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18:59 來源:猛犸新聞
大象新聞·東方今報記者 趙丹/文 沈翔 張曉冬/圖
三對紅彤彤的柿子掛在冬日枝頭,映出身后“新京報”的LOGO。
這是新京報16周歲之際,副總編輯、“我們視頻”總經理王愛軍發在朋友圈的一張圖,配文“一對,一對,一對,柿子也這么癡情。”
新京報的視頻做的亦如這柿子般紅火。短視頻時代,業內盯著新京報,也盯著王愛軍的動向。
20日晚至21日全天,他把時間給了家鄉河南,到訪東方今報社,并出席 “發現溫暖”2019首屆全國暖視頻大賽頒獎盛典暨“暖視頻+AI”高峰論壇做主題分享。
如何把視頻報道做的靜水深流又風聲水起?短視頻的風口上怎么做到隨風奔跑又不隨波逐流?聽聽他怎么說。
談暖視頻的強勢崛起:
暖新聞一直都在,媒體應永遠善待新聞當事人
正值寒冬歲末,王愛軍為溫暖而來——出席 “發現溫暖”2019首屆全國暖視頻大賽頒獎盛典暨“暖視頻+AI”高峰論壇。
2019年,太多太多的爆款暖視頻數不勝數:
河南民權,107歲的媽媽給84歲女兒捎糖吃,無數網友感慨“希望自己到84歲還有媽媽給糖吃。”;河南鄭州,94歲“煎餅奶奶”工作到凌晨,“一輩子養活自己已停不下來!”這句話喚醒無數年輕人;古都西安,車主不顧暴雨中自己的車,而去幫忙推救護車,一句“救護車里是人命”讓人肅然起敬;抓捕現場,民警對被抓捕者的孩子說“叔叔在演電影呢”,一個舉動道出溫情……
其中,有很多暖視頻是今報傳媒旗下的《猛犸視頻》、《小麥視頻》首發,并多次得到人民日報、新華社轉載。在應邀到東方今報社做分享時,王愛軍稱,“今報在新媒體方面,有些地方比我們做的好。”
暖視頻不是關起門來自我感動,也不是迷失于涕淚交加之中,它傳遞出來的溫暖和價值觀,打動了無數網友,獲取的是真實的流量。
“其實暖視頻本來就一直存在,只是過去的媒體人沒有很好的發現、挖掘、傳播,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一切都變為可能。”王愛軍強調,不是因為短視頻時代,暖新聞才多起來,“其實溫暖的人和事以及場景一直在我們身邊,短視頻讓它的發現、挖掘和傳播成為可能。”
他認為,對于一個機構媒體來說,做暖視頻應該達到三個層次,普通的互聯網短視頻平臺,他們做的是直接呈現暖視頻的內容,比如溫暖的瞬間,人和事,幾乎沒有任何加工,但是還遠遠不夠,還應該有第二個層次,“媒體應有具備善意的行動,濟危助困,對弱勢群體的幫助,給當事人帶去希望。”
在王愛軍看來暖視頻報道還應達到第三個層次,所有的新聞哪怕是負面新聞,也應善待當事人,提出更合理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單純一批了之。
“這是媒體應該具備的責任,這個責任不是粉飾太平,躲避問題,不是遠離生活,而是當直面生活的時候,作為公共機構,應給當事人帶去希望和信心,這是新聞機構做暖新聞所應該貫穿的原則。”
談紙媒深耕短視頻:
刷新的不僅僅是表達方式,新聞內核是永恒追求
山里的美女做飯成了“網紅”,村里的寶媽分享育兒日常收獲大批粉絲,柜臺彩妝師成了帶貨王子,打谷場變成直播秀場……全民皆視頻的時代,過去不敢想象的“麻雀變鳳凰”的傳奇每天都在互聯網上演。
短視頻有多火,王愛軍深有體會。有次,他去外地旅游,景區門口有人過來“推銷”——拍段抖音視頻吧?
