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09:12 來源:映象網綜合
將饃掰成兩半,一包辣條盡數倒入兩塊白饃間,一口下去吃得很香——這是辣條在北方的典型吃法。而在南方,辣條更像是湖南人的“薯片”:逛街吃,看電視吃,外籍教師在教室里吃辣條的照片,讓辣條在互聯網也火了一把。
兩種吃法的背后,是辣條食品安全管理上“南派”與“北派”的分立。
“南派”主要在辣條發源地湖南平江縣,“北派”則集中在辣條生產重地河南漯河、鄭州。前者生產的辣條叫“擠壓式糕點”;后者則稱為“調味面制品”,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屬于“方便食品”。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衛龍食品是辣條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公司老板劉衛平也是平江人。
全國范圍內,安徽、廣東、湖北等省的企業一度認為辣條屬于前者,而北方地區大多沿用后者標準——從食品管理角度,你在河南和湖南吃的辣條,其實是兩種“食品”。而此前,兩地都分別對自定義的歸類出臺了地方標準,最大差異在添加劑適用。
湖南2012年出臺的《湖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湘式擠壓糕點)》,在添加劑方面遵循糕點標準。而河南2007年制定的調味面制食品地方標準,則規定其“參照糕點、膨化食品允許使用添加劑的規定”。
南方周末記者核對《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后發現,根據湖南標準,辣條企業能夠使用的添加劑超過三十種。而河南標準則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超過五種抗氧化劑、穩定劑、增稠劑,以及紐甜、醋酸鈉、常用于腌制食品的增味劑、著色劑辣椒油樹脂和食品添加劑中爭議較大的糖精鈉,大大擴寬了辣條可用的添加劑范疇。
此外,南北兩地在食品標準方面也存在差異,湖南將辣條作為“擠壓式糕點”監管。而河南標準出臺,將辣條定義為“調味面制品”。
“一種食品標準,套用兩個添加劑標準,一不符合國際要求,二會導致標準本身缺乏明確性。”
辣條“南北之爭”,馬上要有國標啦!
按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最新發布的公告,今后“辣條”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這意味著辣條標準“南北之爭”的終結。
12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下稱“公告”),從統一“辣條”類食品分類、加強原輔料和生產過程管控、倡導減鹽減油減糖等六個方面對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提出要求。
公告的第一條就明確要求統一“辣條”類食品分類: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對“辣條”類食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凡與此不一致的,應當于2020年1月31日前調整到位。生產企業要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的相關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得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此前,“辣條”的歸類管理問題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澎湃新聞此前報道,2018年9月,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顯示,衛龍、謝博士、小鵬食品、香鐺鐺、鐘芹輝等多款“辣條”產品被檢出不合格——均被檢出不得使用的添加劑。
而作為“辣條”的龍頭企業,衛龍則回應稱,按照生產地河南省的標準,其生產的產品完全合格。
“辣條”的添加劑使用,到底應當按照河南省的要求,“參考糕點類、膨化食品類相關國家標準”,還是應當按照湖北省的要求,“納入‘方便食品’進行管理”?當時一度引發辣條標準的“南北之爭”。
據經濟日報2019年8月的報道,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與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發布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規定,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經研究,決定自2019年10月1日起廢止《河南省地方標準調味面制食品》。
而此次市場監管總局公告再次明確“辣條”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可謂終結了辣條標準的“南北之爭”。
澎湃新聞注意到,公告還倡導減鹽減油減糖:生產企業要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相關要求,改進生產工藝,改善產品配方,制定食品企業標準,降低調味面制品中鹽、脂肪、糖含量,提升產品營養健康水平。各地教育、衛生、市場監管部門要指導學校加強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教育,培養中小學生的健康飲食習慣。
此外,公告還要求,調味面制品生產企業需嚴格食品生產衛生規范和設施條件管理;加強原輔料和生產過程管控;嚴格標簽標識管理。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則需加強監督檢查和抽樣檢驗,加強對校園周邊食品經營者的日常檢查和產品抽樣檢驗,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映象網綜合自澎湃新聞、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