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10:01 來源:鄭州晚報
焦裕祿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的紅旗渠精神
本報北京電(鄭報全媒體記者 覃巖峰 文/圖)秋雨綿綿,但昨日的北京展覽館門口,卻依然是一派熱鬧場景,長長的群眾路隊讓“偉大歷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顯得莊重而熱烈?;赝麣v史,成就展全方位展示了共和國走過的歷史足印,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穿插整個展覽的諸多河南元素,則如一顆顆璀璨明珠,見證著河南與新中國一同走過的光輝歷程,讓我們對奮進中原更加出彩愈發充滿信心。
沿著展覽一路觀看,如同翻閱一本立體書,讓人應接不暇,卻又想停下腳步思忖這些力量的來源。本次展覽共分序廳、屹立東方、改革開放、走向復興、人間正道五個部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時間順序,逐年展示70年來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實物展區”“龍門石窟”“二里頭遺址”“洛陽玻璃廠”“紅旗渠修建場景展區”,以及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祿、史來賀、吳金印、任長霞……一個個“河南元素”“河南力量”在新中國的成就展中散發著獨有的光芒。
黃河越來越好 生活越來越美
上午9時,北京展覽館剛一開館,寬敞的展廳內便擁滿了上千名全國各地自發前來的觀展群眾,一幅幅定格歷史瞬間的圖片、一件件承載歷史的實物、一張張彰顯變化的圖表、一個個還原共同記憶的場景……讓現場群眾時而駐足停留,時而細聲討論,時而又陷入深思,引發共鳴。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璀璨的華夏文明在此孕育,偉大的民族精神在此沉淀,歷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把黃河治理當作事關安民興邦的大事予以高度重視。1952年,毛澤東同志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經過幾十年奮斗,黃河成為一條安瀾之河、利民之河、生態之河,沿黃省份的群眾受益其中,感受頗多。在展廳醒目位置,一張毛澤東同志坐在鄭州邙山頭遠眺黃河的巨幅照片,引起了現場群眾熱議。
“我從小就在黃河邊長大,吃著黃河水,對黃河感情深得很?!?70歲的路登歧老人專程從甘肅蘭州趕過來看展覽,他說,新中國剛成立時,一下雨,黃河就泛濫,兩岸群眾苦不堪言,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現在的黃河早已成了蘭州的城市河、景觀河,不僅造福了當地的群眾,也成了所有人來蘭州必到的旅游“打卡地”。
“從毛主席到習總書記,國家領導人都很關心黃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退休教授馬成棟年近90歲,他表示,作為陜西人,對黃河治理有著親身經歷和感受,新中國成立前,河南比較富裕,但就是因為黃河泥沙淤積,頻頻潰決,遍地泛濫,河南群眾經常跑到陜西躲避水災,情景讓人痛心。隨著黃河的開發和保護越來越好,黃河也滋養了越來越多沿河而居的群眾,對陜西和河南人民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財富。
看著照片,讀著文字,從山東濟南來的崔恒余、魏秀蘭老兩口心情激動、眼眶濕潤。老人說:“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治理不好會給沿黃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新中國成立以后,歷代領導人都很重視,通過植樹造林,水庫調沙,基本沒出現過大的水災,說明咱們中國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能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黃河在東營入海,濟南也在黃河兩岸建起了公園,只要有時間我們老兩口就會到黃河邊走一走?,F在來黃河灘健身的群眾越來越多,看著這些情景特別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英雄模范輩出 河南榜樣閃耀
英雄已去,精神永存。展覽按時間順序設置了英雄模范人物墻,集中展現新中國發展建設進程中不斷涌現的英雄模范,記者看到,史來賀、吳金印、任長霞等代表河南的模范人物名列其中,讓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脈,不斷激發前行力量也引發現場群眾的共鳴。
作為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的勞模,史來賀帶領群眾把劉莊村建設成了聞名全國、富裕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來自黑龍江哈爾濱的黃先生告訴記者,他在農村長大,深愛著農村這片廣闊的土地,也很佩服像史來賀這樣真心真意為群眾謀利益、謀幸福的村干部。60多年前,史來賀被推選到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他說的“劉莊富不起來,我就是笨蛋;劉莊還有人吃穿困難,自己卻豐衣足食,我就是混蛋;看著群眾衣食住行上的難題解決不了,我就是軟蛋……”這些話,現在聽起來依然充滿力量,史來賀的事跡和精神將永遠照耀著農村黨員干部砥礪前行。
在“焦裕祿先進事跡展區”,來自安徽合肥的退休干部黃先生表示,無論是電視形象,還是書本教育,焦裕祿始終都是所有黨員干部的楷模和偶像,50年過去了,焦裕祿精神依然閃爍著強大的思想魅力, 如同一面旗幟、一座豐碑、一個標桿,他的感人事跡始終教育和激勵著千千萬萬的黨員、干部和群眾不斷前進。同為中部省份,同為中部省會,河南、鄭州這些年發展特別快,當前,也特別需要千千萬萬像焦裕祿那樣為民務實清廉的黨員干部,為實現中部崛起、中原振興貢獻力量。
