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日16: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摒棄文化偏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文明互鑒。文明交流互鑒是世界發(fā)展的趨勢,但是阻礙文明對話、威脅世界和平發(fā)展的文化偏見依然存在。在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中,政治與經濟的霸權主義在文化上常表現(xiàn)為“文明優(yōu)劣論”“文明中心論”等論調,其中以“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為突出代表。無論“文明沖突論”還是“歷史終結論”,都沒有擺脫“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種族優(yōu)越”的窠臼。二者否認文明平等對話的可能性,是西方意識形態(tài)對抗、排斥非西方文化的戰(zhàn)略手段,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維護其霸權地位的意圖。誠然,人類文明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會造成理念的分歧,但不必然導致文明的對抗和沖突。人類歷史不會終結于單一的意識形態(tài),而是趨于經濟、政治、文化發(fā)展的多元化。在文明差異和多樣性的基礎上,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對話合作,才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文化偏見是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最大障礙,給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帶來巨大挑戰(zhàn)。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深深扎根于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承載著全體人民的共同記憶和歷史情感。各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都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步作出貢獻,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習近平主席強調,“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一個國家文明的核心和本質是社會制度及其發(fā)展道路,尊重文明多樣性就是尊重各國家和各民族自主選擇自身發(fā)展道路的權利。不同文明只有特色之別,沒有優(yōu)劣之分。歷史證明,唯有拋棄文化偏見,促進不同文明在平等對話中求同存異、共生共榮,才能為人類共同繁榮提供持久活力。
筑牢文明基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現(xiàn)實支撐。“一帶一路”既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也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打造互利互信的利益共同體、權責共擔的責任共同體和前途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的倡議源于中國,但是發(fā)展的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作為合作共贏的公共性產品,“一帶一路”推動沿線各國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為全球經濟發(fā)展增添新動力,在深入推動各國經貿合作過程中建立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發(fā)揮各國平等參與全球治理的主體作用,促進沿線各國人文交流,增進各國政治互信,推動各國形成攜手應對全球挑戰(zhàn)、承擔國際責任的價值共識。命運共同體是基于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之上更高層次的共同體。“一帶一路”是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引擎和對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通過“國家間共同體—區(qū)域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層層推進,推動建立政治、經濟、安全、生態(tài)、文化多領域的合作體系,使沿線各國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民心相通,形塑文明共識,推動文明創(chuàng)新。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精神驅動力。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一帶一路”通過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和多樣化人文交流活動,促進各國人民多層次、全方位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民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沿線國家人民相遇相知、互信互敬,升華人民情感,促進形成共同發(fā)展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人民之間搭建交流、合作、互信的橋梁。習近平主席提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一帶一路”倡議既認識到沿線國家文化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宗教信仰的差異,又注意到各國共謀發(fā)展的共同價值追求,最大程度促進個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在差異中探尋不同文化的共性,推動各國形成文明共識。“一帶一路”通過深化區(qū)域合作,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增進各國交流和互動,發(fā)揮人文資源融合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為各國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文化資源。
(作者系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習近平: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場多邊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密集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回應時代之問,給出中國方案。“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風高浪急之時,人類唯有團結合作、同舟共濟,才能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zhàn),才能乘風破浪,行穩(wěn)致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習近平: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在今年多場多邊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密集闡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回應時代之問,給出中國方案。“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風高浪急之時,人類唯有團結合作、同舟共濟,才能應對全球性風險挑戰(zhàn),才能乘風破浪,行穩(wěn)致遠,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魯伊基·肇嘉(Luigi Zoja)心理學教授,曾任教于意大利巴勒莫大學和英蘇布亞大學,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前主席,意大利著名心理分析師。申荷永 心理學教授,曾任職華南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和澳門城市大學;國際分析心理學會中國學會會長;著有《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榮格與中國文化》。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設置專題,集納習近平有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為推動“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解題。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習近平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多方面闡述: ——搭建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國際政黨交流合作網絡,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
隨著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步伐不斷向前邁進,中國以自身復蘇帶動世界共同復蘇的效應日益凸顯,中國同東盟合作的空間將更為廣闊 11月27日至30日,以“共建‘一帶一路’,共興數(shù)字經濟”為主題的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舉行。
顯然,中國不僅在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全球治理中去融入這種理念。只要我們揚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風帆,人類發(fā)展進步的航船必能乘風破浪、不斷前行,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特稿:奏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記習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以及巴黎和平論壇
國家主席習近平27日在第十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開幕式上致辭。習近平說:“2013年,我提出愿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攜手共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為了促進民心相通,習近平強調,要構建“人文共同體”,促進文明互學互鑒,增進各國睦鄰友好,夯實上海合作組織長遠發(fā)展民意基礎。面對世界和亞太正在經歷的深刻變革,對于亞太合作未來的路怎么走,習近平提出,要共同構建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增長、互聯(lián)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
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于11月20日在廣州開幕。本屆會議以“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xiàn)代化新征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有600余位全球知名政治家、戰(zhàn)略家、學者、企業(yè)家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會。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