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30日07:11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孫科 文/圖
關于鄭州
說到鄭州,你會想到什么?中?燴面?少林寺?但是,關于鄭州的故事可遠不止這些。
常住人口破千萬、GDP破萬億、人均GDP破十萬、鄭東新區成全國新型城鎮化樣板、航空港實驗區快步邁向航空大都市……“縣級鄭”已蝶變為“國際鄭”。
9月29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辦“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鄭州市人民政府市長王新偉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鄭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鄭州首次進入“世界城市100強”
“亞洲城市50強”
70年櫛風沐雨,風雨兼程,鄭州實現了從百廢待興到繁華興盛。
1949年,鄭州生產總值0.9億元,1978年增加到20億元,繼2003年突破千億元、2012年突破五千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增長一千億元,攀升至2018年的10143.3億元,成為第16個GDP過萬億城市。
財政收入從1953年的0.6億元躍升至2018年的1152.1億元,穩居全國省會城市第6位;城鎮化率從解放初的10.5%提高到73.4%,常住人口由1949年的不足20萬增加到2018年的1013.6萬,跨入了特大城市行列。
另一方面,航空港實驗區、自貿區鄭州片區、自主創新示范區、跨境電商綜試區、大數據綜試區五大國家戰略疊加落地,空中、陸上、網上、海上“四條絲路”打開了連通世界的大門,2016年國務院明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進一步凝聚了高質量發展的好態勢、好氣勢,成為中部地區加速崛起的展示窗口。
讓人欣喜的是,2018年,鄭州以全省4.5%的土地和10.6%的人口,創造了占全省21.1%的GDP、30.6%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5%的進出口總值;航空港實驗區進出口總額突破500億美元,占全省的62.8%。首次進入“世界城市100強”“亞洲城市50強”,躋身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12城市,居中國發展潛力百強城市第11位,成為全國第8個市場主體超百萬的城市。
鄭州將成為全國唯一的
“米”字形高鐵交通樞紐
上世紀初,盧漢線、隴海線黃金交會,讓“火車拉來的城市”快速起跑,如今,鄭州形成了獨特的“區位+樞紐”優勢。
在打造域外樞紐方面,2018年,鄭州被確定為全國12個最高等級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以鄭州為核心的“兩環多放射”高速公路網、“三橫八縱”國省干線公路網通達全國,2小時航空圈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和市場,2小時高鐵圈覆蓋4億多人口的生活和消費;隨著2020年鄭合、鄭濟高鐵建成通車,鄭州將成為全國唯一的“米”字形高鐵交通樞紐,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鐵路之心”。
在推進域內暢通方面,2018年,鄭州路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57.5公里,位居全國前列;中心城區 “兩橫兩縱+環線”快速路網基本形成,市域內15分鐘上高架、30分鐘上高速;都市公交實現全域通達、無縫換乘,客運總量9.4億人次,成為“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2013年邁進地鐵時代,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里程突破300公里,“軌道上的鄭州”正由藍圖變為現實。
首創“一單到底、物流全球”多式聯運
中歐班列(鄭州)“去14回10”滿載運營
對外開放,是助力城市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鄭州始終堅持“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無中生有”建平臺、拓通道,闖出了“不靠海不沿邊、一條跑道飛藍天”的內陸開放道路,在世界版圖上標注了“開放鄭州”的鮮明特質。
“空中絲綢之路”越飛越廣,鄭州—盧森堡樞紐延伸輻射,覆蓋23個國家近200個城市;2017年以來,鄭州機場客貨運規模持續保持中部“雙第一”,南美車厘子、澳洲鮮牛肉、荷蘭鮮切花從鄭州走向全國,折射出買賣全球的蓬勃活力。
“陸上絲綢之路”越跑越快,首創“一單到底、物流全球”多式聯運,中歐班列(鄭州)“去14回10”滿載運營,班列遍布24個國家126個城市,國內集貨覆蓋四分之三省份,貨值貨重等綜合評價指標全國第二。
“網上絲綢之路”越來越便捷,全球網購商品集疏分撥中心基本建成,跨境電商“1210”模式全國推廣,打造了家門口的“世界商超”,2018年全市跨境電商交易額全國第三,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跨境電商的“領跑者”。
“海上絲綢之路”越來越順暢,與青島、天津等港口無縫銜接,依托鐵海、公海聯運形成內陸“無水港”。擁有藥品、糧食、進境水果、肉類、冰鮮水產品、汽車整車、國際郵件等9個功能性口岸,是功能性口岸最多、種類最全的內陸城市。
74家全球500強企業落地鄭州
鄭商所期貨交易的“鄭州價格”影響全球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結構的優化。
解放之初,鄭州產業結構為70.3:22.3:7.4。經過不斷發展,2016年,鄭州實現三產比重超一產二產總和的新突破,2018年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1.4:43.9:54.7,智能制造、數字經濟、健康養老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74家全球500強企業落地鄭州。
