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4日14:51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1960年,全國農業勞動模范王國藩帶領河北遵化縣建明人民公社社員,積極作好春耕播種的準備工作。這是社員們在地里卸肥料。新華社記者 王旭東 攝
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日松鄉甲崗村海拔4400余米,有197戶,是阿里地區實施邊境小康示范村建設項目的典型村。當地群眾在享受政策性補貼的同時,用勤勞的雙手增收致富。圖為2018年9月17日,甲崗村村民走在村里的路上。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1950年冬天開始,土地改革在全國展開,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徹底廢除,“耕者有其田”變成現實。1951年12月,黨中央公布《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土改完成地區的農民紛紛搞起了農業生產互助合作。
1952年10月26日晚,河北省遵化縣建明鎮西鋪村,王國藩、杜奎、王生等21戶43人,在王榮家里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有著十幾年黨齡的王國藩被推選為主任。
經過清點,合作社財產只有230畝土地和“三條驢腿”。“三條驢腿”,是因為土改時分給西鋪的一頭驢,入社農戶占3/4股份,只能社里用三天,社外還得用一天。一些富裕戶說:“看他們除去要飯的罐子就是打狗的棍子,還有什么?這樣的‘窮棒子社’早晚也得窮散了!”王國藩說:“他們說我們‘窮棒子’,但我們人窮志不窮,只要有志氣什么困難都不怕。”
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個冬天,杜奎帶領壯勞力到三十里外的山上打柴。寒冬臘月,大雪紛飛,吃稀粥白薯,穿破爛棉衣,住透風草棚,十幾個人合蓋四條小被,苦干20多天,打回4萬多斤柴,賣了430多元錢。大家用這些錢買了一輛大車、一頭牛、一頭騾子、19只羊和部分小農具。
第二年春播,“窮棒子”社員們你追我趕,互相競賽,牲畜不夠就用人拉犁。這一年,“窮棒子社”贏得第一個豐收。1955年,西鋪向國家交售余糧5455斤,棉花1943斤,花生131553斤,不但讓自己豐衣足食,還開始為國家作貢獻。
“窮棒子社”成為農業戰線上的先進典型和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一面旗幟,塑造了“不甘落后,團結互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辦事”的“窮棒子精神”。
1957年2月,在全國農業勞動模范代表大會閉幕式上,毛澤東把一面獎旗送到王國藩手中,說:“你是勞模,是建設共和國的功臣!這是表彰你們在全國起了率先作用。”
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村社會保障和教育衛生體系逐步建立,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很長一段時期,中國農村仍然普遍貧困。1978年,我國人均GDP只有156美元,貧困人口7.7億人,貧困發生率高達97.5%。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建設“小康之家”“小康社會”,必須消滅貧窮。改革開放后,國家大規模減貧計劃啟動,扶貧開發持續進行。
1988年,曾進藏工作3年的孔繁森已任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山東省委讓他帶隊再次進藏。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他毫不猶豫服從安排。阿里地廣人稀,是西藏最艱苦的地方,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
孔繁森看到阿里貧窮落后的狀況,也看到了豐富的畜產品和礦產品資源優勢。他說:“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的經濟必將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對原材料的需求將進一步增長。這對有著豐富資源的阿里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好的發展契機。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加快阿里經濟發展的步伐。”
不到兩年,孔繁森就把阿里106個鄉跑了98個,行程8萬多公里。思路漸漸清晰起來,阿里發展要靠畜產品、礦產品、旅游、邊貿、政策與人口少等六大優勢。
在孔繁森等地委、行署黨員干部帶領下,阿里經濟快速發展。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8億元,國民收入超過1.1億元。2000千瓦的朗久地熱電廠重新發電,年產值上億元的山羊絨梳絨廠、魚骨粉加工廠、硼礦脫水廠、水泥廠等相繼投產。
就在孔繁森準備為阿里發展再挖潛力之際,令人痛惜的意外發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外出考察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年僅50歲。
葬禮上懸掛的挽聯寫著:“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在料理后事時,人們看到孔繁森留下的兩件遺物:僅有的8元6角錢,以及他去世前4天寫的關于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
孔繁森獻身邊疆、帶領少數民族脫貧致富的精神,感動、鼓舞著許許多多黨員干部,在各自崗位上團結帶領群眾干事創業,積極進取。幾十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離不開這些黨員干部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他們始終不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位于河西走廊東端的甘肅省古浪縣,名字來自藏語“古爾浪洼”,意思是“黃羊出沒的地方”,屬于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的六盤山區,是深度貧困縣。
2011年,古浪縣提出走高深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搬遷脫貧致富和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扶貧開發新路,成立了生態移民暨扶貧開發黃花灘項目區移民工作站,抽調相關部門和12個移民鄉鎮60多名干部駐點工作。
2012年10月,生活在古浪縣南部山區的馮政一家,從橫梁鄉橫梁村搬遷到西靖鎮感恩新村,這是古浪縣統一規劃、最早完工的生態移民點。全村918戶4416人,來自南部山區11個鄉鎮,每家有一個正院和側院,政府給予每戶搬遷農戶4萬元建房補貼。
馮政一家住上了磚瓦房,吃上了自來水,開始謀劃起新生活。2013年7月,他們抓住政府扶持設施農牧業發展的政策機遇,自己花1萬多元,政府補貼約2萬元,修建三棟養殖暖棚,開始養殖土雞,第三年開始見到收益。2018年,馮政家的土雞場出欄1萬只雞,掙了4萬元。
“現在的好生活都是黨的政策好。”馮政的妻子次仁德吉說:“下一步,我們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爭取過上更好的日子。”
現在,古浪縣12個移民點和綠洲生態移民小鎮相繼落成,共搬遷移民1.54萬戶6.24萬人。通過發展牛羊養殖和蔬菜種植等產業,移民逐步擺脫貧困。今年將減貧1.81萬人以上,全縣達到整體脫貧摘帽標準。
新中國成立7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歷史。經過長期持續努力,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億多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是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這個成就,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史冊,也足以向世界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共產黨向全中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如期實現這一目標,將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發展中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
決戰“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徹底消除貧困,相當于平均每分鐘脫貧25人,這是一場分秒必爭的攻堅戰。勝利就在眼前,號令如山:一鼓作氣、盡銳出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中國大踏步地追趕世界潮流,引領中國追趕世界潮流的中國共產黨面對全新的世情、國情、黨情,奮力迎擊對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帶來的新的嚴峻挑戰。在回答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一刻也沒有停止對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幾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使億萬中國人民成了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歷史開啟了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