2019年12月25日11:1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曾令輝(廣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南寧師范大學基地副主任、教授);陳敏(南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共同奮斗。這個生動局面的形成,根本在于堅持黨的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顯著優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團結帶領各族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制度優勢。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共同繁榮,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究其根本,就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高度重視民族團結工作,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運用到不同時期的民族工作之中,制定了各項促進我國民族團結的民族政策,成功地解決了民族關系領域出現的各種問題,維護好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新時代,要繼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需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發揮好黨的領導制度優勢,使黨的民族政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讓各族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堅定不移地跟黨走,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民族團結是維護國家大一統和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既符合國家長遠發展的根本利益,又符合當前各民族發展進步繁榮的共同利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立足于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創造性地制定并成功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切實保障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國家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民族團結,根本在于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以憲法和具體法律條文保障民族團結,堅持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確保各族人民群眾真正享有廣泛權利。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建立健全民族法律法規體系和民族法治實施體系、監督體系、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了以憲法有關規定為根本,以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主干的民族法律法規體系。面對新時代我國民族關系面臨的新情況,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調節關系,在法治軌道上匯聚力量、平衡關系、調節利益、規范行為,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權益。
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存續之根。各民族在長期而頻繁的文化交流中相互吸收、借鑒、改造和創新,共同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守正創新中弘揚民族文化、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持久力量。新時代,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要繼續挖掘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又要大力傳承革命文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神聚力,使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撐。
新時代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問題和矛盾,需要繼續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各族群眾聯系制度、代表座談會制度、民族事務協商制度、矛盾糾紛處理制度等具體制度,確保各族人民真正廣泛參與社會治理,共享社會治理和改革發展成果,在共建共治共享中,進一步促進各族人民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增進彼此了解和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25日 02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社會表征,其形成是一種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
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廈門市鼓浪嶼、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萬壽巖遺址,浙江良渚古城遺址等一系列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他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習近平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身體力行推動文物保護搶救,修復隆興寺,保護古寺碑,組織開展文物、古樹普查,對文物古建劃定保護范圍……
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司司長陳越良會上表示,安置社區治理是鞏固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成果的重要后續工作,關系到千萬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組織開展新時代新生活行動,引導專業社會工作等服務,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社區新生活。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設置專題,集納習近平有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為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解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習近平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多方面闡述: ——搭建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國際政黨交流合作網絡,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
顯然,中國不僅在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治理中去融入這種理念。只要我們揚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風帆,人類發展進步的航船必能乘風破浪、不斷前行,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為了促進民心相通,習近平強調,要構建“人文共同體”,促進文明互學互鑒,增進各國睦鄰友好,夯實上海合作組織長遠發展民意基礎。面對世界和亞太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對于亞太合作未來的路怎么走,習近平提出,要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
繼9月底10月初出席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活動,11月10日至22日,習近平主席又以視頻方式接連出席了上合、金磚、APEC、G20四大多邊平臺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 伴隨中國邁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一定會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注入更強勁動力。
全球性威脅需要強有力的全球性應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始終堅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愿同各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題為《攜手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要以開啟亞太經合組織2020年后的合作愿景為新起點,開啟亞太合作新階段,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19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并發表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互利共贏》的主旨演講,強調我們絕不會走歷史回頭路,不會謀求“脫鉤”或是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