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08:33 來源:映象網綜合
隸屬于農業農村部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14日召開“海南特有新物種發布會”,向外界宣布其發現成果:海南特有新物種11個,中國新記錄屬2個,中國新記錄種11個,海南新記錄屬12個,海南新記錄種85個。這是近幾十年來海南在物種資源探索上的重大突破。
這11個海南特有新物種是:莎草科植物的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胡椒科植物的盾葉胡椒、尖峰嶺胡椒;蘭科植物的莫氏曲唇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海南藥用植物的定安耳草。其中,五種新物種的名稱使用了海南地名。
接下來,大家就跟著小編來逐一揭開這11個特有新物種的神秘面紗吧~(注:下文展示的新物種圖片均由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提供)
劉國道研究員是熱科院植物分類學研究團隊的帶頭科學家,他從事草類植物研究 30 多年,發布會展示的11個海南特有新物種中,有5個是他所在的團隊發現和公開發表的,發現、命名并在國際上公開發表,這5個新物種是: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均被認定為海南特有種。劉國道說:“這些研究成果在豐富海南植物區系數據的同時,也富含著重要的生態學意義,特別是在國內莎草科研究關注較少的整體環境下海南莎草科的研究具有示范性的意義”。
1、尖峰薹草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基部宿存絲狀老葉鞘;莖中生,三棱形,2-4 × 0.2 cm。
產地:海南尖峰嶺
分布:海拔700-900米間的疏林下
瀕危狀況:發現1個居群,居群面積1000m2左右,單株數在2800,無危種。
用途:可作飼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組成員,在本組系統進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2、凹果薹草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生,基部葉鞘宿存呈撕裂狀。
產地:海南五指山
分布:海拔1200-1500米間的疏林下
瀕危狀況:發現5個居群,居群面積較大,個體組成較多,無危種。
用途:可作飼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組成員,在本組系統進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3、伏臥薹草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具撕裂為纖維狀的老葉鞘;莖中生,三棱形,高10-30 cm,細弱粗約0.1 cm。
產地:海南吊羅山
分布:海拔900-1200米間的山澗邊
瀕危狀況:10km2范圍內共發現5個居群,個體組成較多,無危種。
用途:可作飼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組成員,在本組系統進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4、吊羅山薹草
形態特征:根狀莖短,木質,由撕裂為纖維狀的葉鞘所包裹;莖側生于葉腋中,7-20厘米,三棱形近絲狀,直徑約0.5毫米,由無葉片的葉鞘包裹。
產地:海南吊羅山
分布:海拔900米左右較潮濕的密林下。
瀕危狀況:目前只發現1個居群,單株數在1000左右。居群數極少,達瀕危級別。
用途:薹草屬物種普遍具有良好飼用價值。另外,本種是匏囊薹草組最近發現的種,其在形成結構上特化出獨有的絲狀莖,這在本組系統學研究上良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5、長柄薹草
形態特征:多年草本,高約20厘米。葉柄長5-10厘米,葉長于稈,寬10-15毫米,苞片葉狀,長于花序,具鞘。小穗3-4個,彼此靠近,頂生1個雄性,線狀圓柱形,長1.5-4厘米;小堅果緊包于果囊中,菱狀寬橢圓形,三棱形,長6.5毫米,中部棱上縊縮,上部急縮成喙,狹圓柱形,長1.5毫米,頂端膨大呈盤狀;花柱基部稍膨大,宿存,柱頭3個。花果期4-8月。
產地:海南陵水。
分布:海拔500-900米雨林下。
瀕危狀況:長柄薹草居群僅有一處,植株數量較少。按IUCN(2001)評估,長柄薹草被列為“低危”物種。
用途:可作飼用利用。菱形果囊薹草組成員,在本組系統進化研究上重要的研究材料。
熱帶辛香飲料是熱科院標志性的研究對象之一,胡椒是熱帶辛香飲料中非常典型的一個種類,發布會上的“盾葉胡椒”和“尖峰嶺胡椒”是胡椒家族中最新發現的成員。
1、盾葉胡椒
形態特征:常綠木質攀援藤本,長超過5米。
產地:海南萬寧。
分布:海拔200-600米的熱帶雨林林下,攀爬于樹上或巖石上。
瀕危狀況:根據IUCN(2012)評估,盾葉胡椒達“極危”級別,它們的分布范圍非常狹窄,資源稀少,種群瀕臨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用途:在萬寧地區,當地百姓采集根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2、尖峰嶺胡椒
尖峰嶺胡椒花序
尖峰嶺胡椒花序微觀圖
形態特性:常綠木質攀援藤本,長超過6米。
產地:海南樂東
