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3日19:55 來源:人民畫報
動車,高鐵,越架越高的鋼軌,越來越快的速度……
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中國鐵路正以迅猛的速度不斷地更新換代。
在絲綢之路上,就有許多鐵路,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它的美好……
走 進“雷鋒號”
1989年5月,“雷鋒號”機車橫空出世。伴隨著蘭鐵機務人躬耕不輟的黃牛精神,這臺以雷鋒名字命名的火車頭已在西北大漠鐵路線上安全馳騁了30年。
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迎水橋機務段“雷鋒號”機車組是全國鐵路第五臺以人名命名的機車。截至2019年8月1日,“雷鋒號”機車組已安全走行415.64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周長跑了103圈。
Δ 如今的“雷鋒號”,和諧D3D型0035交流電力機車 。
“雷鋒號”機車組創造出連續安全生產10970天,安全運送旅客559萬余人次,擔任專、特運任務211列,累計防止各類事故527件,排除事故隱患453個,節約各類油品170余噸,累計節電2.16億多度的輝煌業績。
“雷鋒號”機車組組建以來,歷經3次轉型,先后有14任司機長、67名機車乘務員在這個光榮的集體里成長成才。
現任“雷鋒號”機車長陳仲玉。
揭 秘 高鐵鋼軌的焊接工藝
在人們以往的記憶中,火車運行時總是發出“哐啷哐啷”的規律聲音。這是因為鐵道線路是由25米長的鐵軌連接而成,為了解決熱脹冷縮,在每兩節鋼軌之間留約1厘米寬的縫隙。而現在的高鐵線路鋪設長軌,使用500米的長鋼軌無縫連接起來的線路,消除鋼軌間的接頭以減少撞擊。近日,我們走進河口南焊軌基地探尋高速鐵路無砟軌道的鋼軌焊接、檢驗全過程。
長軌的原料,從鋼廠生產出的100米的短軌。
河口南焊軌基地,是中國西北最大的焊軌基地。基地目前擁有的2條長鋼軌焊接生產線,年生產能力達到2000公里以上。這是焊接前的粗加工——粗打磨。
無縫鋼軌是由5根100米長的鋼軌,在焊軌基地焊接成一根500米長的鋼軌,再運到鋪設現場采用閃光焊的方式連接而成。鋼軌放進焊機后,接頭處被聚焦,最高溫度可達1400攝氏度,在高溫下迅速擠壓,只需要兩分鐘,兩根鋼軌即可連接成一根。這是正在進行焊接。
為確保鋼軌焊接工藝達到0.2毫米的標準,工人的操作總要力求完美。這是技術人員在做精調整。
高速軌焊接要經過的14道工序,可以歸納為檢軌驗傷、除銹、鋼軌焊接、焊接后粗打磨、熱處理、精調直、精銑、質檢探傷等。這是正在進行二次熱處理。
精銑、質檢探傷,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
檢驗鋼軌焊接質量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落錘實驗。落錘實驗的錘頭重1噸,一截1米長、有焊頭的鋼軌被送進實驗臺底部,錘頭從高度為5.2米處自由下落,焊接接頭一錘不斷才算合格。
經過一系列的工序后,500米的成品長軌需32臺龍門吊同時起吊裝車。
用火車外運500成品長軌。河口南焊軌基地主要承擔著甘寧兩省區鐵路線維修軌焊接和西北基建軌焊接任務,至今已為蘭新二線、中川鐵路、西格二線、敦格鐵路、蘭渝鐵路、拉日鐵路、包西鐵路、天平鐵路、太中銀鐵路、蘭州樞紐、庫阿鐵路、銀蘭客專等項目焊接運送長鋼軌9700多公里,其中高速鐵路軌3400多公里。
點 贊
包蘭鐵路:中國人,了不起!
包蘭鐵路是一條連接中國華北和西北地區的鐵路干線,卻因沙漠而聞名,在中國鐵路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包蘭鐵路沿線
通車初期,包蘭鐵路深受風沙危害,火車被迫停開等情況時有發生。經過反復試驗,鐵路人摸索出“麥草方格沙障”,并在草方格上栽種沙蒿、花棒、籽蒿、檸條等沙生植物。
建起了4級揚水站,將流經沙坡頭的黃河水引到沙丘上,提高了林木成活率。
夷平了上千座沙丘,開墾出2000多公頃沙地,在鐵路邊建起了一座沙漠果園……
變荒漠為綠洲,包蘭鐵路為沙漠辟出綠色長廊,為荒蕪的沙漠串起了大動脈。
如何防沙抗沙,是個世界級難題。包蘭鐵路在沙漠中的探索與實踐,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與擔當。
包蘭鐵路的抗沙智慧,不僅裝點出一片綠色,也為國內其他沙漠鐵路乃至世界提供了治沙的參照樣本。
以麥草方格固定沙丘的智慧,引發全世界關注。
在1977年的聯合國全球沙漠化會議上,引發外國專家由衷稱贊:這么大面積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還沒有過,中國人了不起!
