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7日11:06 來源:映象網-猛犸新聞
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記者米方杰/文 李新華/圖 視頻 趙俊鴿/剪輯
火炬傳遞是運動會的重要環節,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火炬城市實地傳遞活動于9月7日上午在鄭州開啟,并將在9月8日晚的開幕式上點燃主火炬塔。據悉,此次火炬城市實地傳遞線路全長8.7公里,共有123棒火炬手傳遞,其中,89歲抗戰老兵張利修擔任第一棒火炬手。
1930年出生的張利修,今年已經89歲了,老人1947年參軍,為華北野戰軍三縱隊八旅24團3營9連戰士,曾參加過平津戰役、察南戰役、花稍營殲滅戰、新保安戰役等多次戰斗。如今已89歲的他,懷著對部隊、對黨無限的感情,投入到收集黨史、軍史圖片,辦紅色資料展覽的宣傳中。從1993年開始,老人前后舉辦了34個主題不一的展覽,共設計版面2800多塊,自費制作各種圖片16000多幅,在鄭州市的學校、廣場、公園等處流動義展1900多場,觀眾高達200多萬人次。所到之處,均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和極高贊譽,被人們形象地稱為“流動露天展覽館”、黨的義務宣傳員。這些年,張利修老人多次被省市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表彰為先進工作者,2005年,被表彰為“全國先進軍隊離退休干部”。
“當接到我被選為火炬手的通知后,心里感到很是高興,非常的自豪和光榮,而同時作為第一棒火炬手,更是深感責任重大,為了能跑好第一棒,昨天我專門到現場跑了兩次。” 張利修老人表示,新中國這7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成績的取得非常的來之不易,我們經過了艱難、曲折而輝煌的歷程,才到了今天。
當天上午,火炬將從張利修老人的手中開始,共由123棒火炬手傳遞。火炬手中有56棒由56個民族代表擔任,他們與其余67棒各界火炬手交替傳遞,寓意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11月3日,家住伊川縣葛寨鎮窯頭村的抗戰老兵劉守文,迎來了自己的百歲華誕。生日當天的劉守文衣著整齊,頭戴一頂軍綠色的老式帽子,胸前掛滿了勛章,雖已年過百歲但精神矍鑠。
2020年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本片播出之際,志愿軍老戰士文擊迎來103歲生日并收到“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8月7日,總導演閆東(左)在上海采訪原志愿軍空軍第15師43團1大隊飛行員韓德彩(87歲)。總導演閆東說:“這部紀錄片既關注當下,又兼具國際視野,是一部英雄的贊歌,也是我們對歷史的深沉致敬。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國外專家學者回顧國際視野下的中國抗戰,呼吁各國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在一系列科學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號召中國人民團結起來,頑強抵抗,為抗日戰爭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福建古田、河北阜平、山東臨沂、陜西延安、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安徽金寨、山西呂梁……習近平始終牽掛著革命老區的鄉親們,一次次千里迢迢前往探望。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當抗戰老兵方隊駛過之際,習近平起身致敬;見到革命前輩、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習近平親切稱呼她為“老阿姨”;
日前,大象新聞 東方今報記者收到了一封從1000多公里外的福建省福州市郵寄來的信件,寫信的是一位83歲的老人,而這背后則是一個家庭跨越海峽70年的等待。為了能完成這些在臺孤獨離世老兵的遺愿,大象新聞 東方今報聯合頭條尋人一起在為他們尋找老家的親人,幫助他們落葉歸根。
如今回想起來,我們能夠取得這樣偉大的勝利,真的很不容易。身處和平年代,希望年輕人珍惜當下,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為國家和人民貢獻力量。錘煉精銳之師,支隊官兵會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擔當,接續奮斗,奮力譜寫強軍偉業新篇章。
↓↓↓ 一地空血袋 數百人熱血救回患者性命 病人當時急需大量用血 而她的血型是臨床上較緊俏的A型血 立即將“救命血液”送往醫院 并隨時備血以供需求
2020年9月3日上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作為國際二戰博物館協會發起單位以及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秘書處單位,組織協調國內外80余家博物館、紀念館共同開展聯動紀念活動。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紀念館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在冀魯豫邊區抗戰史實展館漢白玉碑前向抗戰英烈敬獻花籃、鞠躬致敬,以此來緬懷抗戰英烈。
張鴻玉1929年出生在山西省長治縣東莊村的一個貧苦家庭。張鴻玉興奮地告訴記者:“八路軍說這小伙子壯、不怕苦、不怕死、很勇敢。除了破壞鐵路和剪電線之外,張鴻玉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了解敵人的各種情況,給八路軍通風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