短視頻時代的到來,以圖文見長的傳統紙媒,也“擇良木而棲”,奮不顧身地投入視頻報道的海洋。
新京報也不例外,僅僅上線三年的“我們視頻”,爆款視頻層出不窮、三年內已經拿下了千億流量。
而身為“我們視頻”的“掌舵人”,從紙媒到短視頻,王愛軍的轉型也比較大,他自詡現在“成天抱著手機看視頻看的眼睛都老花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新京報,包括東方今報在內的諸多傳統紙媒都在大力深耕短視頻報道領域。
對于這個現象,王愛軍很冷靜,“做短視頻報道對于紙媒來講很困難,難度很大,首先是面臨觀念更新的問題,過去老是把傳統紙媒的經驗當做是寶貴財富,現在看來需要多考慮,新的傳播時代,它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哪些需要堅守,哪些需要舍棄,都需要考慮。”
在王愛軍看來,傳統紙媒無論是過去講究圖文并茂,還是現在組建視頻報道團隊,不斷推進生產方式,“基本的核心理念是不會改變的。”
他細論,“傳統紙媒人做新聞短視頻的前提是,第一做新聞,第二按照新聞規律做新聞,講究它的新聞價值、操作規范、基本的社會導向是不會改變的。”
王愛軍曾說過一句話,“變的是生產方式的迭代,不變的是對新聞的硬核追求。”
所以,傳統紙媒風行短視頻生產,在他看來“刷新的不僅僅是表達方式”,而未來,“科技的技術作用,以及社會的整體評價體系,是傳統媒體人需要接受的。”
談“我們視頻”的“打法”:
培養“精英拍者”,未來加大視頻生產產量
“一直有憂患意識和自立更生的傳統”的新京報,于2016年上線“我們視頻”。3年過去,它交出了日均生產百條、爆款視頻無數、拿下千億流量的成績。
很多人納悶,為什么國內外發生熱點,新京報總能迅速拿出視頻報道?
除了及時派駐自己的記者到現場外,以及跟公安、武警、消防、海事、邊檢這些單位建立很好的聯系,新京報建立“精英拍者”隊伍值得一提。
“在河南就有接近200個拍者。”王愛軍說,他們提出“精英拍者”的概念,拍客也要懂點新聞,至少要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還要有快速反應。
“我們今年年初提出目標要在全國的3000個縣區市建立拍者隊伍。今年我們還有“萬人拍者培訓計劃”,在國際上我們也在努力去布局和探索,像比較大的國家,我們希望每個首都都有一到兩個拍者。”
至于未來,新京報還將加大視頻產量,希望視頻產量占到一半,那時新媒體的轉型效果會更好。“現在還不到高枕無憂的時候。”
談短視頻“風”往何處吹:
“內容”邊界在擴大,接地氣、平民化、堅守公共價值
過去你可以想象嗎?一個不經意的畫面,一個動作的捕捉,都可以成為爆款視頻。
是的!如果你把爆款視頻掰開了揉碎了,會發現有一個現象,十幾秒甚至幾秒的核心畫面可以無限循環,觀眾還非常愛看!
比如,萌娃打瞌睡、消防員或警察的一個舉動……或讓人會心一笑,或讓人肅然起敬,或讓人憤慨不平,用一個核心畫面就可以戳中人心。
“過去傳統新聞人認為沒有新聞價值的題材,現在成為了新聞報道的內容,新聞人的視野過去固有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王愛軍如此評價。
就拿2019年新聞短視頻報道呈現的特點來說,王愛軍總結認為,一個是做新聞短視頻的媒體越來越多了,包括央媒也非常重視新聞短視頻的生產;一個則是新聞短視頻的“內容”邊界不斷在擴大。
至于說到短視頻報道未來的趨勢,他認為,新聞的公共價值會越來越凸顯,他希望未來與受眾的切身利益相關的,普通受眾的喜怒哀樂都能通過短視頻去呈現,從事件的表象發現本質,推動社會進步。
在他看來,未來短視頻報道的還將有一個變化,那就是競爭會更加加劇,人才會更加短缺,與此同時,新聞門檻在提高,新聞質量也在提高。
但是,“這對社會來說是一件好事,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讓新聞更加平民化,接地氣,體現它的社會價值。”
王愛軍表示,短視頻時代,機構媒體應堅守公共價值,不能僅僅追求流量和經濟效益。
“一個公共媒體,如果說陷入對流量、獵奇的追逐,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近一直在提倡新聞的“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覺得很有針對性,應該鼓勵新聞人到現場去、到民眾中去、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