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3日15:22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讓更多青年學子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并且參與到護旗愛國行動當中,9月2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主辦的“我和國旗同框”活動校園行來到了暨南大學和深圳大學。
暨南大學:我為祖國祝福
9月2日早上7點,五星紅旗在暨南大學操場上冉冉升起,1800余名師生參與了升旗儀式,和國旗同框,為祖國祝福。升旗儀式結束后,學生隊列擺出國旗以及“70”元素。
暨南大學學生 龔心蕊:升旗儀式的時候,我看到我們的國旗護衛隊邁著整齊的步伐,也看到了鮮艷的國旗冉冉升起,那個時候我內心很是自豪和驕傲。
暨南大學學生 韓奕婧:這個活動對于我們來說,增強了我們對于祖國的一種愛和信仰。如果說把祖國或者我們的國家、把我們的愛國之情比作一顆星星的話,那我覺得它一定是北極星,它只要守在原地,我們所有人就不會迷路。
此次活動吸引了許多來自港澳臺的學生以及華僑學生的熱情參與,活動現場發放了手持國旗及國旗臉貼,還有許多同學領取了學校紀念明信片,并加蓋“我和國旗同框”“我愛你中國”“我是護旗手”“我和我的祖國”等活動的定制紀念郵戳。同學們對于此次活動也有著自己的感受,同時也為祖國送出了自己的祝福。
暨南大學香港籍學生:不同意義在于我能夠知道國旗的歷史、發展,我們要怎么去保護國旗。因為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我們需要去站在國旗這邊,不讓它受到任何傷害,我也希望自己也能夠像祖國一樣,有一個好的進步。希望以后能夠用我的聲音、我的文字去跟全世界人民說“我是中國人”!
暨南大學香港籍學生:我覺得我們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就更應該為祖國貢獻一點(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好,就是希望我們能跟祖國一起共奮進、共進退、共同地進步,希望我們每個人在國家里面都可以變得越來越好。
暨南大學澳門籍學生:在內地求學的這幾年,我們深深地感受到,祖國對我們港澳臺學子的關懷還有照顧,在很多政策方面都給予我們支持,我覺得這對我今后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
暨南大學不僅僅有許多來自港澳臺以及華僑學生,也有許多優秀的教授來自港澳臺地區,他們對港澳臺和內地的文化以及教育的交流有著自己的見解。
中國科學院院士 蘇國輝:我覺得文化的交流會越來越好,很多學生可能對中國的歷史不熟悉,所以將來還要把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現在的發展還有大灣區的機會,多跟香港的學生交流,讓他們都知道:原來國家現在這么好,有這么多機會,所以希望他們將來可以多做一些貢獻。
深圳大學:三萬師生雨中升國旗唱國歌
9月2日早上,深圳大學后海、西麗校區全體教職員工及學生在雨中齊聚國旗下,舉行新學期第一場升國旗儀式,三萬師生在雨中齊唱國歌。
升旗儀式結束后,深圳大學接力舉辦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主辦的“我和國旗同框”活動,向國慶華誕獻禮。師生們熱情參與“我和國旗同框”網絡話題和“點亮中國,我們都是護旗手”網絡簽名活動,并送上自己對祖國和深圳大學的祝福。
據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新媒體中心“我和國旗同框”活動將陸續在全國部分高校舉辦。
(編輯 楊毅)
祖父和外祖父經常為兒孫講述他們經歷過的戰斗故事,勉勵后輩“好男兒志在四方,一定要立志報國。在葛立兵家的客廳里,三塊“光榮之家”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這三塊牌子分別來自父親、兒子和自己。”葛立兵說,他會讓愛國愛家的軍人情懷和家風家訓,在家里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退役戰士李高偉走出營門 發現自己的妻兒 已經守候在大門外 帶著你的丈母娘來接你了。感謝祖國給我培養了 感謝祖國把你‘歸還’給 從軍16年
(推薦機構:延時攝影吧)
“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經濟實現正增長,提振了各國經濟復蘇和發展的信心。”賈邁勒認為,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經貿合作,中國始終是多邊主義的踐行者和捍衛者,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確山縣一批農民丟下鋤頭去往北京的提琴廠打工,從學徒干到制琴師,不少人還當上了老板。2015年,確山縣招商引資規劃建設了提琴產業園,“歡迎闖天下的確山人回老家”,60多位制琴師先后回鄉創業。
我們熱烈歡迎全省中小學、美術機構及個人積極參與活動
近年來,澠池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加強和改進新聞輿論工作的要求,加快推進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發展步伐。2018年,澠池縣被省委宣傳部確定為全省39個縣級融媒體建設試點縣之一,2019年1月18日,澠池縣融媒體中心在全市率先掛牌成立,實現了縣級媒體平臺的深度融合。
11月26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副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大校答記者問。一旦發生這樣的嚴重情況,中國人民解放軍必將予以迎頭痛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庚子年初始,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11月9日晚8點,《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央視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三件戰袍,不同經歷都承載著一個共同的使命。
玉麥很大,面積有3644平方公里;玉麥很小,目前僅有9戶人家32口人,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建制鄉。” 去玉麥采訪,需要翻越三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淌過若干條河流,穿越沼澤地和一段陡峭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