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2日12:08 來源:映象網
9月8日,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河南省鄭州市奧體中心開幕。
從少數的民族到民族大融合
從1953年開始,國家在天津市舉行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從此,這項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為主的賽事活動便每四年一屆地開展起來。
首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共有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朝鮮族、納西族、漢族等13個民族的395名運動員。他們分別來自華北區、東北區、西北區、中南區、西南區(包括西藏)和內蒙古自治區、解放軍及鐵路系統等九個單位。競賽項目有:舉重、拳擊、摔跤、短兵和步射等。
隨著這項賽事的逐步推廣,參加的民族、運動員、競賽項目越來越多。到本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競賽項目已擴展為17個大項,140個競賽小項,以及194個表演項目,共有來自全國34個代表團,7009名運動員展開競技與聯歡。
從傳統傳承到科技創新
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展的初衷是將少數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與漢族體育項目一起平等地拿到全國體育運動會上展示,從而推動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增強民族團結。
隨著科技的創新發展,除了運動會上多樣的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外,運動會的開幕式越來越驚艷,越來越吸引大眾的目光。本次開幕式更是別具特色,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比如,在身著各自民族特色服裝的代表團入場環節,伴隨有30秒的精彩駐停表演。紅綢飄舞的陜西代表團讓人如身至黃土高原;手持油紙傘的上海代表團將人帶入了徘徊在寂寥雨巷弄堂里丁香一樣的姑娘身旁;最可愛的人解放軍代表團用旗語打出了“民族大團結、中華一家親”,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文藝表演環節,則是將現代科技發展和舞臺藝術表演融為一體,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3D影像技術、威亞數控、無人機編隊表演,各種科技手段輪番上陣,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現了民族大聯歡的主題盛會。
從體育表演競賽到文化交流碰撞
傳統體育被譽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此次運動會的競賽和表演項目有珍珠球、蹴球、毽球、秋千、押加、高腳競速、板鞋競速、民族武術、民族式摔跤、民族健身操等,各具民族特色。
本屆運動會主題為“中華民族一家親,攜手奮進新時代”,通過這次盛會,56個民族在比賽交流中,共同奏響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主旋律。
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作為我國級別最高、影響力最廣的民族體育盛會,除了宣揚競技體育精神外,還將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開幕式“擁抱夢想”篇章中,有個環節讓人記憶猶新。56個民族代表手捧家鄉水,共同澆灌石榴樹,象征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我們堅信,這次運動會將通過體育這個紐帶,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火炬傳遞于9月7日在如意湖廣場至二七廣場進行,火炬手共123棒,其中56個民族代表與各界火炬手交替傳遞,每棒火炬手傳遞距離約為70米。寓意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共祝新中國成立70華誕,攜手奮進新時代,同心共筑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