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5日15:45 來源:中工網
中工網記者 朱晶晶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炎炎夏日,上海街頭,一排排整齊的行道樹為城市增添了許多綠色,也為行人送去陣陣蔭涼。無論是駐足觀賞,還是漫步在樹下,都會讓人生出對這座城市無限的情意。
就像人需要美容一樣,行道樹也需要調整樹形、平衡樹勢。“綠色空間”的背后,有一群“蜘蛛俠”,他們游走在離地5-6米的高空,賦予每一棵樹勃勃生機。
上海城市行道樹的修剪,不僅是為了保持優美的樹冠形態,滿足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求,而且也是預防樹木病蟲害發生,提高城市抗臺風能力的重要環節,上樹工是守護城市生態安全的重要工種。“80后”普通工人楊飛飛便是其中一員。冬天,他迎著嚴寒修剪,讓陽光帶給市民更多溫暖;夏天,他頂著酷暑疏枝,讓樹蔭為行人送去蔭涼。因為“上樹”這項技能,被評為“上海工匠”,他所帶領的班組在2018年還被評為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他所在的上海普陀區園林建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行道樹養護隊,被行人稱為“城市理發師”。
每天早上8點,楊飛飛(前)和他的團隊就開始一天的工作。中工網記者 朱晶晶 攝
圖為綠化修枝工作場景。中工網記者 朱晶晶 攝
探索技術創新 打造行業“樣板”
行道樹上樹工是綠化行業的一個特殊工種,難在登高作業的“如履平地”,重在根冠培育的平衡把控,精在修剪手法的“因樹制宜”,而這些功夫不是一天就能練成的。
行道樹上樹工的日常工作,就是順應植物生長的周期,盡在一首周而復始的“四季歌”里:每年12月剛入冬,要開始綠化修枝,讓樹木來年長勢更好;來年3月氣溫回暖,正是春季補種的時機;初夏時節植物長勢漸盛,及時剝芽可以調整樹木長勢、減少病蟲害、緩解樹冠對居民生活與公共設施的影響;8月到10月防臺防汛期間,行道樹的疏枝、加固能大大降低安全隱患……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楊飛飛與隊友們主要負責普陀全區范圍內10個街鎮,184條道路,近5萬株行道樹的養護管理工作。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一年中約有220天的時間游走在離地5-6米高的綠色空間,完成行道樹夏季剝芽、冬季修剪工作,賦予每一棵樹勃勃生機,為城市綠色生態建設貢獻力量。
楊飛飛回憶說,自己剛進公司時,干活速度比較快,卻不懂得技巧,才上樹修剪沒幾天,就不慎從樹干上滑下,造成左手大拇指骨折。當他單手騎著車看完醫生回到家時,家人看到他用繃帶包扎的樣子心疼不已,勸他別干這份苦活累活了。沒想到,楊飛飛僅在家休養了兩個星期又回到了崗位上。自此以后,他在樹上就格外長了個心眼,任何操作步驟都做好下一步安全措施再進行,再辛勤練習修剪技術。
楊飛飛是個有心人,他從每日厚厚的工作臺賬中結合在一線的工作經驗,總結、提煉,帶領隊伍既傳承了“三股六叉十二枝”傳統“杯狀型”的修剪手法,又積極探索創新了“結合型”修剪手法,為創建林蔭道、增加城市綠量開創了新格局。2016年,楊飛飛獲得了上海市“首席技師”項目資助,帶領隊伍積極配合綠化指導站的科研項目,對深根施肥機、海倫哲登高車的推廣應用提供實踐依據,為保護生態環境做有益的探索。
在行道樹修剪中,枝條粉碎是個難題,如操作不當,就會造成空氣中粉塵污染,影響路人行走。楊飛飛帶頭參與便攜式樹枝粉碎設備改良,通過實踐、革新、改造,最終確定“卡車+粉碎機+箱體”的操作模式,不僅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而且有效減少了作業現場的木屑、飛絮、粉塵的產生。
圖為“蜘蛛俠”楊飛飛行道樹上工作。中工網記者 朱晶晶 攝
圖為“蜘蛛俠”楊飛飛行道樹上工作。中工網記者 朱晶晶 攝
給樹捉蟲治病也是楊飛飛的工作內容。中工網記者 朱晶晶 攝
“24小時承諾服務制”隨叫隨到
為了能夠更好地美化城市、服務社會,楊飛飛所在的工作團隊還設立了一條“24小時承諾服務制”熱線。簡單地說就是20分鐘移送,2小時到達現場,24小時內聯系訴求人,并在規定的期限內反饋處理結果。
“鈴鈴鈴…”無論電話何時響起,楊飛飛帶領的這支隊伍不管是在三更半夜還是嚴寒酷暑,都能快速前往現場,運用豐富的經驗及時有效地解決來電者的困難和危情,每年都處理各方來電百余起。
