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17:49 來源:中國江蘇網
“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今天,是第6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再次“以國之名”,悼念死難同胞,捍衛歷史記憶,祈愿世界和平。
警報長鳴,國殤難忘。82年前的今天,凄厲的警報聲,在冬日的南京城響起——侵華日軍野蠻入侵,制造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慘案。“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這是人類歷史上的至暗時刻,也是中華民族的永遠傷痛。民族危亡,激發了中國人民火山迸發般的愛國熱情。“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中華兒女同仇敵愾,視死如歸,前仆后繼,以血肉之軀構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譜寫了人類歷史上抵御外侮的偉大篇章。
銘記歷史,矢志復興。回溯苦難的歷史反思,也是矢志復興的精神檢閱,回放昨日的屈辱和苦難,也凝聚此刻的責任與使命,更召喚未來的和平與富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里,近一年來參觀者的留言簿,壘疊起來近800公斤,守望和平的心愿令人動容,捍衛正義的信念令人振奮。從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偉大勝利,開啟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愿景,正因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接續奮斗而逐步成為現實。
凝聚心愿,共襄和平。南京江東門外,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從側面看好似一把斷裂的軍刀,而從空中俯視,它又是一只“和平之舟”。從一座城市對遇難者的集體紀念,到國家立法上升為國家公祭,6年來,公祭活動已經超越一城一地。每一次國家公祭凝聚人心的力量,在于喚起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熱愛和平的悠久傳統,“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和衷共濟”的價值理念深入人心,即便漢字中的“武”字,《說文解字》也強調“止戈為武”。今天的中國人民,經歷了同胞慘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像陽光和空氣一樣,“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今天的中國,積極打造“一帶一路”合作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歷史不是記憶的負擔,而應成為理智的啟迪。今天,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已不足百人。證人都會老去,但歷史不能忘記!已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南京大屠殺檔案”,不再僅僅是城市記憶、國家記憶,而是已經成為世界記憶。1937年冬天,面對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約翰拉貝、約翰馬吉、明妮魏特琳等20多位國際友人,圈起一片面積為3.86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區。今天,重走這周長約8公里的“戰時生命線”,感恩南京安全區——國際和平徒步活動如期舉行。“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國際友人們的善良之舉、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將為世人永遠銘記。“永矢弗諼,祈愿和平”。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紫金草”和平行動、“和平許愿墻”簽名、“和平頌”音樂詩會……一句句祈愿和平的祝福,一聲聲贊美和平的歌聲,祝愿人類終歸大同、世界永續和平。
和平的鐘聲,在公祭廣場久久回蕩。這是一種警示:中國人要勿忘歷史,奮發圖強;也是一種宣示:和平來之不易,悲劇不可重演。(孫敏 袁媛)
近日,英國輿觀調查公司和劍橋大學共同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68%的中國受訪者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本國的社會凝聚力提高。這一比例在所有受訪國家民眾中最高,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這顯示出中國民眾在疫情面前表現出了最強的凝聚力。
近日,英國輿觀調查公司和劍橋大學共同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68%的中國受訪者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本國的社會凝聚力提高。這一比例在所有受訪國家民眾中最高,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稱,這顯示出中國民眾在疫情面前表現出了最強的凝聚力。
這是一個禮敬志愿者的節日,也是一個傳頌志愿精神、發揮志愿作用的重要節日,讓我們向志愿者致敬,讓“志愿者”成為我們共同的名字。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迎著微涼的晨風,早上6點前,朱文霞到達乘務樓。很快,廈門航空收到了600多封乘務黨員請戰書,有力保障了百余班次的醫療團隊航班、客艙載貨航班、復工復產復學航班的正常運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 “十三五”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證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這樣一場科技界盛會的如期舉行,本身就詮釋著這屆論壇的主題——“信任·合作·發展”。“我們要增強團結信任,增進理解互信,攜手謀劃后疫情時代的國際合作,創新合作方式和合作機制,共同應對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戰。
用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方式。‘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古文明,這與其固有的稟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性,是中華文明長期保持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中國隋唐時期開始的科舉制度,是加強中華文明凝聚力的制度因素。
國家凝聚力是指當代中國不同民族、政黨以及民眾在理想、目標、利益共同的基礎上,國家滿足其物質、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而產生的內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7日。
中原戰場上,黃河兒女不畏艱險、挺身而出,凝心聚力構筑中原防線、眾志成城打好兩場硬仗,展現出百折不撓的剛健風骨,奏響了更加出彩的時代強音。越是艱險時刻,越要凝聚人心、匯聚民力,努力爭做新時代出彩河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