鄭州還著力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鋁及鋁精深加工、現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裝及家居制造等七大工業主導產業和現代金融商貿物流、文化創意旅游等服務業支柱產業,正在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2個五千億級集群,新材料、鋁及鋁精深加工、現代食品制造3個三千億級集群,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5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2018年,居中國金融中心指數第12位。
鄭州制造、鄭州品牌加速走向世界。智能手機產量約占全球1/7,宇通客車產量約占全球1/8,速凍食品約占全國60%以上市場,中鐵盾構的異形盾構技術領跑國際,鄭商所期貨交易的“鄭州價格”影響全球,帶動鄭州成為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手機)生產基地、最大的客車研發生產基地、最大的盾構生產制造基地。
2018年,鄭州入選
全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民生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話題,鄭州在這個領域做了許多工作。
據介紹,多年來,鄭州始終堅持把80%以上的財力投入民生領域,2018年,鄭州入選全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位居福布斯創新宜居城市榜單第13位。
在城市綠化上,2018年,鄭州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8%,人均綠地面積13平方米,七千里生態廊道讓“綠城”加快變“綠都”。
城市也更加美麗,鄭東新區成為全國新型城鎮化樣板,航空港實驗區快步邁向航空大都市,“四個中心”成為鄭州新地標;以“繡花功夫”推進生態治污、交通治堵、環境治臟、服務治差,塑造了潔化序化綠化亮化“大美鄭州”;商都歷史、古滎大運河、百年德化、二砂文化創意“四大文化片區”,延續傳承了鄭州的歷史文脈之“魂”,“黃帝故里”“功夫鄭州”蜚聲海內外。
人們臉上的笑容更甜了,鄭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4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2元,分別是1949年的407倍、516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各級各類在校生350多萬人;90%以上的市民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市區燃氣普及率達到96%,建成區集中供熱率達到85%,群眾生活更舒心、笑容更燦爛。
監制/李欣 統籌/徐馳 編輯/馬聰
《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榜》日前發布,鄭州成功入選,被評為2020中國宜居宜業城市。入選城市中,4個中央直轄城市北京、上海、重慶、天津全部上榜;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上榜12個;28個省會首府城市,18個上榜;293個地級市,58個上榜;縣級市共387個,上榜9個。
9月29日,我市舉行2020年第三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六穩”“六保”部署,積極融入雙循環、構建新格局,增創鄭州高質量發展新優勢。今年以來,新鄭市以“4115工程”為抓手,謀劃實施重點項目227個,總投資1551.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01.8億元,1月~8月完成投資284.9億元,占年度目標70.4%;121個計劃新開工項目開工105個,開工率86.8%。
鄭州市還通過壓縮審批時間、精簡審批項目、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等方面,優化升級審批流程。鄭州市“一網通辦、一次辦成”、政府服務“周末不打烊”等一系列政務服務創新改革成效明顯,企業與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綜合排名中,排在前10 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南京、杭州、武漢、香港、鄭州。鄭州在“移動支付”變量中位列11 位,勢頭強勁,和武漢、重慶、天津一起,呈中西部城市快速追趕態勢。
日前,鄭州市人民政府發布《關于2019年鄭州市城市建成區規模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根據《通告》,2019年,鄭州市市域城市建成區面積合計為1181.51平方公里,相較于2018年的1055.27平方公里,增長了126.24平方公里。
本版圖片均為本報資料圖片 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的民警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鄭州市著力構建領導、防控、救治、保障、宣傳“五大體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以非常之役決戰非常之“疫”。
總體來看,鄭州大都市區內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較高,鄭州、許昌、洛陽位居前三名。省內中部、西北部作為經濟發達地區,其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也位于前列,與傳統資源工業型城市對比,西北部有更多的環境質量,中部有更多的經濟能力。
作為公安機關,將負責對煙花爆竹禁放工作各個環節進行監督檢查,做好堵源截流,對“違禁”案事件進行查處以及參與節日期間禁放督促檢查工作。依據《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處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條之規定,處10日以上15日以下行政拘留,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行政拘留。
憑實際居住地房屋租賃合同,經房主同意,可將戶口遷入租房戶的地址;中心城區:包括中原區、二七區、管城區、金水區、惠濟區、鄭東新區、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 在鄭州市中心城區持有居住證滿5年降低至滿1年 ;縣(市),上街區降低至持有居住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