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3日14:50 來源:軍報記者
跨越70年的“對視”
■羅爾文 解放軍報記者 王通化
1949-2019,人民空軍70歲了。
巍巍天安門,見證多少滄桑歲月。這是跨越70年的“對視”——
1949年開國大典,17架參閱飛機不夠用。周恩來總理說,不夠就飛兩遍。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160余架飛機變換陣型飛過天安門上空。國防部新聞發言人的感慨傳遍世界:“新時代的中國,早已山河無恙、國富兵強,我們的飛機再也不用飛第二遍了。”
一位學者說:“所有的開始,都包含著回憶的因素。”
當絡繹不絕的觀眾來到空軍航空博物館,凝視“藍天魂”雕塑群時,今天與昨天在“對視”——1946年,東北老航校籌備前夕,毛澤東對劉善本等人講:“你們去東北要走很多路,也是一個萬里長征。那里生活很苦,但英雄有用武之地。艱苦得有意義。”馬拉飛機,酒精代汽油,飛行員腿上綁馬蹄表當計時器……現在,這些傳奇寫就的草稿已成為皇皇巨著,一座座成體系多層次的空軍院校向部隊輸送合格人才。
當郝井文、劉允強、耿麗筍、王立、蔣佳冀、李剛等6名飛行員榮獲“空天勇士”重大貢獻獎時,今天與昨天在“對視”——新中國成立不久,侵略者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年輕的志愿軍空軍飛行員,以“空中拼刺刀”的英雄氣概,打破了強敵不可戰勝的神話。當時西方輿論評價,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
當空軍地空導彈部隊千里機動,成功攔截“目標”,奪取“金盾牌”榮譽時,今天與昨天在“對視”——1962年9月9日,隱蔽的防空導彈直刺蒼穹。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第二營利劍出鞘,將U-2高空偵察機擊落。
跨越70年,今天與昨天的“對視”,映射在戰機自由空戰呼嘯而過的航跡里,映射在地空導彈噴射的尾焰里,映射在無形的電磁空間中,映射在重裝空投的降落傘上……
殲-20、殲-10C與殲-16“同框”……一張張令國人振奮的最美“同框照”,映照著人民空軍70年跨越發展的壯美航跡。
東海警巡、南海戰巡、遠海巡航……一次次戰斗出航,宣示著國家主權:“我是中國空軍,你即將進入中國領空,立即離開!立即離開!”
70年彈指一揮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擔當。2018年,在第12屆中國航展上,中國空軍公布了建設強大現代化空軍的“三步走”路線圖。那時,將是2020、2035、2050三個重要時間節點與1949意味深長的“對視”。
這,是人民空軍新的出發;這,是人民空軍新的航跡。
70歲,人民空軍生日快樂,夢想成真!
70歲,人民空軍風鵬正舉,風華正茂!
