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16:55 來源:新京報
求學路上的罕見病男孩 杜氏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是幾乎只發生在男孩身上的隱性遺傳基因缺陷,全國患者約7萬人
9月11日,海淀火器營某小區,23歲的杜氏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患者曹兆昱坐在輪椅上。李木易 攝
曹兆昱每天早晚都要坐著輪椅到昆玉河邊。李木易 攝
朝陽區西壩河東里小區家中,父親在準備洋洋早晨服的中藥丸。李木易 攝
早晨上學前,洋洋在用器械鍛煉腿部肌肉。李木易 攝
每天早晨7點半,爸爸會扶著洋洋出門上學,陽光斜斜地照在他一跛一跛的腿上,泛著暖色。
洋洋自小被檢查出一種稱為杜氏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簡稱DMD)的罕見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行動能力會逐漸退化。在中國,像洋洋一樣的孩子約7萬人,對抗病痛、頑強求學、為了更好地活著,他們的成長就像被早早劇透的電影。
DMD的病癥表現可以粗略理解為“肌無力”加“漸凍癥”,初期跑不快、跳不起,而后肌細胞不可抑制地萎縮壞死,失去行動能力坐上輪椅,直至呼吸肌、心肌等都失去力量。這種病至今還沒有研發出特效藥。
“爸爸,同學們長得好快”
生活在北京的洋洋今年10歲,出生時有黃疸,經檢查發現了杜氏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簡稱DMD)。這是一種幾乎只發生在男孩身上的隱性遺傳基因缺陷,平均每3500個活產男嬰中,就有一例。作為一種罕見病,全國患者大約有7萬人。
“爸爸,一個假期同學們都長得好快啊。”這個學期,洋洋在朝陽師范附小上5年級了,但個頭卻只到同齡人的肩膀。假期里,洋洋的肌肉萎縮開始加劇,穿鞋時腳背彎曲,跛腳情況比以前嚴重,倒地之后腿部肌肉已經不足以支撐他靠自己站起來。
DMD的病癥表現可以粗略理解為“肌無力”加“漸凍癥”,初期跑不快、跳不起,而后肌細胞不可抑制地萎縮壞死,失去行動能力坐上輪椅,直至呼吸肌、心肌等都失去力量。最終,患者會在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情形下離世。目前可查的數據顯示,未經治療的DMD患者壽命不超過20歲。
這種病至今還沒有研發出特效藥。從檢查出DMD開始,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激素對于病癥的藥理作用至今還未完全清楚,但已經是臨床實踐中效果最好的藥,長期堅持服用,能延長孩子的壽命,以及3-5年的行走時間。
但同時,激素會抑制孩子的生長發育,代謝紊亂導致身體發胖,所以每個服用激素的DMD患者都個子小小、白白胖胖。為了盡可能抵消藥物帶來的副作用,他們需要吃更多的藥以補充鈣質、利尿去水腫、營養心肌……為了增強抵抗力,洋洋還從小吃蜜制中藥丸。
不久前,洋洋去醫院做檢查,彩超結果顯示,由于肌肉萎縮,他的心臟泵血功能已經低于正常標準。加上新開的藥,現在,洋洋每天早晨上學前要吃將近10種藥。
吃過藥,洋洋自覺站上30度傾斜金屬板做拉伸。為了抵抗腿部肌肉萎縮,早上要站15分鐘,晚上睡前要按摩拉伸半個小時。假性腫大的小腿在微微發抖,“現在習慣了,沒那么疼了”,洋洋臉上沒有過多表情,拉伸是他一天最難挨的時候。
“這小孩走路一瘸一拐的。”快到校門口,送孩子上學的家長隨口說著。洋洋假裝什么都沒聽見,低頭扭著身體徑直走進校門。
從踉踉蹌蹌到失去行走能力
