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2日11:49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新華社濟南11月11日電(記者蕭海川)走進位于山東沂南縣的“沂蒙紅嫂紀念館”,能看到一座以青石壘砌為墻、暗黃色茅草為篷的低矮茅屋。“這種茅草屋,我們當地老百姓叫它‘團瓢屋’。戰爭年代,許多老百姓因為貧窮蓋不起房子,只能住在這種四面透風的簡陋住宅里。”紀念館解說員介紹道。
就是在這樣需要弓腰進出、分外局促的“團瓢”里,沂蒙紅嫂明德英先后救助了兩名落難的八路軍戰士。危急時刻,她更用自己的乳汁挽救了身負重傷的子弟兵。
明德英1911年出生在山東沂南縣一戶貧苦農民家庭。幼年時,因一場重病無法開口說話;二十來歲就嫁給了馬牧池鄉橫河村的李開田。兩口子既無田地也無房屋,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在村外墓地邊上蓋起一座“團瓢屋”,成了看墓人。
抗日戰爭的烽火席卷而來。這個被群山環繞的山村,同樣遭受著日寇的鐵蹄蹂躪,更目睹了沂蒙百姓與人民軍隊的魚水情深。
明德英(左)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941年秋冬時節,日偽軍大肆掃蕩沂蒙山區,包圍了駐沂南馬牧池的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11月4日,一名八路軍小戰士沖出敵人包圍圈時身負重傷,一路踉蹌著穿過墳冢與樹林,正巧遇到明德英。明德英見狀,急忙將渾身是血的小戰士掩藏起來。不多會兒,兩名日本兵荷槍實彈追過來。日本兵發現明德英是個啞巴,就比畫著小戰士的身高、打扮,追問下落。明德英見狀毫不猶豫向村外西山一指。
見他們越走越遠,明德英才仔細打量這位八路軍小戰士。她發現由于失血過多,小戰士已陷入昏迷。尚處在哺乳期的明德英,來不及生火燒水,便慨然解開衣襟,將一滴滴乳汁滴進小戰士的嘴中。小戰士得救后,明德英與丈夫又殺了家中僅有的兩只雞,燉成雞湯,一口口喂給他。每天,明德英還為小戰士清洗感染流膿的創口。半個月后,小戰士傷愈重新歸隊。
1943年初,八路軍山東縱隊13歲的看護員莊新民,與戰友們在反“掃蕩”作戰中,一邊救護傷員、一邊掩護傷病員突圍轉移。為減少傷亡,上級決定讓年紀較小的八路軍戰士換上百姓裝束。就在夜間轉移途中,莊新民走散掉隊,與眾多避難的群眾一同被日寇抓住。這群百姓中,就有明德英的丈夫李開田。
李開田見莊新民年紀不大、周身有傷,就與他以父子相稱,平時對他照顧有加。兩人被日寇裹挾著做了約一個月的苦力后,在山東泰安被釋放回鄉。長途跋涉中,虛弱的莊新民傷口化膿、高燒不退,李開田就背著他蹚河過坎、翻山越嶺,回到家中。
明德英見丈夫背回一個陌生人,毫無怨言。夫婦二人為避免引起敵人警覺,先后將莊新民藏在自家茅屋、附近巖洞、村外溝壑中。在兩口子的悉心照料下,莊新民漸漸被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養好傷后,莊新民重新找到了部隊。新中國成立后,莊新民與明德英老兩口也取得了聯系。
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情節,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首先提出了“紅嫂”的稱謂。明德英被稱作“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在1995年離開人世,但她聲名不朽、精神長存。她與沂蒙紅嫂群體詮釋的沂蒙精神,感動了幾代人。在老一輩人的精神感召下,她的兒子、女兒、孫子等也先后參軍入伍。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12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