對話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孫軍——
加力起飛,只為配得上這個時代
■解放軍報記者 王通化 程雪
特約通訊員 楊澤達 許德曦
興奮的人群中,孫軍顯得很安靜。
3000米考核出發線上,有人不停地活動腳腕,有人快速高抬腿,有人原地小跑,甚至按捺不住來一段沖刺……孫軍如同每次起飛前一樣,從表情到身體,都透著一種專注和沉穩。
終于出發了。腳下的跑道,是這群人再熟悉不過的機場跑道。飛行員們沖出去,原本橫向隊列逐漸拉開差距,變成長長的縱隊。
孫軍保持著自己的節奏,不前不后。臨近終點沖刺時,他沒有發出那種嘶吼,擺臂的幅度和步頻也沒有明顯加快,但他仍超過幾個前面的人,以超越滿分的成績抵達終點。
“狀態有點下降了。”他語調平靜,看不出多巴胺釋放后的那種興奮,就連呼吸也是均勻平和的。
作為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孫軍的跑步節奏一如帶部隊的節奏一樣,處于一種內里緊張、外表從容的穩態。
“看似穩,骨子里卻是快。”跟隨孫軍在天空南征北戰的飛行員們,早已熟知這位80后旅長的節奏。那是一種人生不斷加勁奔跑的狀態,也是一支殲擊機部隊不斷加力起飛的狀態。
“加力起飛,只為配得上這個時代。”孫軍說。
△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孫軍
被時代推著往前跑,是幸運;跟著時代往前跑,是使命
相比于他駕駛的戰機——殲-10C在世人眼中的耀眼光芒,孫軍并不為大眾所熟悉。
藍天上的戰機英姿,只需高倍望遠鏡或長焦鏡頭就能捕捉到精彩瞬間。但飛行員們的飛翔人生,更多時候在人們視線之外。
孫軍的人生軌跡,與大多數同齡人的命運航道一樣,充滿了許多偶然和必然。那些或偶然或必然的選擇,塑造了他,最終也成就了他。
少年時,孫軍幫父母養過雞、種過田、干過電工、修過房子。盡管擺在這位農家子弟面前的命運前景并不明朗,但少年時埋下的草蛇灰線,在日后成長中逐漸顯露。
初二時春游,學校組織到附近的機場參觀。坐在大巴上,看到戰機編隊在跑道上滑行、起飛,孫軍對飛行員羨慕極了。多年以后,當他駕駛戰機飛向藍天,那熟悉的轟鳴聲,立刻召喚出了蟄伏在他腦海深處的記憶。
命運,總是以一種看似偶然的方式,布局著必然的邏輯。
當年,空軍到學校招飛。大家都去報名,孫軍不為所動。那時,孫軍想考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夢想著成為一名海軍軍官。
“天空比大海更遼闊。人人都想去的地方,一定是個好地方。何不試一下?”班主任的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航跡。
這一試,一發不可收。從優秀飛行學員到優秀飛行員再到優秀指揮員,孫軍以一種加速奔跑的方式成長著,并用一連串的“優秀”不斷強化著這樣的評價:他天生就是干飛行的料。
駕駛著先進的國產新型戰機,帶領著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團隊,年輕的80后旅長……無論放在哪個坐標系審視,這位出生于1981年的航空兵旅旅長,都足夠讓人羨慕。
“我真沒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孫軍的話語里,有一種不容置疑的自信——對自己,更對祖國。
即便是已經無數次在跑道上加力起飛,孫軍描述起那一刻時仍激情滿懷:“越是掙脫大地、直沖云霄,越能感受到祖國的澎湃推力。”
孫軍至今忘不了第一次跨進殲-10座艙時的情景。那時候,他正癡迷于研究外軍先進戰斗機,從外形、布局到參數,如數家珍。但那一刻,他著實感到驚訝和興奮:“沒想到我們中國也能造出如此先進的戰機!”
或許,只有熟知中國空軍發展歷史的人,才能深刻體會孫軍這句話的含義;或許,只有在一個更大的時代坐標上審視,才能讀懂一個人、一代人的成長遇見了什么——
1999年,孫軍考上飛行學院。那一年,殲-10戰機剛剛迎來首飛。國慶50周年閱兵的空中梯隊中,還沒有它的身影。
僅僅10年之后,孫軍和戰友們就駕駛著殲-10戰機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
再10年之后,孫軍已擔任航空兵某旅旅長一年,所在部隊早已換裝殲-10的最新升級版。國慶70周年閱兵那天,天安門上空再次成為展示中國空中力量的“T型臺”:殲-10C,殲-20、殲-16……
中國戰鷹的“換羽”速度有多快,孫軍們的成長就有多快。孫軍當旅長那年,他的同批軍校同學蔣佳冀也在另一個航空兵旅當旅長。放眼更多空軍部隊,他們的同齡人大多走上旅團主官崗位。
托舉他們快速成長的不僅有澎湃國力,還有改革強軍釋放的效能。在改革轉型的洪流中,他們不僅被一項項新任務推著跑,更被一個個新理念領著跑。
“被時代推著往前跑,是我們這一代軍人的幸運;跟著時代往前跑,是我們這一代軍人的使命。”孫軍稱自己這代人是“改革一代”。他常問自己一句話:“改革需要什么?我能干什么?”