體 驗
開往賀蘭山深處的慢火車
1959年,石嘴山域內作為國家“一五”時期布局建設的全國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全面開工,為了運送石炭井、白芨溝及大峰溝的煤炭和物資,國家開始以大武口站為中心點,修筑包蘭鐵路支線——平汝鐵路。
平汝鐵路全線分為兩期:一期工程于1959年5月開工,始于原平羅站,止于石炭井煤礦的大磴溝站,稱潮石支線;二期工程于1966年開始,自大磴溝站向西,經呼魯斯太煤礦南折至汝箕溝煤礦的汝箕溝站,稱汝箕溝支線。潮石支線與汝箕溝支線并稱為平汝鐵路(又名平汝支線),于1971年11月正式運營。
如今的7524次列車(原507次列車),已“服役”了近半個世紀,被沿途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鐵路公交”。
7524次列車,現由蘭州局集團公司銀川客運段平涼車隊擔當乘務工作,是目前銀川客運段“資歷最老”的一趟列車。列車依然循著半個世紀以前的足跡,沿包蘭線至石嘴山車站,向西北進入石嘴山市石炭井礦區,然后向西折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最后再回到平羅縣汝箕溝鎮。
7524次列車經包蘭、平汝線運行,由銀川始發,停靠石嘴山、大武口2個車站,蘆花臺、暖泉、西大灘、平羅、棗窩、大磴溝、呼魯斯太、柳樹溝、白芨溝、汝箕溝等10個乘降所以及陶斯溝、宗別立2個乘降點。
7524次列車7:15銀川始發,11:16抵達汝箕溝,單程運行143公里4小時01分;站停2小時17分鐘,于當日13:33汝箕溝始發,17:49返回到銀川,運行4小時16分。全程耗時10小時34分,平均16.4分鐘一個站,最高票價9.5元,最低票價1.0元(0.5元為兒童票)。
半個世紀以來,7524次列車是143公里鐵道線上守護她的鐵路職工的希冀。
7524次列車不僅充當著當地居民走親串友的“公交車”的角色,更是承載著賀蘭山深處礦工們連接城市與家的夢想。
今年以來,該隊落實重點部位常態化防火巡查,進行各類消防安全隱患排查100余次,發現并整改消防隱患20處,及時消除館區存在的流動安全隱患。” 為了將核心景區日常消防安全監管做到全覆蓋,該隊全員利用解說工作的優勢,主動承擔起消防安全宣傳推廣的義務。
從那以后,李國宏給“雷鋒號”機車組成員立了個新規矩:每次機車出庫前,對走行部關鍵部件再敲擊檢查一次。而“雷鋒號”,這一臺嵌入雷鋒精神的火車頭,滿載榮光,繼續在西北大地馳騁…
8月19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指導、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組織、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發現最美鐵路·重走絲綢之路”網絡宣傳活動于寧夏銀川拉開帷幕。“雷鋒是我們‘民族的脊梁’”“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以“當雷鋒傳人,做時代先鋒”的理念為永恒主題,不斷傳承雷鋒精神,“雷鋒號”機車組成為新時代雷鋒精神的生動注腳。
他,12年來累計巡線1.3萬公里,梳理分析上萬個故障,練就快速處理故障的絕活;他,帶領團隊走訪特殊用戶2700余戶,義務處理各類用電難題5000余次……他就是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鄭州分公司檢修工郝濤,先后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范、河南省青年崗位能手、鄭州市技術標兵等19項個人榮譽。
3月5日上午,在國網鄭州供電公司電纜運檢工區,來自國網鄭州供電公司9個工區的108名代表,在雷鋒像前莊嚴宣誓,志愿加入國網鄭州供電公司“雷鋒號”電力搶修隊。“雷鋒號”的足跡遍布鄭州,“雷鋒號”的名字越叫越響,成為綠城中明亮、溫暖、照進人心的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