今年23歲的DMD患者曹兆昱回憶說,雖然這個階段聽到的嘲笑最多,但能跑能跳的小學生活,是他這輩子最快樂、最自由的一段時光了。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曹兆昱在操場上摔倒了。
腿部肌肉萎縮加劇,使曹兆昱已經不能靠自己站起來。于是,他用手扒著地,磨搓著往400米外的主席臺爬。手擦出了血,新褲子也磨破了,曹兆昱夠到主席臺,用上肢力量把身子拉起來,站穩。
“操場上有人,甚至有我們班的人。”曹兆昱用“怨恨”兩個字形容。他回到教室,抄起金屬制的班級牌沖進老師辦公室,被四五個同學按倒在地,用跳繩綁在椅子上。
跛腳走路被同學模仿笑話,惱羞成怒打架,每周被叫家長,成了曹兆昱小學生活的惡性循環。因為上課搗亂,曹兆昱經常到教室門口罰站,后來干脆上著課自己就跑出教室四處閑晃。
因為種種“劣跡”,曹兆昱多次被學校停課回家。“據說校長辦公室墻上貼著預備開除的學生名單,第一個就是我。”
“現在已經沒什么能打倒我了。”曹兆昱歪坐在電動輪椅上,雙手垂放在腰間,兩腳內扣搭在腳踏板上。每隔十幾分鐘,他要用肩膀的力量快速帶動整個身子,把坐姿調整到舒服的狀態。殘聯每年會發放新的輪椅坐墊,但因為習慣,現在這個坐墊曹兆昱已經用了好幾年。
今年,曹兆昱從北京聯合大學畢業。如今,他的腿部肌肉已經完全纖維化,脊柱側彎變形,“早就放棄了站起來的希望”,用變形的手指控制電動輪椅推桿,成為他坦然接受的行走方式。但在他的回憶里,從踉踉蹌蹌到完全失去行走能力,一步步失望,是一片黑暗的日子。
他說,如果不是家人幾次要求自己重回學校上學,現在的他可能還是那個每天在角落研究用胡椒面等工具“一招制敵”的孩子,一個活在恨和怨中的孩子。
“只要你還想,我就背你上學”
10歲左右,DMD患兒會陸續坐上輪椅。來自廣東的陳斌現在清華大學讀博,他的病情相對好一些,坐上輪椅的時間推遲到12歲。
“上樓還要人背。”那時,即便考試成績年級第一,他也逃不過低年級孩子的指指點點。穿衣、洗臉、吃飯,所有微不足道的小事都需要人協助,于是,陳斌想放棄了。
“讀書也沒什么用,被扶著上樓已經要心理斗爭很久,后來還要人背。”他說,自己沒臉見同學。
那天之后,陳斌一個多星期沒去上課。其實在兩公里外的出租屋里,他還是會每天六點半起床,然后卻坐在床上發呆、糾結。終于在中午鼓足勇氣,讓媽媽陪著騎自行車到校門口,然后圍著學校一圈一圈轉。轉到下午五點放學,再跟著人流一起回家,周而復始。
媽媽不知道要怎么安慰陳斌,只能陪著。自從陳斌7歲檢查出DMD,媽媽便從事業單位辭職,留在家里全職照料。陳斌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小學成績全縣第一,考上了全市最好的中學,因為不方便,選擇了離家近的學校。下節課要換教室,陳斌提前15分鐘偷偷發短信給媽媽,媽媽就立馬趕到學校背著陳斌到下一個教室,然后回家。
陳斌家租的房子在沒有電梯的5樓。媽媽添置了一臺跑步機,每天陪著陳斌跑半個小時。跑完拉伸,晚上睡覺前按照康復師的手法按摩,一天沒停過。“不要害怕,只要你還想,我就背你上學。”媽媽說。
同樣作為DMD患兒的母親,李晴有些力不從心。她和丈夫現在北京市海淀區從事IT行業,因為通勤時間長,每天都是早7點出門,晚9點回家。孩子跟洋洋同歲,卻已經坐上了輪椅。此前一直找護工負責照料,因為護工離開,護理價格升高,去年,65歲的婆婆從江西老家來到北京照料孫子。
因為孩子的病情,李晴和丈夫再沒出過差,錯失了很多職業晉升的機會。目前,國外有相關新藥臨床試驗,或許有可能參加,但需要較高花費和家人照顧。李晴不知道,如果特效藥研發生產,但買不起,她會多責怪自己。
到現在,婆婆還不知道孫子到底得了什么病。她只覺得孫子腿上沒勁兒,就要多按摩、多鍛煉。有時,婆婆還逼著孩子長時間站立,用力壓孩子膝蓋,按得孩子直喊疼。
“多鍛煉,總有一天會慢慢好起來。”婆婆堅信。
“停課回家”還是“特需學校”?
