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8日20:49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18日訊 (記者 梁木) 9月17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隨“脫貧攻堅地方行”看甘肅線下走訪活動采訪團來到甘南州碌曲縣。
碌曲是藏語“洮河”之意,洮河發源于碌曲縣西南傾山和其支脈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遍及碌曲全縣,這條河流在山地中灌溉出一片青翠草原。
從碌曲縣城出發,沿著國道行車大約一個半小時,來到郎木寺鎮波海村。一路走來,除去經過的唯一一個村落,沿途兩側的風景始終是層巒疊翠的山丘與一望無際的草原。事實上,這里是全國的“五大牧區”之一。
近在眼前,遠在天邊,是波海村的真實寫照。透過車窗已經可以看到山腳下輪廓清晰的村落,可是行車在顛簸蜿蜒的小道上,卻好像怎么都抵達不了。前一天剛剛下過雨,草場間的小路十分泥濘,但卻依舊顯得干凈,這就是藏地草原的獨特魅力。
波海村村口有一處小型工地,用于修建波海村的文化廣場,幾名工人正在施工。羅藏貢去乎的母親就在這里務工。
羅藏貢去乎一家六口人是去年搬到這片村落的。過去他們一家過著典型的游牧生活:氈房與牛羊一道,逐水草而居。談到這個自己家僅出資一萬就入住的新居,羅藏貢去乎止不住豎起大拇指:“這里好得多!”
圖為羅藏貢去乎在新房外。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圖為羅藏貢去乎家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波海村目前共有291戶,117戶是建檔立卡易地搬遷戶,其中有59戶曾經是像羅藏貢去乎這樣的無房戶。
畜牧業是波海村的支柱產業。羅藏貢去乎家中養了50頭牦牛、50只羊,人均年收入有8000元左右。住進新房的羅藏貢去乎,在政府畜牧支柱產業扶持的2.5萬元購牛購羊款的幫助下,2015年順利脫去貧困的帽子,進入新生活。
到波海村路上經過的尕海鎮尕秀村,則在畜牧業外,開發了“草原+藏族文化”的旅游版圖。
圖為尕秀村的門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從尕秀村外經過,錯落有致的藏家民居、獨具特色的藏式門樓、干凈整潔的道路廣場,彰顯著這里對游客的歡迎。
圖為尕秀村路旁的藏族民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尕秀村內目前有67戶牧家樂,以及108頂由帳篷組成的曬銀灘帳篷城。統一標準、統一管理。
格日扎西經營著一家擁有7個床位的牧家樂。平日里,格日扎西和妻子經營家里的牧家樂,兒子和兒媳在牧場管理家中的100多頭牦牛與1000多畝草場。
圖為格日扎西經營的牧家樂床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圖為格日扎西牧家樂院中一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圖為格日扎西牧家樂屋內陳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梁木 攝
尕秀村因戶施策,牛羊少的群眾可以賣掉牛羊,專心經營旅游業,草場租給牛羊多、經營畜牧業的村民。接待了游客的牧家樂主人,家中的牛奶、酸奶、牛肉不夠,還可以從牛羊主人手中購買。戶戶連接、家家互助,幾乎每家每戶都參與到旅游經營中。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的6700元增長到2017年的9192元。2018年,尕秀村實現了全村脫貧。
從居無定所的游牧生活一躍而入“環境革命”標桿村、生態文明小康村,從單純的畜牧業跨入截然不同的現代旅游業,格日扎西始終忘不了這巨大轉變帶給他的收獲,至今念著2017年開始經營牧家樂時,不到20天就收入了將近一萬元的“傳奇”經歷。
游牧文化與藏族文化在碌曲這片草原上融合,多年貧困,也蘊藏發展潛力。在脫貧攻堅戰號角聲中,在各級政府的規劃與扶持下,在世居百姓的不懈努力下,這里逐漸走離貧困的過去,擁抱無限生機的未來,成長為脫貧致富版圖中一顆璀璨明珠。
冬日時節,青海省祁連縣阿柔鄉境內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裝扮下呈現出壯美風光。冬日時節,青海省祁連縣阿柔鄉境內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裝扮下呈現出壯美風光。冬日時節,青海省祁連縣阿柔鄉境內的阿柔草原在白雪的裝扮下呈現出壯美風光。
“這是新配發的新式風力滅火機,主要是利用強風將火撲滅,最高風力能達到12級……”介紹起各種滅火的裝備,森林消防員講得頭頭是道。近日,記者跟隨“追夢火焰藍”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來到森林消防局機動支隊,聽森林消防員講“打火”故事。
44歲的蒙古族漢子洪格爾巴特爾世代生活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深處的通遼市扎魯特旗巴雅爾吐胡碩鎮圖布信嘎查。圖為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生產的奶制品、牛肉醬等特色食品。圖為當地牧民正在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中的蒙古包里演出。
湛藍的天空下,一座座蒙古包似一顆顆潔白的珍珠,散落在草原上,這里是扎魯特旗圖胡碩鎮圖布信嘎查牧民洪格爾巴特爾一直生活的地方。自己的腰包漸鼓,洪格爾巴特爾還不忘扶持帶動當地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8名貧困大學生實現就業增收。
62歲的牧民版畫家照那木拉畫了近50年版畫,沒想到在花甲之年有了自己的畫室。新華網 曹楨攝 據了解,2017年至今,扎魯特旗已扶持鄉村旅游接待戶近40戶,2019年創建2個旅游產業扶貧示范項目,帶動77戶233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脫貧。
藍天碧草,日落星光。“烏蘭牧騎+”打通群眾服務“最后一公里”,非遺+扶貧 帶動傳統工藝振興,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實現牧民文化共享……近年來,內蒙古不斷在文化民生領域做加法,按下脫貧快進鍵。
——劃紅線,拉清單,筑牢生態屏障,夯實高質量發展綠色根基。4臺航天粉煤加壓氣化爐是核心設備,通過這里,煤經過氣化進入下一步工藝流程,最終變為甲醇,實現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
金秋時節,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五角楓生態旅游景區的五角楓迎來最佳觀賞期,棵棵楓樹點綴了秋日草原,美景如畫。金秋時節,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五角楓生態旅游景區的五角楓迎來最佳觀賞期,棵棵楓樹點綴了秋日草原,美景如畫。
阿爾寨石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也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建筑、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榜題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
中秋國慶佳節,在內蒙古包頭市城中草原賽罕塔拉,當地各族干部群眾以快閃的方式獻禮祖國。獨特的長調,悠揚的馬頭琴,火紅的安代舞,動感的城市活力,在這生態的家園,北疆兒女心向黨,站在草原望北京,守望相助、繼往開來,一起唱起心中《我的祖國》,祝福國泰民安,禮贊偉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