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5日20:1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六盤山頂
西海固,是紅軍長征結束的地方。長征路上,紅軍翻越了18座高山,最后一座是這里的六盤山。
脫貧路上,中國攻克了無數“高山”,在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最后一座“高山”里就有西海固。
人們說,西海固的山川連著中南海,西海固的貧困牽動著黨中央的目光。近日,記者走進固原5個區縣,在荒嶺、河流、梯田、果園、森林、廠房、牛棚與農戶家中,探尋當地人脫貧的密碼。
“牛肉光煮著吃可不行,咱的肉得進高級館子,煎牛排!”
太陽快下山時,四周響起牛叫聲。
原州區河川鄉海坪村到處是牛棚,最大的一間屬于海龍。他是個能吃苦的漢子,該上大學的年齡,家里實在供不起,他主動退學去上海打工,賺錢把兩個弟弟都送進了大學。最難時,在工地上跟老婆一天就一個菜。
10年前,他在上海接到弟弟電話,說村里矛盾太多了,總有人打架。“額(我)就想,村里人不搞錢哪行,這不是閑出來的毛病嘛!”
第二年,海龍返鄉,很快當選為村主任。2013年,經過精心準備,海龍招呼村民們跟他出去考察養牛、養羊產業,卻被大家一通笑話,他只好帶上幾個從小玩到大的“鐵子”去了陜西、甘肅。回村后,他貸款2萬元,帶頭養起了牛。
6年時間,海龍家的牛已有150多頭。他的雙排式大棚用足了空間,巨大的青貯池里玉米稈正在發酵,夠吃到明年夏天。他養的牛個頭大,有不少能賣到2萬多塊錢一頭。
“養牛養羊,額算是個專家咧。”海龍說,“直到現在,每晚額還挨個把牛看一遍,鼻子有汗嗎?精神好著嗎?糞便好看呢嗎?”
村民服了,決定跟著干。2014年,村里養牛數量從280頭猛躥到2650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牛棚。又趕上國家脫貧攻堅政策好,大銀行主動來找農戶提供貸款。光海龍一個人就為村民們擔保了1000萬元貸款額。他領著大伙,把牛賣到了上海、深圳、廣州……
海龍每年還去甘肅張掖學習,盤算著把品牌化、規模化養殖帶回村里。最近,他想去趟黑龍江,聽說那里引進了一種澳大利亞肉牛,他打算買回來,給村里養的牛升級換代。“牛肉光煮著吃可不行,咱的肉得進高級館子,煎牛排!”
村里一溜大瓦房。站在自家房前,說起養牛的事,海憲珍有些不好意思。去冬,他為牛棚跟兒子吵了一架。兒子想學海龍,貸款10萬元蓋雙排式牛棚,他嫌太貴不讓,氣得兒子好幾天不搭腔。這不,牛群數量大了,他家牛棚果然又擠又潮。“馬上就蓋新的,聽年輕人的!”
海憲珍家沒離開過原來的地方,早年間鑿的窯洞,一家人住到上世紀90年代才搬進土坯房。2016年全家人把土坯房改成了大瓦房,家里農機具很全乎,兒子買了輛小汽車,經常開出去辦事。
40公里外,原州區開城鎮下青石村。49歲的牟應國看上去有些老相,頭發灰白。老牟從山頂遙指半山腰一棵大樹,他曾在那安家幾十年。從那處破房子爬上山頂,要迎著荒草走10分鐘。漫長的冬季,這里寸草不生,“陡得毛驢上去都打滑”。山上每隔幾百米就有一處廢棄的窯洞或土坯房,無聲訴說著曾經的窮苦。
對于過去,老牟感觸最深的倒不是冷天,而是夏天。干旱的西海固終于下點雨時,他總是又喜又憂。雨水流到山谷,漲了河水,漫過唯一的獨木橋,渾濁的黃水裹著石子奔流,他送娃下山上學,得蹚過齊腰的河水,一手拎一個娃走到對岸。
下青石村可不是個普通地方,半山腰矗立的紀念碑證明著80多年前那場豐功偉績。毛澤東在這個村親自指揮了著名的青石嘴戰役,紅軍繳獲140余匹戰馬,成立了第一支騎兵偵察連。
還是這片土地,但戰役已變成了脫貧攻堅。
老牟家現住山下公路邊的大瓦房。這房子總價14萬元,他只花了1.8萬,其余都來自政府補貼。窗外,9頭牛在新建的牛棚里哞哞吼,當地政府給他的牛棚補貼了1.2萬。
脫貧的臨門一腳,政府幫老牟踢起來了。有了資金底子,他不再發愁,掰著指頭算,一頭牛一年就能長成,至少賣1萬塊出頭。家里娃們也爭氣,上學都上出了眉目,老大老二開始掙錢啦。
“美得很!”老牟笑。
“要是這么賣能行,那造型樹可真成‘搖錢樹’了”
西海固一度窮到跟知識幾乎絕緣。一位中學老師向記者回憶,十幾年前,好多娃到了初中,還不會乘法口訣。家長急得撓墻,可自己大字都不識一個,咋要求娃學?