分布:海拔500-800米的熱帶雨林林下,攀爬于樹上或巖石上。
瀕危狀況:根據IUCN(2012)評估,尖峰嶺胡椒達“極危”級別,它們的分布范圍非常狹窄,資源稀少,種群瀕臨滅絕的機率非常高。
用途:在樂東山區,當地百姓采集根用于治療風濕痹痛、胃痛、風寒咳喘等。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熱帶花卉,用嬌艷來形容其斑斕的色彩最為妥帖,蘭科植物是熱帶花卉中最賞心悅目的佼佼者,莫氏曲唇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是在海南發現的蘭科新物種,此外還有眾多姿態各異的新記錄種,這些是海南這個島嶼上的植物精靈,也是代表這個島嶼生態系統生命力的重要成份。
1、莫氏曲唇蘭
形態特性:附生草本。假鱗莖卵形,1.0-1.2cm×0.8-1.0cm。葉片頂生2枚,窄橢圓形到闊披針形,3.0-6.0×0.8-1.0cm。總狀花序,花3-6朵。花白色,唇盤具一“Y”型黃斑。唇瓣“S”型彎折,下唇端部具2不明顯的三角形側裂片;2褶片從下唇中部發出,止于上唇2/3處,末端膨大。花期3月,果期9月。
產地:海南五指山
分布:分布于海拔1200-1850米的峰頂矮林樹干上。
瀕危狀況:目前只發現2個居群,個體數不明,瀕危程度未能評估。
用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2、黎氏蘭
形態特性:大型附生草本。根狀莖發達,分枝,粗約7-8mm,長可達1.2m。假鱗莖相隔10-15cm,棒狀,5-30cm×1-2cm,葉片20-80×1.0-1.7cm。花序2-3個,10-22朵花,花直徑約4cm。萼片黃綠色,無斑紋;花瓣黃綠色,中部以下具紅色條紋;唇瓣紅色,唇盤黃色,側裂片具奶油色條紋,合蕊柱紅色。花梗與子房2.0-4.0cm長,中萼片2.4-2.7cm×0.9-1.1cm,狹橢型,唇瓣3裂,1.5-1.7cm長;側裂片直立,與合蕊柱等長,端部圓鈍;中裂片0.4-0.5cm,末端圓形,反折,唇盤具兩條光滑褶片。合蕊柱1.3-1.5cm。花期5-6月或8-9月。
產地:海南尖峰嶺
分布:分布于海拔700-900米間的疏林下。
瀕危狀況:發現1個居群,居群面積1000m2左右,個體數不足100,根據IUCN(2012)評估,被列為極度瀕危CR)物種。
用途:具觀賞價值。
3、昌江盆距蘭
形態:附生草本。莖15-20cm×4-5mm。葉片2列,鉤狀,狹橢形,18-25×1.5-2.4cm,末端具不等2裂。花序3-5個,近傘形,6-9朵花。萼片和花瓣黃綠色,具紫棕色斑點;唇瓣黃綠色,均具紫紅色斑點。萼片相似,卵狀長橢形形,6.1–6.9 × 3.2–3.8 mm,基部相連,末端圓鈍。花瓣與萼片相似,稍小,5.9–6.8 × 3.0– 3.5 mm。唇瓣具白色的上唇和囊狀下唇,上唇向前平展,近圓形或三角形,4.1–4.5 × 7.2–7.6 mm,前端具白色毛狀物;下唇近圓錐形,4–5.9 mm 高,4.6–5.5 mm寬。花期3-4月。
產地:五指山、吊羅山、鸚哥嶺、霸王嶺等
分布:分布于600-1200米間的疏林樹干上。
瀕危狀況:屬于易危(VU)級別。
用途:具觀賞價值。
海南是我國南藥資源的天然寶庫,除檳榔、益智等四大南藥外,這里還分布有千余種珍稀藥用植物資源。這些資源與海南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存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定安耳草、硬毛巴豆、小果木、小花沙棯、石山爵床、四葉山扁豆、硬枝酢漿草、光果姜等新種和新記錄種是新近發現和引種保護的重要類群。
1、定安耳草
形態特征:多年生平臥草本,高約10厘米,莖近四棱形。葉對生,近無柄或無柄,聚生于莖頂呈現蓮座狀,厚紙質,長橢圓形,長8-15厘米,寬4-10厘米;托葉三角形,撕裂狀。聚傘花序呈頭狀頂生,密集,直徑約5厘米。花冠藍紫色或白色,管長約8毫米;蒴果長約3毫米,種子8-12棵,花果期9-12月。
產地:海南定安、瓊中。
分布:海拔100-450米的疏林下或林緣。
瀕危狀況:居群植株數量較少約200株。按IUCN(2012)評估,定安耳草被列為“極危”物種,它們的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
用途:全草藥用,用于治療小兒水痘。
未來首要任務是保育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楊虎彪副研究員說,對于這些新發現的物種,未來首先要做的是加強保育工作,“這些物種很多分布都是零星的狀態,數量也不多,有些幾乎是瀕危狀態。因此我們在認識它們的同時,要通過加強保育,將海南生態多樣性保持下去。”
據了解,海南近年來一直強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管理,以中國熱科院為核心力量,重點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不斷加強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珍稀瀕危動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究。
映象網綜合自經濟日報、南海網
5年來,各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深入探索、大膽嘗試,已形成153項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并分4批向全國推廣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