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07:24 來源:參考消息
一向標榜“自由”、“開放”的美國大學校園里,最近氣氛不大對勁。
據美媒報道,美國高校已經被聯邦調查局(FBI)“盯上了”。
這次的“欲加之罪”,是美國高校沒有“防住”研究成果流向中國。
美國國會本周還興師動眾地舉行了聽證會,探討如何限制對華學術交流。
在此背景下,擔驚受怕的并非只有華裔學者或者中國赴美留學生,因為這一次,FBI就連美國本土學者都沒放過……
FBI“出手”,再掀“紅色恐慌”
“技術是軍事和經濟實力的關鍵。”
在11月19日于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上,FBI負責反情報的助理局長約翰·布朗說道。
而大學作為技術研發的重鎮,也因此成為FBI的“重點關照對象”。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0日報道稱,參議院聽證會上的證詞顯示,FBI正在集中力量阻止中美學術及科研人員交流。
在聽證會上,美國國務院負責簽證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幫辦愛德華·拉莫托夫斯基透露,國務院正決定限制特定人員入境,盡管他們接觸的技術可能不受出口管控或其他法律禁令約束。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報道截圖
巧合的是,去年11月22日,也是香港《南華早報》的報道指出,美國駐華使館取消向部分研究中美關系的學者發放10年多次入境簽證,進一步加緊了對入境的控制,同時也加大了對接觸美國高技術行業的中國人的審查力度。
當時簽證被吊銷者數量不多,也只涉及一些在美國研究機構從事研究工作的學者。但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里,這一趨勢卻似乎愈演愈烈。
美國《紐約時報》今年7月的一篇報道指出,FBI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官員被派往常青藤盟校,警告校方警惕中國學生。
“政府稱這樣的打壓行動是保護美國的必要措施,但越來越多的人擔心,它正在引發一場新的紅色恐慌。”報道說。
事實上,被“紅色恐慌”所籠罩的并非僅有中國學生。有美媒發現,美國學生也成為被調查對象。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網站8月1日報道,有美國學生在求學期間曾赴中國交流學習,回國后便受到FBI調查盤問。
報道稱,學術項目合作曾是美國最優秀人才與中國建立關系并加深對華了解的重要途徑,如今卻受到FBI密切監控。
這不禁令NPR感嘆:“美國情報機構的‘恐華’情結竟然如此之深。”
美國頂尖高校斥當局“反應過度”
就因為所謂的“恐華”,FBI等機構已經攪得美國高校科研人員心神不寧,美國國會卻似乎對此還不滿足。
美聯社11月19日報道稱,美國國會在18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要求FBI采取“更有效、更一致”的行動,就所謂“中國威脅”向高校發出警告。
還要多“有效”呢?在眾多美國高校看來,現在FBI和司法部門的行動已經屬于“反應過度”了。
▲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香港《南華早報》網站)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1月17日報道稱,科學家團隊常常會分享研究結果,許多大學稱既然學術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發表,就沒有什么“被竊”之說。
但報道亦指出,美國當局2018年曾向得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發出警示,認為該中心的多名研究人員可能把機密情報泄露給中國。
雖然休斯敦聯邦檢察官最終并未就該案提出任何指控,但MD安德森癌癥中心還是在今年4月開除了3名華裔美國科研人員。
另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7月19日報道,埃默里大學今年5月突然開除了兩位出生在中國、但已經是美國公民的教授,二人在埃默里醫學院已經工作了23年時間。
報道引述批評人士的話說,這種打壓是根據種族加以區別對待,此舉不僅會削弱科研,也是對無辜的研究人員的污蔑。
面對種種“莫須有”的罪名,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等多所美國頂尖高校紛紛發表聲明,支持華裔美國科學家。
“如果我們社區的任何成員僅僅因為他們的出生地、居住地或種族就不公平地承受不被政府信任的負擔,那么我們作為一個機構和國家取得成功的核心原則就有可能遭到破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在聲明中說。
“這表明美國越來越沒有信心”
“妄圖通過收緊人文交流遏制中國發展荒謬至極,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今年7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曾就華裔學者遭受無端調查一事作出上述回應。
▲耿爽(外交部網站)
美國媒體同樣持此觀點,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7月22日指出,美國高校正為“打壓政策”付出代價,最大的擔憂就是最優秀的華人學者將會紛紛離開,損害美國高等教育的標志性特點——促進世界級研究和科研進步的開放式國際合作。
為什么美國政府如此一意孤行?香港《南華早報》此前援引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原院長賈慶國的話說,“這表明美國越來越沒有信心”。
“美方現在的所作所為正在令它失去大量人才和資源,這不僅損害到科學家個人,對美國作為科研強國的未來也有著不利影響。”他說。
“我們應該做什么呢?”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前院長埃利亞斯·澤古尼今年7月在《科學》周刊上略顯焦慮地發問。
澤古尼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美國不應以犧牲長期國家利益為代價來服務于短期的安全擔憂。
11月20日,耿爽也敦促美方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過時觀念,正確看待并維護中美在科技、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多做有利于增進中美互信與合作的事。
“要‘拉手’而不是‘松手’,要‘拆墻’而不是‘筑墻’。”他說。
在今天(4日)下午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對美方限制中國共產黨及其親屬簽證一事和有關言論向發言人提問。華春瑩說,昨天有記者問到我,關于美方要出臺新規,對中國共產黨黨員實施簽證限制。
當下,美國政府不斷刻意制造新的“紅色恐慌”,將反華對抗情緒擴散到政治、經濟、科技、人文等各個領域,類似麥卡錫主義的極端保守思潮重新在美國社會蔓延。美國政府還蓄意破壞對華人文交流,騷擾中國留學人員、干擾正常學術交流、限制打壓在美中國媒體…… “我們正在重回麥卡錫主義時代。
美國前駐華大使馬克斯·鮑克斯(Max Baucus)周一接受CGTN主持人劉欣采訪時指出,美國政府中一些人對中國的攻擊十分過火,讓人聯想起歷史上的麥卡錫時代。上世紀50年代,美國參議院約瑟夫·麥卡錫曾通過煽動性的言論,四處散布紅色恐慌,煽動公眾對共產主義的仇恨,迫害共產黨人。
聽新聞版面信息 剛剛過去的七八月之交,美國一些人再度用一系列令人費解的操作,為“出爾反爾”加上新注腳。回顧1950年的世界經濟數據:人均發電量,美國相當于1000個中國;人均鋼產量,美國相當于200個中國。
選擇對抗遏制、封鎖圍堵,就是選擇損傷與倒退 日前,美國一小撮所謂對華鷹派人士發表聯署信件,惡意挑動中美對抗。雙方利益高度交融,合作領域廣闊,選擇和平合作、共同發展,就是選擇共贏與進步;選擇對抗遏制、封鎖圍堵,就是選擇損傷與倒退。
正如“小球推動大球”、為中美關系破冰的“乒乓外交”一樣,中美建交再次體現了兩國老一輩政治家審時度勢的果斷決策與遠見卓識。繼往開來,我們當以歷史和辯證的眼光看待過去40年,總結經驗,加強交流合作和溝通協調,推動中美關系穩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