“匹配時代的需求,才能贏得時代的選擇。”他說。
不僅是新機型的飛行員,更是新時代改革轉型的“試飛員”
這些年,處在奔跑狀態的孫軍和戰友們,一直在做“填空題”。
做過試卷的人都知道,填空題比選擇題難做。填空題不僅拒絕僥幸,還要求你對括號里的內容了如指掌。但對孫軍來說,填空題難做,難的不是括號里的答案,難的是發現那些“括號”在哪兒。
那些“括號”,涵蓋在一次次新型戰機改裝、一次次執行重大任務、一次次實彈實戰演練中。
它們通過一個個行動代號、一個個耀眼成績,不斷擦亮著一支部隊的番號,最終迎來上級的信任、兄弟單位的尊重,以及更多走在前面的試點、更多重大任務……
對于孫軍所在的這支部隊來說,“第一”“首次”早已不是新聞:“截至2014年,我們就已經創造100多項第一了。后來,我們干脆就不總結了。”
部隊第三次迎來新機型改裝那年,孫軍突然意識到,自己不僅僅處在部隊改裝的一線,還處在空軍轉型的前哨。“我們不僅是新機型的飛行員,更是新時代改革轉型的‘試飛員’。”
走在轉型的“無人區”,他們邁出的每一個腳印都是新的。這里按下的“快門”,鎖定的是空軍轉型的大景深,每一個鏡頭都不可替代——
一次次飛向東海、飛向南海,一次次飛向雪山、飛向大漠……他們向前邁出的每一小步,與戰斗力提升的進度息息相關;他們的精彩與傳奇,注定成為空軍轉型故事的一部分。
聊起訓練、聊起改裝、聊起轉型,孫軍的眼眸里瞬間射出光芒,整個人如同切換了一個頻道。那高頻的語速和高密度的專業詞匯,仿佛等待已久。此刻,他所展現出的自信,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灼熱,而是帶著一種研討式的溫和,隨時期待你和他一起探討。
飛行員們說,旅長腦袋里裝滿了問題,隨時問自己,也問別人。那天,面對記者,孫軍突然停住話語,以一種征詢的語氣問:“我們經常說‘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問題是——仗究竟怎么打,我們搞清楚了嗎?”
這個問題,經常縈繞在他的腦際,時刻投射在日常訓練課題中。爭吵伴隨著他們的探索之旅,也成為這群探路者最有效的溝通:“每一次爭吵只有一個結果,便是達成進一步的共識。每一次共識的形成,便是又一個探索成果的固化。”
在孫軍看來,探路的樂趣正在于此:“干了一件別人沒干的事,干成了一件別人沒干成的事!”
