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02日12:21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快訊(記者 阮海峰 文/圖)從愚公移山到郭亮掛壁公路,太行抗戰到中華脊梁,太行山在人們的心里都是一座豐碑。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云激蕩,70年壯麗輝煌,更是告知國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國慶節小長假第二天,新鄉南太行各景區迎來客流高峰。其中,萬仙山郭亮掛壁公路人流涌動,游客都為親自體驗掛壁公路的壯觀,以及感受太行山人艱苦奮斗精神。游客徒步穿越掛壁公路,一幅幅畫片真實再現當年的建造情景,游客紛紛為筑路壯舉感到震撼。
郭亮掛壁公路,是一項震憾世界的工程,號稱“太行隧道之父”。曾經被日本名古屋電影公司稱作“世界的第九大奇跡”, 被卡迪拉克公司譽為“世界上最奇特的十八條公路之一”,這是在南太行絕壁上開鑿的第一條長廊通道。
在掛壁公路未建成通車之前,郭亮村的幾十戶人家通向外界的出路,只有一條最寬處僅1.2米、最窄處只容兩只腳的天梯古道。為了改變村里交通閉塞而貧困交加的艱難境況,讓子孫后代不登天梯,在時任村支書申明信的帶領下,從村里挑選了13條硬漢組成打洞專業隊,號稱“十三壯士”,于1972年農歷二月二開始動工。十三壯士腰系大繩,凌空作業,“鋼釬鑿赤巖,鐵錘破石壁”,雙肩成繭,十指出血。
郭亮的絕壁屬于砂質沉積巖,硬度達到8.3級。一支鋼釬打到10公分處就得淬火,10公分深的炮眼,8磅重的鐵錘需打4000次才能完成。炸出的石渣全村人前來清理,上至70歲的老人,下至6歲的娃娃,人人上工地,個個當英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五年多的浴血奮戰,損耗鐵錘4000把、鋼釬12噸。終于把這全長1250米,寬6米,高4米的紅巖絕壁變成了通途大道。
1977年5月1日汽車橫穿絕壁,盤旋而上,開進郭亮村,天塹終于變成通途。當初為了清渣、通風透光在長廊外側開鑿的35個天窗,現已成為游客欣賞風景的窗口。
近幾年來,為更好地宣傳推廣郭亮紅色文化,新鄉南太行積極打造紅色旅游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向市場推出郭亮紅色旅游線路,每年接待紅色旅游、研學旅游等團隊十余萬人。
近日,位于祁連山下的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出現霧凇美景。晶瑩的霜花掛滿樹枝,在陽光照射下,仿佛銀白色的童話世界。新華網發(索偉 攝)
“萬樹瓊花一夜開,都和天地色皚皚。“幽湖水落夜初冰,湖上云山翠百層。“朔風吹雪飛萬里,三更蔌蔌鳴窗紙。“翻書甘手冷,乞食望年豐。↓↓↓ 聯合出品
近日,大批遷徙的天鵝來到位于北京市懷柔區的懷柔水庫,成為冬日里一道生態美景。近日,大批遷徙的天鵝來到位于北京市懷柔區的懷柔水庫,成為冬日里一道生態美景。近日,大批遷徙的天鵝來到位于北京市懷柔區的懷柔水庫,成為冬日里一道生態美景。
河南同步鋪開18個黃河生態廊道項目
12月3日拍攝的雪后初霽的陜西省榆林市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無人機照片)。當日,位于黃土高原的陜西省榆林市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雪后初霽,美景如畫。當日,位于黃土高原的陜西省榆林市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雪后初霽,美景如畫。
數描中國,筆耕不輟。這個冬天,約17萬只候鳥在鄱陽湖濕地集結;塞罕壩林場的112萬畝人工林正在生長;太原汾河碧波清流,“汾河晚渡”美景重現……如今的美麗中國“顏值”不斷上升,“十三五”收官之年,綠色成為全面小康的亮麗底色,生活多了一份清新的幸福。
深秋初冬,銀杏黃了,葉片隨風飄落,將茸城大地“染成”了金黃色。除了銀杏,櫸樹、梧桐、雞爪槭、烏桕、無患子、水杉等一批秋色葉樹種也開始了“換裝”,由綠至黃,再由黃到紅,各種樹葉變色的美景正輪番登場。
河南省黨政代表團在江蘇的考察訪問
深秋時節,江蘇南通長江邊碧波蕩漾,一幅原生態風貌的臨江美景展露無遺。治理長江成為江蘇發展重要契機:既重新調整升級了產業結構,又促進了一系列沿江生態帶建設,推動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初冬時節,河南省開封市護城河沿岸,色彩斑斕的植物與藍天碧水構成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如今,“水中有城,城中有水”的“北方水城”風貌,讓開封這座歷史古城展現出獨特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