洋洋入學那年,洋洋的爸爸向學校隱瞞了孩子的病情。6歲時,洋洋的行動基本正常,他希望老師能把孩子當成普通學生,不必另眼相看。更重要的是,他隱隱有所擔心。
擔心來自一個比洋洋大兩歲的DMD患兒,軒軒。2013年夏天,軒軒通過了一所普通公立小學的入學考試,同時也在入學體檢中發現了DMD基因缺陷。等到開學,家人發現孩子沒有被錄取。校方解釋稱,信息錄入時不小心把孩子名字漏了。軒軒爸爸不知道要不要相信這個解釋,最終把孩子送進了私立學校。
即便順利入了學,學校建議休學的例子也偶有發生。
“家長們基本能理解學校的顧慮。”洋洋爸爸說,一個一碰就倒的孩子,就是一個安全隱患,無論學校還是家長,擔心不可避免。為了讓孩子留下來,有家長與學校協商簽訂免責協議,孩子在學校因身體原因受傷均與學校無關。
洋洋爸爸只跟老師說,孩子腿部肌肉發育不太好,盡量不要做太激烈的運動。但小學生跳繩是體育課期末必測項目,半年后,孩子的病瞞不住了,沒辦法,洋洋爸爸把診斷證明拿到了老師面前。
要不然去特殊學校?幾乎每個DMD患兒家長的腦海中都出現過這個想法。但目前特殊學校大都以視力、聽力、智力三類為主,DMD患兒除了行動不便,視、聽、智力與常人幾乎無異。
于是,有家長嘗試創建面向DMD兒童的學校。軒軒所在的私立學校采用的是一種在國內較新的教育模式,文化課教學節奏緩慢,音樂、園藝等技藝類課程占比較高,通過建立一個不同于分數的評價標準讓學生重新審視自身價值。軒軒父母覺得,這對于有過心理創傷的孩子們來說十分合適。2014年,軒軒父母拿出十幾萬元,聯系朋友在北京市昌平區為DMD患兒專門創建了一所學校。
軒軒父母稱之為“特需學校”。不同于義務教育,特需學校的學費是個不小的壓力。盡管一再壓縮,每年5萬的學費還是讓很多家長難以承擔。有學生的父親是出租車司機,就申請在學校做兼職,用勞力抵償部分費用。
學校開辦后規模不大,總共招收了十幾個學生。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其中絕大多數孩子是智力障礙和自閉癥兒童。“家長還是希望孩子能享受正常的教育環境,在可能的情況下多與社會接觸。”軒軒爸爸說,由于缺少相關辦學資質,前段時間,特需學校已被要求停課,回家的學生中,DMD患兒只剩下一個。
夢一樣的畢業典禮
當年讓陳斌重回學校的是學校輔導員的話。在陳斌徘徊在校門口的第11天,學校輔導員偶然間看到了他,并在放學后跟著陳斌回了家,“只記得老師說不用怕,你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如今,陳斌回憶起14年前這段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的笑,“很溫暖”。
幸運的是,洋洋爸爸擔心的事情也沒有發生。
洋洋的老師在得知孩子的病情后,幫忙開了體育課免修,開始每周定時跟家長溝通。校長偶然看到洋洋雙手扒住欄桿扭著身子爬樓梯,向班主任詢問了情況,四年級需要到3層時,特意讓洋洋所在班級搬到了1層。今年,整個年級組沒有按照慣例搬到另一棟教學樓的高層,而是全部留在了1層。
但是,教育不止于照顧。
洋洋像所有這個年紀的男孩子一樣頑皮。或許是因為長期服用激素,洋洋上課常常不可控地起立,然后圍著教室轉圈;因為肌肉力量不足,洋洋拿筆困難,課上練習題和課下作業做得特別慢;或許出于自我保護,跟同學發生爭執碰到自己時,洋洋會本能地大聲喊叫,跌倒在地。