每到夏天的多臺風季節,楊飛飛更是帶領隊員嚴陣以待,哪里有需要就第一時間前往哪里解決樹線矛盾、樹木倒伏等安全隱患,為城市的有序運營保駕護航。除此之外,楊飛飛還多次帶領隊員為敬老院修剪綠化,應老人們的要求對高大喬木進行修剪,為冬日里老人們的住所帶來溫暖光照。
2010年世博會期間,應上級單位要求,楊飛飛帶領上樹工們對世博軸兩側的300余株銀杏樹進行突擊修剪整形,經他研究方案、示范講解,再帶領隊員實干,最終用一天時間將雜亂不均的枝條、毫無美感的樹冠,變得樹冠結構合理、樹形美觀茂盛,整形效果與修剪技術皆獲好評。在2018年進博會前期,楊飛飛帶領隊內技術骨干支援前往青浦,利用一天的時間將盈港東路近200株懸鈴木進行整形修剪,為國家會展中心周邊綠化環境錦上添花。
責任在肩上,使命在心間,楊飛飛始終探索創新、作出表率,對城市的“綠色事業”付出滿腔熱情和無限忠誠。
圖為楊飛飛改進后的便攜式樹枝粉碎設備工作場景。中工網記者 朱晶晶 攝
圖為楊飛飛所在團隊獲得的榮譽。中工網記者 朱晶晶 攝
以創新工作室為平臺 培育新人帶團隊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行道樹養護光靠一個人不夠,需要不斷的培育新人。楊飛飛不僅是一名優秀的操作者,同樣也是一名好師傅。
2013年,以楊飛飛名字命名的“技師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旨在提升綠化養護操作機械應用方面的探索,同時也是培育新人鍛煉隊伍的平臺,十多年來,他累計帶徒9人。
2015年,楊飛飛的徒弟陳佳歡、湯偉駿兩位年輕的90后上樹工也獲得了上海市行道樹修剪技能比武第二名,為行業的永續發展,盡心盡責。
2017年,楊飛飛被評為“上海工匠”后名聲更響亮了,需要楊飛飛來培訓、指導的同行絡繹不絕。在難得的閑暇時間里,身為隊長的他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培養下一代具備匠心與匠藝的上樹工。
楊飛飛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學所得,細心地手把手傳授新職工業務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將自己掌握的各種技法和心得體會都毫無保留地教授給新隊員,帶動大家共同前進。由此,行道樹養護隊“傳、幫、帶”的優良傳統得以發揚,越來越多的崗位能手隨之誕生。
經過多年的鍛煉,楊飛飛成長為行業內的技術骨干,參與了《上海市行道樹養護技術規程》的編制。2012年,他代表市局配合行道樹新的技術規程的貫徹,錄制了行道樹修剪剝芽的技術指導片;2014年配合中央電視臺遠程教育片,錄制了行道樹的養護課程。他還和隊員們走出國門,代表上海市綠化行業與法國同行進行交流,使行道樹養護的“普陀技術”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和肯定。
“我們這一行不能和造大飛機比,大工程的零部件都有特別的標準。對我們而言,更多的是結合藝術手法,將每一棵行道樹打造成一件作品。”楊飛飛說。
寧夏中衛,位于黃河上游,北靠騰格里沙漠,長久以來飽受風沙的侵擾。建國后,經過四代治沙人的努力,中衛西北部已經形成了一道守護中衛的綠色屏障。中衛市治沙林場副場長唐希明,作為第四代治沙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工作的28年間,治沙面積達到了147萬畝。為國家節省資金,達6000千余萬元,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
編前語:“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大型主題宣傳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開展,中央新聞網站、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及主要商業網站共同參與。活動旨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通過采訪報道基層工匠典型,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網全社會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