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18:32 來源:河南新聞廣播
10月10日是第19個世界視力日。近年來,近視成為逐年上升的趨勢,發病的年齡也呈現低齡化,一個跟用眼有關系,另外跟遺傳因素有關系。孩子近視后,家長往往嘗試各種方式,希望幫助孩子恢復。但調查發現,由于對科學防治近視的知識不了解,很多人存在觀念誤區。
科普一下:看綠色的東西真的能保護視力嗎?
實際上,保護視力與閱讀、瀏覽的距離以及用眼時間有關,與顏色無關。由于光線、坐姿、與屏幕間的距離等問題造成的視疲勞,光靠看綠色沒有任何效果。
眼鏡戴上就拿不掉,會加深近視度數?
事實上,青少年近視都是軸性近視,即眼軸長度超過正常發育長度導致遠處物體聚焦在視網膜前面,視網膜成像模糊形成近視。基于目前的醫療技術,軸性近視不可逆轉,只能控制發展。
孩子近視而不戴眼鏡,會導致過度調節眼睛去努力看清楚,此舉容易造成眼調節痙攣,視力疲勞加重,進而促進近視度數不斷加深。孩子發生近視的年齡越小,發展成高度近視的可能性越大,一副及時又合適的眼鏡對控制近視十分重要。
近視不老花,老花就不近視了?
近視是眼軸增長,老花眼是晶狀體老花、調節能力下降,兩個風馬牛不相及,只不過近視眼由于眼軸變長,所以看近的時候,就自然少用了一部分調節力,所以才看上去好像老了看近不用戴眼鏡了,實際上你度數高的近視得拿的很近才能看,度數低的近視年齡上去了還得用老花,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眼鏡不能戴,越戴越近視?
近視就像一道水閘,一旦打開,就關不上了,正確用眼,看的清楚,采取防控措施,度數發展就會相對慢一點增長。
如果你不能正確用眼,那么不管你戴不戴眼鏡,度數該漲還是漲,而戴鏡反而讓你看的清楚,減緩近視增長速度。
而且近視戴鏡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提高你的視力,讓你看的清楚,提高視覺質量,提高生活質量。
度數不能配到位,應該比驗光少50度?
正確的驗光處方,要保證佩戴者可以清晰、舒適、持久的戴鏡。對于度數的調整,要建立在患者的使用目的、使用環境、視功能狀態上綜合考慮,不是說隨便都給加一點減一點的,如果遇到調節功能不好的,眼位外隱斜的患者,你給他減少了,這方面問題可能會加重,更加不適。
防止孩子近視,家長至關重要,一定要督促孩子做到以下這幾點。
盡量少用電腦
持續用眼1小時后應休息10分鐘,用遠眺或眨眼的方式來幫助放松眼部肌肉。也有專家建議可以試試“20-20-20”法則,每隔20分鐘,看20英尺(也就是6米)20秒鐘。
不要熬夜打游戲
網絡游戲常用密集強烈的藍光來制造“攻擊”效果,而強光、藍光可造成眼底損傷。
多做戶外運動
研究表明,每天超過1小時的戶外活動對預防近視有幫助。
適當接觸陽光
每天正常接觸陽光,能夠抑制兒童眼球的軟化和變長,明顯抑制和延緩兒童近視度數的增加。
保持正確書寫姿勢
牢記“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桌面一拳遠,手離筆尖一寸遠。
養成良好讀寫習慣
不在走路、吃飯、臥床時,晃動的車上、光線太弱或太強的地方進行讀寫。
要有充足的睡眠
小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應達到10小時,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
合理攝入營養
營養均衡,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少吃糖、多吃蔬菜水果。
11月8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孔福安在第三屆進博會展中新聞通氣會上表示,本屆進博會,展品全球首發數量占比達一半以上。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副局長孔福安介紹,在各國參展企業中,日本參展企業數量最多,美國企業展覽總面積最大。
你上班醫生也上班,你下班醫生也下班,這是很多人的就醫窘境。康復科門診主要針對頸源性頭痛、頭暈、心慌、胸悶、肩痛、手麻以及肩周炎、腰椎肩盤突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治療。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的成績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若身體輸在起跑線上更令人遺憾,尤其是視力。 2.戶外陽光照度大于室內,使得瞳孔縮小,景深增加,減少視網膜模糊成像, 看得更清楚,從而減緩近視的發生發展;
真相:“生酮減肥法”并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長期“高脂低碳”進食方式,反而會增加肝臟、腎臟的患病風險,甚至危害大腦健康。真相:荔枝并不會直接導致腦炎,也不會傳染,但過量進食荔枝可能導致嚴重的低血糖,會誘發腦水腫(可能診斷為急性腦炎綜合征)。
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 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規范近視矯正工作。
緊接著,李怡彤從近視成因到醫院近視矯正原理的普及,為大家講述了近視對我們,尤其是對孩子的重大影響。有孩子因為近視,與“軍校夢”失之交臂;有孩子因為近視,小小年紀架上厚厚玻璃鏡片而變得內向敏感。
這種被媒體冠以“超級真菌”的耳念珠菌,最早于2009年在日本發現,但耳念珠菌從何而來目前還不確定。采訪中,張振鵬一再強調,如果患者出現胸疼或胸悶等不適癥狀,在服用速效救心丸等藥物緩解后,最好還是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
編者按:孩子的身心健康一直是父母心頭那塊最柔軟的地方,她的一顰一笑,她的冷暖安康無不牽動著父母那敏感的神經。《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我國居民糖的攝入主要來自加工食品,兒童青少年中,含糖飲料是添加糖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