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5日16:22 來源:央視新聞
"每逢佳節備思親",中秋月圓,你是否抬頭望月,心里滿溢著對遠方家人的思念;亦或,你是否在團圓之時,心頭卻掠過淡淡的憂傷,為馬上就要離家而惆悵……當你慢慢長大,故鄉卻漸行漸遠,但無論身在何處,無論見過多少美景,都無法抑制住對故鄉的想和念。
故鄉,是庇護身心之所,
讓人心安理得,
自適自在,團圓美滿。
我們因為各種原因離家,
家就像沙漠里的胡楊木、
天上的北斗星,
無論走得多遠,只要看到它,
我們就會知道
哪里是方向、哪里是來處。
《隔著千山萬水擁抱你》
作者/柯靈
節選自《鄉土情結》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逢節,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風塵碌碌,酒闌燈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陽秋風,巴山夜雨,都會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離得遠了久了,使人愁腸百結:"客舍并州數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異鄉人這三個字,聽起來音色蒼涼;"他鄉遇故知",則是人生一快。一個怯生生的船家女,偶爾在江上聽到鄉音,就不覺喜上眉梢,顧不得嬌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訕:"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結。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幾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他開始感覺饑飽寒暖,發為悲啼笑樂。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但懂得愛的另一面——憎和恨,卻須在稍稍接觸人事以后。
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時一俗,一絲一縷,一飲一啜,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
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但人是不安分的動物,多少人仗著年少氣盛,橫一橫心,咬一咬牙,揚一揚手,向戀戀不舍的家鄉告別,萬里投荒,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富有浪漫氣息。
人一離開鄉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但鄉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根線的長度,足夠繞地球三匝,隨衛星上天。
"美不美,故鄉水,親不親,故鄉人",此中情味,離故土越遠,就體會越深。
科學進步使天涯比鄰,東西文化的融會交流使心靈相通,地球會變得越來越小。但鄉土之戀不會因此消失。
配圖/出自@央視新聞 主持的微話題#畫月亮大賽#
"母語是我唯一的行李,
鄉音是我唯一能夠隨身攜帶的行囊。"
母語、方言是每個人的鄉音,
有如植入心間的"聲"份證,
聽到鄉音,
便喚起了鄉愁。
《鄉魂》(節選)
作者/馮驥才
前兩年我在新加坡,忽有十幾位上了年紀的華人到賓館來訪。我望見一位老者清瘦、文弱、似曾相識的面孔,心有所動,問道:"你家鄉在哪兒?"
"寧波。"他一開口,便依然帶著很重的鄉音。
我聽了,隨即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老家也在寧波。"
他馬上叫起來:"現在就是一家,我們好近呀!"隨即急渴渴向我打聽故鄉的情形。
多虧我頭年途經故鄉,有點見聞,才不致窘于回答。他一邊聽我講,一邊忽而大發感慨:"全都不一樣了,不一樣了……"忽而沖動地站起來,手一指,叫著:"那是伯伯帶我去捉魚的地方!"然后逼我講出更多細節,仿佛直要講得往事重現才肯作罷。
我怕冷落了同座其他人,才要轉換話題,那些人卻笑瞇瞇擺手說:
"不礙事,你再給他多講講吧……"
他們高興這樣旁聽,直聽得臉上全都散發出微醺的神氣, 好像與我的這位老鄉分享著一種特殊的幸福,那便是得以慰藉的鄉戀。
這老鄉情不自禁把座椅一步步挪到我身前,面對面拼命問,使勁聽。可惜我只在故鄉停了一天,說不出更多見聞。但我發現,我隨便扯些街道的名稱、舊樓的式樣、蔬菜的種類,他也都視如天國珍聞,引發他一串串更多的問題,以及感嘆和驚叫。
我更感到故鄉偉大而神奇的力量。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牢牢吸住一切屬于它的人們,不管背離它多久多遠。似乎愈遠愈久便愈感到它不可抗拒的引力……
