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09日16:38 來源:經濟日報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提到過的“愛國三問”。他強調:“這既是歷史之問,也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我們就要把這個事情做好。”
國慶節前后,傳來一系列喜訊: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10億噸級大油田在鄂爾多斯盆地勘探發現、高分十號衛星發射成功、京張高鐵聯調聯試工作啟動,這是為共和國70周年華誕獻上的禮物,而其背后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建設者們,還有為保證假期電力、交通、旅游、餐飲等行業正常運轉默默付出的每一個人,都在用堅守崗位給出自己對于“愛國三問”的回答: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最堅實內核,實干擔當是愛國情懷的最生動注腳。
國家從來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由無數個個體與家庭組成;愛國情懷也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勤勞創造。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只有堅定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將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把個人成長的追求放到民族復興的歷史坐標之中,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才能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繼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啃下改革的“硬骨頭”,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前行道路上,一個個重大歷史任務仍然需要億萬中國人民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指引,擼起袖子加油干。從遼闊海天到大漠戈壁,從機關單位到田間地頭,從創新創業創造到脫貧攻堅一線……今天的中國,已為你我他搭建起大顯身手的舞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廣闊空間。
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機遇,體現擔當精神,“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斗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無論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是成就人生夢想,都需要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唯有提高報國本領,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不斷增強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能力水平,才能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斷前行。也唯有把每個工作崗位都當作詮釋愛國情懷的一線,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陣地意識,立足本職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把對祖國的熱愛體現在每一滴奮斗的汗水里、每一步奮進的足跡中,才能書寫無愧于祖國、無愧于時代的絢麗篇章。
“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當近14億中華兒女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把實現個人夢、家庭夢融入中國夢之中,這首祖國的贊歌必將在新時代的壯闊征程中更加鏗鏘激揚。(經濟日報評論員)
愛國從來不是抽象的,它包含著豐富的內容,而且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要求。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梳理了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談到的“愛國”,一起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愛國觀”。
這個國慶假期,江蘇的南京大學校園里進行了一場快閃活動,近3000名大學生和各行各業的人們一起唱響《我的祖國》,共祝偉大祖國繁榮昌盛。
今年10月1日是國慶中秋雙節,香港街頭到處洋溢著歡慶的氛圍。”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會長施榮懷說:“在疫情下,有機會去過一個快樂的中秋,過一個快樂的國慶,所以我們準備了一些燈籠。
布茹瑪汗·毛勒朵,女,柯爾克孜族,中共黨員,1942年6月生,新疆烏恰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吉根鄉護邊員。她積極宣傳愛國護邊工作,在邊境線的許多石頭上刻下“中國”兩個字,這些“中國石”成為當地護邊守邊、彰顯愛國情懷的象征。
今天,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端午節。蘊含在“粽香”里的家國基因,激發著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凝聚著追夢奮斗中的磅礴力量。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自信讓中華民族愛國奮斗的精神底色得到更生動詮釋,讓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愛國之情綿延流淌。
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培育好時代新人,6月22日,種德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李靈利同志將愛國主義教育帶進課堂,給孩子們上了一課生動的《愛的教育》思政課。
迄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到了。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以各種方式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繼承和發揚他的愛國熱情,就要真正讀懂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讀懂端午節里所蘊含的偉大的愛國精神。
轉眼又到了中華民族祭奠逝者、緬懷先烈、感恩先人、寄托哀思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值此清明,我們緬懷先烈,更應該將先輩的紅色基因根植于新時代年輕人的血脈之中,不斷增強紅色基因的感召力,不斷引領中華民族的前進方向。
這個十一長假,舉國同慶新中國70華誕,愛國成為最響亮的主旋律、最動人的風景線。在實干中愛國、在愛國中實干,立足本職崗位、做好本職工作,埋頭苦干,甘于奉獻,就能把對祖國的熱愛體現在每一天平凡的生活間、每一滴奮斗的汗水中、每一步前進的足跡里。
在9月16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香港局勢:自助者天助之”展開了主題演講。” 緊接著“飯圈女孩”的“出征”,是男孩子為主的“帝吧出征”,大規模怒懟“港獨”,海外中國留學生也是到處怒懟“港獨”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