“探路,是為了鋪路,要讓后面的人踩著我們的腳印,走得更實更快。”在孫軍印象最深的那些飛行任務中,有兩次是失敗的經歷。當旅長之后,這兩次失敗的經歷經常浮現在他腦海,提醒他:“探路者留下的每一個腳印,都要經得起檢驗。”
營區道路兩側,一塊塊宣傳牌上的精彩瞬間,記錄著這支部隊的跨越足跡。走在這條路上,孫軍常常感到肩頭的沉重:“‘使命面前敢擔當、困難面前敢壓倒、強敵面前敢戰勝’,這三‘敢’是我們旅的精神,‘敢’沒問題,關鍵是我們的本領能否支撐這些‘敢’。”
“邁向世界一流,我們首先得明白‘世界一流’的坐標在哪兒。”孫軍說。
他提醒記者查一下他們機場的歷史資料——這里,曾是抗戰時著名的“駝峰航線”的重要節點。70多年前,這里云集著世界最先進的戰機,接受戰火的洗禮。
今天,戰爭的形態在加速演變。“我們在跑著追趕,人家也在跑著前進。我們只有跑得比人家更快,才能趕上他們。”
在一份報告中,這位經歷三次中外聯訓、每天帶著飛行員學半小時英語、逼著飛行員翻譯外軍原著的旅長,以一種懇切的口吻寫道:“我們要清醒看到自己與世界空軍強國之間的差距,認識差距、正視差距、研究差距,這是縮小差距的第一步……”
△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駕駛戰機在雪域高原巡航。邱文韜攝
負起那些必須負起的“重”,打贏那些必須打贏的“仗”
孫軍的微信名和飛行代號是同一個單詞:“cannon”,中文意思是“加農炮”——一種炮彈膛口速度高的火炮。
人如其名。外表沉穩的孫軍批評起人來,“語速快,罵得準,殺傷力大”。
雖然孫旅長的批評“從來都對事不對人”,但讓官兵驚訝的是,孫旅長關注的“事”可謂事無巨細:上到天上飛行、下到地面機務,大到實戰演練、小到日常管理……
孫軍稱自己是復合型性格,“在大事上舉重若輕,在小事上舉輕若重”。無論是舉重若輕還是舉輕若重,他的方法只有一個: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目的也只有一個:要干就要干好。
“要干就要干好”,這既是孫軍性格中不服輸的天然屬性,也是他一路成長的樸素總結。
小時候,家里住的是土屋,一天不打掃就到處是灰,他就天天仔細打掃,弄得家里一塵不染。中學時,因為擔心“上不好學就得回家養雞”,他埋頭讀書,高考成績超過了當年的清華大學錄取分數線……
“就連打球,也必須爭第一名。”這位喜歡和官兵一起打籃球、踢足球的旅長,每次組織比賽,只獎勵第一名。在他眼中,“打球和打仗一樣,只有第一才是贏家”。
“要干就要干好”,在孫軍看來,是對職業的基本尊重——殲擊機飛行員是勇敢者的職業,也是需要天賦的職業。“做優秀的自己,才能配得上自己的天賦、配得上國家的培養、配得上時代賦予的使命。”
當旅長后,孫軍做了一個決定:在殲-10C戰機上噴涂曾中斷了幾年的“紅鷹”標識。他希望,這支部隊帶著鷹的眼光、鷹的胸襟、鷹的本領,馳騁未來戰場。
11月7日,記者全程見證了他們的自由空戰訓練以及之后的復盤講評。在彌漫著求勝欲望的空氣中,他那加農炮般的批評彈雨,早已被飛行員們所熟悉并折服。在飛行員的世界里,樹立權威靠的不是級別,而是專業。
飛行員就是這樣的事業,它讓你臣服于一種類似于修煉的節奏。專業的修煉、技能的修煉、身體的修煉、精神的修煉……反復修煉讓人純粹,純粹到直面最簡單的法則——負起那些必須負起的“重”,打贏那些必須打贏的“仗”。
孫軍的微信頭像是兩個兒子的照片,朋友圈的主題就像很多軍人一樣,充滿了家國情懷。
這一年,他和妻兒在一起的時間只有4天。他像流星一樣,在密不透風的時間表上來回騰挪,一個人扮演著現實這部紛繁電影中的許多個角色。
拋開對家人的歉疚,他骨子里最鐘情的還是飛行員這個角色。
那天,從來不發空中照片的他,在朋友圈發了一組在萬米高空拍下的雪山照片,配了一句話——
“祖國的大好河山,我們來保衛!”