張張陌生的面孔埋藏著遙遠的親切。我在哪里曾經與他們相關相連?唐宋還是秦漢?我想起在黃河邊望著它煙云迷漫、波光閃耀的來處,幻想著它萬里之外那充滿魅力的源頭。同國、同鄉、同膚、同姓,都有一種共同的源頭感。有著共同源頭的人,身上必定潛在著一個共同的生命密碼,神秘地相牽。
"舌尖上有最頑固的鄉愁。"
無論走得多遠,
舌尖上總是保留著家鄉的味道,
不管后來用多少種滋味,
都沒有辦法掩蓋。
食物,連接了過去與現在,
他鄉與故鄉。
兒時的味蕾記憶,
藏在食物中的親情,
是我們簡單而綿延的鄉愁。
家常便飯到了節日時,就像毛手毛腳的短工,被打發了,節日自有節日的吃食。
端午節之后的大節日,當屬中秋節了。中秋節是一定要吃月餅的。那時商店賣的月餅只有一種,餡是用青紅絲、花生仁、核桃仁以及白糖調和而成的,類似于現在的五仁月餅,非常甜膩。我小的時候蟲牙多,所以記得有兩次八月十五吃月餅時,吃得牙痛,大家賞月時,我卻疼得嗚嗚直哭。
爸爸會抱起我,讓我從月亮里看那個偷吃了長生不老藥而飛入月宮的嫦娥,可我那雙朦朧的淚眼看到的只是一團白花花的東西。月光和我的淚花融合在一起了。
節選自遲子建《故鄉的吃食》
鄉愁,
是中秋之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我的思念是圓的》
作者/艾青
我的思念是圓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圓的
無論山多高,海多寬
天涯海角都能看見它
在這樣的夜晚
會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圓的
西瓜,蘋果都是圓的
團聚的人家是歡樂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親人的人
望著空中的明月
誰能把月餅咽下?
鄉愁,
是憶起兒時的快樂;
鄉愁,
是父親母親在遠方,
又在夢里。
兒時不懂離別苦,
長大后才知道,
童年變成揮之不去的鄉愁,
此生最長的路,
是回家的路。
?豐子愷作品《中秋之夜》
蟹的儲藏所,就在天井角里的缸里。經??傪B著五六只。
到了中秋等節候上,缸里的蟹就滿了,那時我們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興致更濃。在深黃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場上的月光下面去吃。更深人靜,明月底下只有我們一家的人,恰好圍成一桌,此外只有一個供差使的紅英坐在旁邊。
談笑,看月,他們——父親和諸姊——直到月落時光,我則半途睡去,與父親和諸姊不分而散。這原是為了父親嗜蟹,以吃蟹為中心而舉行的?,F在回想那時候,半條蟹腿肉要過兩大口飯,這滋味真是好!
現在,我已經自己做父親,況且已茹素,當然永遠不會再嘗這滋味了。唉!兒時歡樂,何等使我神往!
節選自豐子愷《憶兒時》
鄉愁,
是一種甜蜜的憂傷,
是無論身在何處,
都想回家的沖動。
《中秋》
作者/余光中
一刀向人間,剖開了月餅
一刀向時間,等分了晝夜
為什么圓晶晶的中秋月
要一刀揮成了殘月?
刀鋒過處,落在我們兩旁
中間是南海千年的風浪
寂寞是我的白晝驚短
悠悠是苦你的夜長
去年是圓月的光輝一床
共看嬋娟今夕在兩岸
料我像晝會漸漸地消瘦
你像夜會漸漸豐滿
從此夜長,夢恐怕會加多
單枕是夢的起站和終站
該你凌波而翩翩東來呢
或是我乘風去西南
一輪神光開萬戶的私鏡
姮娥是一切情人的投影
且將你的,用海云遮住
讓我夜深后來翻尋
回家,也是和過去的自己對話,
故鄉里,仍然保留著,
我們是如何一步一步
走到今天的印記。
那些印記提醒著我們
跨越山海、勿忘根本。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
我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后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我曾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美妙絕倫的,我都異常喜歡。但是,看到他們,我立刻就想到我故鄉的那個小月亮。對比之下,無論如何我也感到,這些廣闊世界的大月亮,萬萬比不上我那心愛的小月亮。不管我離開我的故鄉多少萬里,我的心立刻就飛來了。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
月是故鄉明,我什么時候能夠再看到我故鄉的月亮呀!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里。
節選自季羨林《月是故鄉明》
配圖/視覺中國
我們懷揣著鄉愁趕路,
心時刻系著故里。
所以,總會隔一段時間,
就借以節日的名義,
給自己一個回家的理由。
像一次又一次的時光旅行,
從外面紛繁的世界中,
暫時解脫出來,
讓曾經迷失的自己重新想起,
當初為何出發,
當初如何出發。
重新蓄滿力量,
然后,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