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3日19:56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立下愚公志 敢啃硬骨頭
《列子·湯問》中記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因其阻塞通行,將近九十歲的北山愚公立志要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目標,發動家人鑿石移山。河曲智叟譏笑愚公不自量力,愚公對曰:“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天帝知曉后,被其誠心感動,命大力神之子背走二山。“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就是大家熟知的愚公移山故事。
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傳頌愚公移山的故事,所注重的不僅是愚公的移山行為,更是其中表現出的不怕困難、苦干實干、鍥而不舍、爭取勝利的精神氣概。愚公移山的故事廣為流傳,愚公移山的精神歷久彌新,并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1945年春天,中共七大召開。6月11日,在閉幕式上,毛澤東給大家講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并進一步指出:“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期間,結合武威市防沙治沙整體情況匯報和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跡,強調新時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漢”這樣的當代愚公、時代楷模,要弘揚“六老漢”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奮斗精神,激勵人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為建設美麗中國而奮斗。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上世紀80年代,在騰格里沙漠南緣甘肅省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八步沙,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推移,吞噬農田和村莊。1981年,古浪縣將八步沙作為荒漠化土地開發治理試點,面向社會招標承包,時任土門公社漪泉大隊主任的石滿老漢第一個站出來,召集郭朝明、賀發林、羅元奎、程海、張潤元等五位老漢,以聯戶承包方式組建八步沙林場,負責治理7.5萬畝流沙。38年來,八步沙林場治沙人從最初的6人增加到現在的28人,累計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面積37.6萬畝,成功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到“人進沙退”的巨大轉變。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無論是八步沙人38年治沙種樹的不懈拼搏,還是塞罕壩人57年治沙造林的無畏堅守,抑或是山西右玉歷屆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近70年治沙育林的接續奮斗……一批批、一代代治沙人堅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堅守“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勇氣,以鍥而不舍的量變實現水滴石穿的質變,書寫了一部部防沙治沙終不悔、誓將荒漠變綠洲的壯麗詩篇,進一步詮釋和豐富了愚公精神。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當前,我們正行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也必將面臨更多挑戰和考驗。但只要立下愚公志、敢啃硬骨頭,不畏艱險、接續奮斗,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沒有實現不了的愿景。
6月18日,王法團開著電動三輪車,在去往黃楝樹林區保護站的路上。今年69歲的王法團是河南濟源愚公林場黃楝樹林區的護林員,19歲時通過招工來到了林場,巡山防護、植樹育林、保護野生動物,一干就是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