而今,新知識新技能在西海固成了致富催化劑。
涇源縣新民鄉黨委書記馬義杰把記者帶到一處盆景地。這兒遍是油松,用鋼絲扭成各種別致的造型。
涇源是整個固原最不缺水的地界,今年降水量已超過1000毫米,與南方一些省份相似。借著良好的降雨條件,涇源從本世紀初就將苗木作為支柱產業培養。路過涇源的大小村落,總會看到田間種滿了樹,村民房前屋后也都是樹,有云杉、油松、樟子松等。
2013年起,這個支柱產業出現滯銷,累積到今還有14.4萬畝。
馬義杰很上火,去北京世園會參觀,發現各省展館到處可見油松的影子。去陜西楊凌、曲江看,人家早把油松做成了景觀樹,造型越怪,賣價越高。
“這種樹咱不是多得很嘛!還覺得七扭八歪賣不上價呢。”馬義杰心頭一亮。
這位“80后”鄉黨委書記給記者算賬:涇源的苗木,1.5米到2米高的賣十幾塊錢,再好一點的賣四五十塊,但要做成造型,賣個幾千上萬沒問題。
咋說動大伙?他決定做個示范。鄉政府從老百姓手里收了一批樹,請外地師傅來做造型,讓本地一些護林員和青壯年現場當學徒,千姿百態的造型樹看呆了村民。
精細化種植的好處,貧困戶禹三十也咂摸出味兒來,他從田里選了50棵樹,開始做造型。自己不會,就請專家來指點。像他這樣的農戶不在少數,手里都有幾畝還沒賣出去的樹苗。大伙有了盼頭:要是這么賣能行,那可真成“搖錢樹”了。
整個固原開啟了“四個一”工程,著力選準適宜當地的“一棵樹、一枝花、一棵草、一株苗”。從各地引來的樹與花,只有在示范園里弄成功了,才向全市推廣。從2018年起,建成57個500畝以上示范園,重點示范推廣了86個新品種,這座西北城市缺花少葉的舊貌就此改變。
新民鄉的樹,也賣出了第一棵,單價3萬元,還簽下近400棵樹的訂單。
“咱這地方,下雨就是下GDP”
記者在固原每到一個縣區,都聽當地人說,這幾年下雨越來越多。
中國降水量地圖上,有一條400毫米等量降水線,也是農耕文明的生命線。在這條橫跨東北與西南的降水線兩邊,通常一邊半濕潤、一邊半干旱,一邊是森林、一邊是草原,一邊是種植業、一邊是畜牧業。
西海固的大部分區域都在這條線附近,原州區、西吉大部、彭陽大部劃歸半干旱區,隆德、涇源、六盤山劃歸半濕潤區。彭陽年降水量350—550毫米,屬于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長年山坡裸露,飛沙揚塵。
彭陽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高志濤帶著記者攀爬山路,來到麻喇灣流域制高點。從山頂望下去,山坡綠樹成蔭,旱作梯田上全無“裸地”。深秋,山桃葉泛紅,刺槐葉泛黃,清風吹過,山崗都是紅黃綠起伏的波浪。
隆德縣農民正在收獲色素菊花。
在陡峭梯田上種樹有多難?