英雄有典型人物,同樣也有普通群體。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林州紅旗渠”,在展廳內設有一大塊場景展示,工人們掄起開山錘,擊打開石鉆的開山造渠場景深深震撼著所有觀展群眾。
原鐵道部退休干部王木金老人表示,紅旗渠當時修了10年,在如今看來,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紅旗渠的建成對于全國人民搞建設、謀發展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激勵。雖然時代久遠,但我們現在依然要學習、繼承紅旗渠所展現出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紅旗渠精神也是河南群眾獻給全國的精神財富,相信只要擁有這種精神,發揚這種精神,河南必將建設得越來越好。
感受中原發展 汲取前進力量
展覽記錄著歷史,也昭示著未來,讓人不由得思考在歷史中尋找正確前進方向,在歷史中汲取前進力量。
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與莫高窟、云岡石窟、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新中國成立以來,龍門石窟得到了精心細致的保護,尤其是隨著龍門石窟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文物保護區道路實現封閉、周邊污染企業關閉,龍門石窟保存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它所折射的河南厚重文化也吸引了眾多群眾駐足觀看。
來自洛陽的吳女士專程帶著年邁的父母親觀展,在龍門石窟大幅照片前,老人久久注視,全神貫注。吳女士說,作為家鄉人,自己對龍門石窟有著特殊的感情,小時候是和父母親一起走山路,去龍門石窟燒香許愿,現在都是自駕來這里,城市越來越美,生活越來越好,但這種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始終沒有變,在新的時代更顯生命力。
在“東方紅54型履帶拖拉機實物展區”,看著小時候經常見到的農用機器,來自黑龍江的郭亞明十分激動,她說,當年,河南產的東方紅拖拉機在老家農村可是“高大上”的稀罕貨,農忙時根本離不開它,如今全國的農業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些也成了普普通通的大眾工具。但生活再好,也不能忘本,看到它們,就要想著如何讓我們的制造業發展得更快、更好,讓農村變得更美,農民的日子自然會越來越好,那么習總書記提到的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就會越早實現。
香山寺遺址塔基區發掘探方及出土遺跡( 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香山寺遺址發掘探方(無人機照片,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龍門石窟研究院供圖) 香山寺遺址塔基區發掘現場( 資料照片) 。
10月18日, “絲路華光——敦煌、云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次“絲路華光”展覽共有來自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的近300多件(套)珍貴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絲路華光——敦煌云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18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展。展覽設有“鳴沙圣跡赫赫敦煌”“塞上皇冠巍巍云岡”“中原明珠泱泱龍門”三大主題展廳。
10月1日下午,省長尹弘專門來到省政府總值班室,檢查全省國慶節、中秋節假期值班值守工作。尹弘對各地值班人員說,要以我們的辛苦,換得人民群眾度過一個安全幸福、平安祥和的國慶中秋節日。
小洛傾力推薦 神 | 歷經54稿,13版場景腳本 都 | 34段錄音,494個控制事件 探 | 1100個切圖,30個不眠之夜
題:合體了,龍門石窟流散佛首首次實現“數字復位”這是在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北壁遭盜鑿的等身立佛的殘像(9月23日攝)。在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北壁,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安放3D打印的佛首(9月23日攝)。
在央視中秋晚會第三場錄制現場,記者看到了中國香港女歌手鄧紫棋,本屆中秋晚會,她帶來的是一首反映家庭溫暖的新歌。洛陽環衛工人趙挺:能夠在這里參加央視秋晚《我的祖國》節目錄制,我作為一個洛陽人,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因為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兩年前,瑪塔來到了中國。位于黃河南岸的河南省鞏義市,是中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故鄉。而幾十公里外的洛陽市,作為唐代時的國際化大都會,更是見證了詩歌創作盛況。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多地通過培育文旅消費集群、發揮特色優勢等方式打造夜間休閑旅游品牌。立足隋唐文化底蘊,如今,河南洛陽正通過創新夜游產品打造“古都夜八點”品牌,逐步形成文旅消費聚集地。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多地通過培育文旅消費集群、發揮特色優勢等方式打造夜間休閑旅游品牌。立足隋唐文化底蘊,如今,河南洛陽正通過創新夜游產品打造“古都夜八點”品牌,逐步形成文旅消費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