“云嶺紅鷹” 是怎樣的鷹
■空軍航空兵某旅政治委員 楊 鎮
前段時間,我旅飛行員駕駛戰機飛越珠峰的照片在《解放軍畫報》封面刊發之后,迅速在網絡上刷屏。戰機垂尾上醒目的“紅鷹頭”Logo,激起了無數網友的好奇。
很多人可能不熟悉這支部隊,但對這個“紅鷹頭”并不陌生,因為它曾在一次次任務中闖入人們的視野。
鷹,因其犀利的眼、堅硬的喙、鋒利的爪、迅猛的速度,成為大自然的強者,被稱作“空中殺手”。我的搭檔孫軍旅長身上就有鷹的特質,果敢、頑強、雷厲,戰友們叫他“空中霹靂火”。
鷹如此,人如此,部隊亦然。作為全軍首家改裝殲-10戰機的部隊,我旅出色完成珠海航展、國慶60周年閱兵、建軍90周年閱兵、“紅劍”系列演習、中外聯訓等多項重大任務,創造該型戰機作戰訓練百余項第一,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團隊氣質,被贊為“云嶺紅鷹”。
“云嶺紅鷹”是怎樣的鷹?
這是一只蛻變之鷹。2004年,空軍把首家整建制改裝殲-10的任務交給了我們。2009年,我們換裝了該型戰機的“升級版”。2016年,我們又站上了一個新的起點,開始了一次新的蛻變。
這是一只凌厲之鷹。2011年,空軍首次在百余名尖子飛行員間展開三代機空戰比武,最終奪得“金頭盔”的10人中,我旅占3人。在多次體系對抗中,作為“后起之秀”的我們,被兄弟部隊視為“最不想遇見的對手”。
這是一只無畏之鷹。改裝以來,我們組織了該型戰機的第一次海上突防、第一次超低空突擊、第一次空中加油、第一次高原夜訓、第一次遠海長航時等探索性實戰化訓練,研究創新了一大批新訓法、新戰法,填補了該型戰機作戰訓練領域的百余項空白。
時代催著跑,使命引著跑,對手逼著跑。“保證完成任務”是我們團隊的核心價值理念,“滿格”狀態是我們的正常狀態。
作為一線指揮員,我和孫軍旅長都有這樣的共識:先行者最難的就是未知,好干的工作都被干完了,剩下的都是邊界式的、風險高的。但如果不飛邊界,怎能拓寬能力邊界;如果不冒風險,又何談改革!
“雄鷹俯瞰掠長空,鳥雀緣何守舊籠?男兒自應放肝膽,風云笑傲搏蒼穹。”這首詩,道出了我和孫軍旅長的心聲,道出了“云嶺紅鷹”官兵的心聲,更道出了我們這代軍人的心聲。
領航強軍 鐵流浩蕩——習近平主席領導推進新時代軍事訓練紀實 面對受閱將士,習主席號召:要堅定不移堅持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聚焦備戰打仗,鍛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兵勁旅。
八路軍在黃土嶺戰斗中用的迫擊炮 1939年11月初,八路軍晉察冀軍區部隊和第一二〇師一部先后在河北淶源雁宿崖和黃土嶺地區痛殲日軍主力,擊斃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
一座抗日烈士紀念碑,記載的就是一段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斗爭史。巍巍陰山腳下,滔滔黃河岸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公主府公園內,屹立著華北軍第五十九軍抗日陣亡將士公墓紀念碑。
在安徽蕪湖市風景優美的赭山上,安葬著中國遠征軍名將戴安瀾將軍的遺骨。1942年7月31日,戴安瀾將軍國葬儀式在廣西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挽詩、挽詞和挽聯。
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內,豐富翔實的圖片、文獻資料和文物一一陳列,那場震驚中外的激戰猶在眼前—— 1937年9月20日,日軍第5師團一部侵占靈丘縣城。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高春平說:“戰爭開始前,林彪、聶榮臻曾兩次到靈丘縣城西南山區35公里處的白崖臺——喬溝一帶進行實地偵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