高志濤說,要在坡上挖出寬80厘米、深80厘米的坑,邊挖邊筑高50厘米、頂寬40厘米的埂,再回填坑里,使田面寬2米。用這法子,彭陽人攔截住金貴的雨水,提高了林木成活率。
彭陽常住人口不過20萬左右,勞動力少于10萬人,可像這樣的人工坑,整個彭陽連起來,能繞赤道3圈半。彭陽人鉚足勁,一鍬一鍬挖坑,一棵一棵種樹,瞅著它們長大成林,山坡由黃變綠,綠變稠密。梯田每層大約有6—8米寬,2014年起,彭陽組織專業種植隊伍,在2米坑之外的土地上種了多樣化樹種。有了前面的基礎,這批樹迅速成活。
1983年彭陽設縣時,森林覆蓋率僅3%,今已達到27.8%,植被覆蓋率更是超過80%。
讓人驚訝的是,滿眼蔥郁之后,彭陽,甚至西海固地區,雨水竟逐漸連年增多。環境改善日積月累,終成氣候。固原氣象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市1999-2008年平均降水量為462.6毫米;2009-2018年,年平均降水量為526毫米。
一位當地干部感慨:“咱這地方,下雨就是下GDP。”
“瑞雪兆豐年,2020年又會是一個好收成呢!”
離開固原前一天,當地今年第一場雪不期而至。飄飄灑灑3小時后,在海拔2700米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外,記者拿尺子一量,積雪足有6厘米。
六盤山下的隆德縣銀裝素裹。管莊鄉前莊村里,摘了窮帽的黃宏子大姐生起爐火,把屋子烘得暖洋洋。一群人圍著爐邊跟記者嘮開了。
“2003年,額還是小組長,也是這么個冷天,外頭下著大雨,一整晚都值班沒睡。怕呀!那么多土房子,倒了可不得了,只好把人集中到一個地方睡覺。”村主任張玉海回憶,“那年,全村216戶,只有4戶不住土房子。”
“現在呢?沒有一戶不住大瓦房!”張玉海說,“今個咱就放寬了心,在屋里邊吃邊聊。”
“那時候家里吃頓米飯都算改善生活,哪有現在這日子嘛。”黃宏子一邊接話,一邊拿菜鏟攪鍋里的大塊羊肉。
黃宏子的新家有7間房,騰出幾間辦農家樂,前面的小屋開了小賣部。夏天,村前油菜花海引來大批城里人,她家生意忙得很。而且,辦這個農家樂,政府3年共補貼她5萬塊錢。
小賣部里的煙,大部分要十幾元一包;酒,七八十元一瓶。記者問:“這都是賣給游客的嗎?”
“哪能!村里的小賣部,當然主要賣給村里人,他們買得起。”黃宏子笑。
“今天福建正好來人了,跟我們談下一年的合作。這5年,每年給村里的支援都超過100萬呢!”張玉海說,“看到全村的墻上都是3D畫了吧?那是廈門大學的學生娃畫的,游客來了都愛拍,咱這美麗鄉村不是虛名。”
隔壁是一個500平方米的車間,20多位本村婦女正在做工。這是閩寧合作的人造花扶貧車間,不用當地操心訂單、銷路,做不完的活計帶回家也能接著干。每個月人均收入1000多元。像這樣的車間,僅在隆德縣就有11個。
在隆德縣管莊鄉前莊村里,本村婦女在閩寧人造花扶貧車間辛勤勞作。不用出村,就能掙錢。
一屋人聊著,笑著,喝著茶,再看看窗外的雪景。羊肉鍋在小火慢燉下,咕嘟咕嘟沸騰了,香味撲鼻。
黃宏子朗聲說:“瑞雪兆豐年,2020年又會是一個好收成呢!”
