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3日12:53 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 張慕琛)荊州花鼓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作為在湖北江漢平原廣泛流行的地方劇種,她發源于清代沔陽州,以“薅草鑼鼓”、“沿門教化”等民間小調為源頭。
荊州花鼓戲劇目《十二月等郎》以“三農”問題為題材,是反映外出創業的成功企業家回鄉帶領鄉親們創業致富的大戲。這部戲講述了主人公在帶領農村農民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時,也讓家鄉得到了改變,讓鄉親們享受到了黨的政策的實惠,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湖北省荊門市藝術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羅濤提到,“后備人才對于戲曲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更加注重自己肩上的責任。”現存的7個荊州花鼓戲專業院團分布于江漢平原,所有專業院團會把學生送到省藝校進行系統專業的培訓,經過6年培訓再回到團里參加工作。通過更加專業化、規范化的培養,學生的基本功更扎實、更有后勁,藝術生命更長。
“戲曲是我們民族的靈魂。”羅濤認為,我們要讓戲曲事業蓬勃發展,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能夠延續、發展壯大,荊州花鼓戲能繼續前進,發揚光大。
由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指導、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支持、光明網主辦的“為人民抒情”中國傳統戲曲科普訪談系列短視頻共20集,該系列短視頻以向網友科普我國各地方戲曲劇種為目的,邀請不同劇種的院團領導、演員、導演、專家對各劇種進行講解對各劇種進行講解,介紹各劇種特點、歷史、知名演員及代表劇目。
題:奮力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寫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發表五周年之際 加大藝術創作規劃編制實施力度,制定《中國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規劃(2017-2021年)》《2018-2022年百部重點電視劇選題規劃》等,藝術規劃體系逐步完善,藝術創作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