有次洋洋跟同學發生矛盾,了解狀況后,當時的班主任王芳給他講了“狼來了”的故事。王芳說,班級一直強調尊重差異,洋洋需要行動上的照顧,但更需要心理上的平等對待。“不要因為自己的身體情況自卑或自暴自棄,也不能產生弱者心理,處處尋求特殊對待。”
這個學期,洋洋爸爸收到了班主任的短信——數學課上,洋洋十分專注地聽完了整堂課,練習題也按時在下課前完成,數學老師說,這是洋洋表現最好的一次。
曹兆昱的改變是在小學五年級,新換的語文老師夸他作文寫得好。“那時老師偷偷跟我說,以后不喜歡的課,可以不上,教學樓走廊上擺的圖書可以隨意借閱。”
沒過多久,語文老師在課上把曹兆昱的作文當作范文讀,受到鼓勵的他甚至把爸爸的初中語文課本翻出來,把課文全背了一遍。漸漸地,曹兆昱開始愿意坐下來認真聽課,成績逐漸提高,同學們也開始愿意跟他交流,曹兆昱從愛打架的“破壞王”變成了勵志故事。
小學畢業典禮上,曹兆昱拄著雨傘,作為學生代表上臺演講,“曾經在校長開除名單首位的人,竟然站在了臺上。”回憶那一刻,曹兆昱說,到現在都覺得夢幻。
偶然的幸運,一個接著一個。
“如果不上學,我不敢想象”
“其實對我來說,一直念書是不斷失望的過程。”曹兆昱說,高中生物課上,他知道了什么叫基因缺陷;通過網絡檢索,他知道了至今還沒有根治這個病的特效藥,十六七歲的患者腿部肌肉纖維化已經不可逆,他再沒有治愈的可能了。
“但如果不上學,一直呆在家里,現在的我會是什么樣,我也不敢想象。”
近期,國際上發現意大利有一款用于癌癥治療的藥物,或許對DMD病情有緩解,準備進行臨床試驗。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副主任醫師戴毅了解到國內有類似的上市藥物,準備也在國內做進一步臨床研究。國外DMD基因治療藥物即將進入最后一期臨床試驗,國內治療經驗逐漸積累,標準激素治療配合輔助器械,患者壽命有望延長到35歲。“說不定下一秒,在世界某個角落,特效藥就研制成功了。”曹兆昱笑著說。
他想為自己設計一副外骨骼,幫助自己重新站起來。于是,理科偏弱的曹兆昱在大學選擇學習計算機編程。外骨骼的夢想沒有實現,但利用自己的專業,曹兆昱設計了一個遠程教育網站。他知道,因為各種現實的困難,在DMD這個群體中,像他一樣能夠幸運地讀到大學的人并不多。“即便無法出門,這個群體也需要學習和工作,自食其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基于這個網站,今年夏天,曹兆昱和陳斌等幾位病友合作啟動了名為“泛罕見病及行動受限者的成長陪伴教育項目”,并以該項目參加了北京文化創意大賽。DMD患者不僅需要通識教育,還需要職業教育,類似平面設計、動畫制作、視頻剪輯、新媒體運營等,都是適合他們參與的工作。目前,北京至愛杜氏肌營養不良關愛中心已經在與教育培訓企業聯絡合作,希望把相關課程鏈接到這個網站中。
曹兆昱坐在臥室里,描繪著自己的計劃,眼里放著光。桌子上相片,是小學時還未坐上輪椅的自己,身旁是最愛玩的滑板車,跑不動的時候,騎上車能讓他感受到速度帶來的自由。
他的同伴陳斌說:“每個人的自由都有一個規界,在這個框架內,我們可以做任何事,也就是說,我們擁有絕對自由。”
傍晚,洋洋放學回家,5歲的妹妹跑過來,纏著哥哥陪她讀新買的繪本。2014年,妹妹出生,洋洋又多了一個陪伴。平時,父母刻意培養洋洋的閱讀習慣,四五歲時學兒童畫、今年開始學習素描,將來還計劃學國際象棋。
“未來即使坐上輪椅,我也希望他能做些事情。”洋洋的爸爸說。(文中洋洋、軒軒、李晴均為化名)(記者 馬瑾倩 姚遠 李木易 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