(圖片均由中共固原市委宣傳部提供)
記者手記
就得有不脫貧決不罷休的勁頭
外出采訪前,總會在資料收集時先形成某種印象,這次去西海固也不例外。當然,采訪中往往會看到現實與資料有區別,這正是一線采訪的魅力。但西海固帶來的認知反差,讓記者始料未及。
資料上說,這兒遍地黃土,山大溝深,植被稀少,作物難以生長,人類難以生存。固原是寧夏脫貧攻堅主戰場,記者走了5個縣區,卻見有的縣綠樹成蔭,有的縣瓜果飄香,有的縣遍地牛羊,有的縣蜂舞山丘。期間,遇到過瓢潑秋雨,遇到過今年第一場雪。在濕潤的空氣里、遼闊的土地上,處處鋪展著豐收畫卷。
西吉縣農民在種植西芹。
在西海固,各式好風景看了不少,就是沒撞到過什么漫天黃沙、遍地黃土和面黃肌瘦的人。記者給同事發了個微信:“西海固不再是人間慘劇了,真的。”
走訪當地過來人,印象最深的是一股子勁頭——不脫貧決不罷休的勁頭。憑這股子勁頭,老熊把一畝地種出6000多公斤洋芋,海龍6年養出150多頭牛,彭陽縣幾萬勞動力刨出可繞赤道3.5圈的梯田樹坑……
對每位曾經赤貧的采訪對象,記者都會提一個問題:“生活從啥時候起改變最明顯?”答案都是:最近五六年。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向貧困發起最后的攻堅戰,啃的都是硬骨頭。而在西海固這樣的地方,攻堅力度更大,脫貧步伐更堅實,從根本上改善了貧困戶的生活、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
自1920年海原8.5級特大地震以來,西海固這片土地就背上了洗不掉的窮名聲。惡劣的天氣、貧瘠的土壤、薄弱的底子,阻擋著西海固擺脫貧困的腳程。新中國70年篳路藍縷,當地人跟著黨和政府,靠著勤勞與堅韌,硬是干出了今日這番新景象。
整整100年過去了,西海固人終于迎來徹底摘掉窮帽子的曙光。
等著他們的好消息。(記者 劉少華)
11月15日,河南洛陽市伊川縣高山鎮坡頭村,41歲男子尚戰芳在父親墳前祭掃時,用鋤頭殺害了親姐后潛逃。16日晚,伊川縣公安局發布情況通報稱,犯罪嫌疑人尚某芳持鋤頭將其姐姐尚某霞頭部打傷致死后潛逃。
日前,江西省南昌市灣里管理局洗藥湖管理處紅星村種植的100余畝高山有機皇菊進入盛花期,當地菊農抓住晴好天氣加緊采摘、搬運、分揀、烘干皇菊,供應市場。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11月3日,紅星村村民在分揀高山皇菊。
10月18日,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花果山鄉,游客在紅葉叢中拍照。當日,洛陽花果山第三屆紅葉文化旅游節暨第二屆全民登山徒步大會開幕式在花果山鄉舉行。本屆紅葉文化旅游節主題為“打造全域旅游建設富美多彩花果山”,時間為10月18日至10月22日。
10月18日,人們來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里弗賽德縣諾科市觀賞“南瓜石”。在諾科市一處山脊上,一塊圓形巨石被涂成萬圣節南瓜燈造型,成為熱門景點,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在諾科市一處山脊上,一塊圓形巨石被涂成萬圣節南瓜燈造型,成為熱門景點,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貴州遵義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有一個叫團結村的村子。黃大發是團結村草王壩的老支書,1959年,23歲的黃大發決定帶領村民修一條水渠徹底改變村子用水困難的問題。高山無言,卻把這些記憶都深深銘刻,把這個關于信念的故事世代流傳。
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在廣東省深圳市隆重舉行。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舉行,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發出新的改革開放動員令,“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特區工作開創新局面”,進一步堅定了走改革開放道路、譜寫新時代“春天的故事”的決心、信心。習近平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枝繁葉茂,蒼勁挺拔,蔭澤后人,造福一方”“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多么貧瘠的土地,乃至亂石破崖,它都能破土而出,盤根錯節,傲首云天”。蓮花山公園里,習近平當年植下的高山榕愈發挺拔茂盛;鵬城這片熱土上,習近平“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宣言依然振奮人心。
元啟 攝 生態黑豬和高山蔬菜已成為通坪村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的一張響亮名片,有效帶動全村父老鄉親脫貧奔康。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省長尹力專程到北川縣壩底鄉通坪村為村黨支部黨員講黨課。
10月8日,牦牛在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南部山區的一處高山牧場上吃草。金秋時節,在新疆葉城縣山區,崇山峻嶺間覓食的牛羊與遠處的雪山相伴,一幅秋日牧歌圖在昆侖山間展開。金秋時節,在新疆葉城縣山區,崇山峻嶺間覓食的牛羊與遠處的雪山相伴,一幅秋日牧歌圖在昆侖山間展開。
國慶期間,新疆迎來旅游的黃金季節,有著“天山地理畫廊”之稱的省道101公路成為了很多游客的首選。據了解,新疆省道101公路東起烏魯木齊,西至烏蘇巴音溝,總長301.6公里,是一條依托天山生態風貌交旅融合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