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3日15:14 來源:中國搜索
在花木蘭故里河南虞城縣,有一個村莊叫郭土樓村,這里流水環繞,碧波蕩漾,春有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夏有燦然怒放的向日葵。村支部書記楊新文帶領村民把曾經貧窮落后的家園變成美麗怡人的公園,還讓這個地方“土里生金”,吸引著八方游客的同時讓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破舊立新 讓孝善文化深植人心
8月20日下午,在郭土樓村中心公園,一群十四五歲的少年們正在游玩嬉戲。村里的美食街上,村民楊正魁正忙著準備新鮮的瓜果菜蔬。太陽一落山,游客們就會蜂擁而至,最熱鬧的時候,村里曾單日接待游客兩萬多人。
曾經的郭土樓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村里打架滋事鬧矛盾的事情時有發生。2016年村里響應縣委號召開始推行孝善文化,開設“以孝治家”活動,通過公開評選“好家庭”,表彰“好婆婆”、“好媳婦”,采取潤物無聲的方式宣傳孝善傳統文化。
楊善廟村頭有一個大食堂,是專門為高齡老人開辦的,村里8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中午可以在這里免費就餐,而所有的經費都是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捐贈,大食堂所有采買烹飪的活兒也是由村里的義工志愿者承擔。
一頓家常飯暖了村里老人們的心,也為年輕人盡孝行善開通了一個綠色通道。
村里有位98歲的老人多年來跟著孫子生活,媳婦跟她已經45年沒說過話了,經過孝善文化的不斷宣傳感染,2017年春天,80歲的媳婦歡歡喜喜把婆婆接到了自己家。
“鄰睦風亦曖、家和萬事興,我們讓大伙爭做一個孝順、善良、感恩的人,牢記中華民族的孝善之根。”楊新文說自從推行了孝善文化,村民婆媳矛盾化解了,鄰里之間和睦了。
如今的郭土樓村,映入眼簾的是廣場、湖泊、竹林、文化墻、健身園……, 漫步村中,屋前有花,屋后有果,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楊新文和村民商討仿古井的建造
勵精圖治 振興鄉村謀發展
家風、村風、民風改善了,楊新文就琢磨著怎么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他發誓,要讓村里人過上比城里人還幸福的日子。
上項目要有資金,村民們都遇到資金籌集的難題,但是虞城縣推行的綜治信用貸款讓大家的困難迎刃而解。
“我可以通過手機隨時貸款30萬元,不用抵押,不用擔保,憑的就是家庭信用!利息按天算,隨時貸,隨時還,特別方便,一下子解決了資金的大問題!”楊新文很幸運,他是綜治信用三A級家庭。
“只要被評為綜治信用家庭,就會有相應額度的貸款授信,打開手機可以秒到款,支付和還款都很便捷。綜治信用家庭的評定工作很嚴謹,有專門的工作組,村一級的由村黨支部書記任組長,成員由黨代表、人大代表、群眾代表、鄉賢及紅白理事會負責人等組成,評定小組了解村民情況,也是最客觀公正的代表?!?/p>
楊新文介紹,這是虞城縣委以綜合治理為統攬,以金融授信為突破口,創造性地激發群眾、金融企業等,探索共建共治共享、自治法制德治相結合的基層農村治理新模式。
要想獲得綜治信用家庭稱號,必須符合十項前提標準,包括愛黨愛國、遵紀守法、孝善敬老等等,其中戶容整潔、團結和睦都是重要的考量指標。
“通過全面開展綜治信用家庭評選,喝酒打牌的少了,打架賭博的沒了,大家努力比著干,鄉風民風越來越好!我們的基層管理工作也越來越好干了!” 村委會副主任楊獻禮談到綜治信用家庭評選帶來的影響時發出由衷的感嘆。
在郭土樓村的花卉、竹海種植項目建設中,田間老墳的遷移是最大的問題。楊新文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座談會,最后大伙達到一致意見,采取自家墳自家平的方式,在平整后的墳地上面種植鮮花或和景觀樹,不影響后人祭拜。楊新文和楊獻禮帶頭先平了自家墳地。
看到村干部率先平墳,其他村民也拿起鐵掀去了自己家的田地。竹海種植區內111座墳地僅用一天時間就全部平整完畢,沒有增加一分錢開支,也沒有產生任何矛盾和糾紛。
移風易俗,破舊立新,人人向好,美美與共,這樣的良性循環讓郭土樓村充滿勃勃生機。
虞城縣委書記朱東亞在評價綜治信用家庭建設工作時說,這是社會治理方面的一大突破,是運用黨建的力量、創新的辦法、改革的手段進行的新探索,在鄉村振興、促進社會風氣根本好轉方面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楊新文設計的鄉村民宿小院
變革圖強 讓農村富而美
“從干村支書到現在,我一直堅持學習,手機上的學習強國,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河南金土地”和“新聞聯播”兩個欄目,都是我最關注的內容。”46歲的楊新文本來只想“試試”當村支書的滋味,結果一干就是17年。
為了找項目,他帶著村民代表三進陜西考察袁家村,山東竹泉村,四川宜賓的蜀南竹海都是他重點考察關注的新農村發展模式。
“我們村的農民公園,是村民們自發捐款40多萬元建起來的。村里的一磚一瓦,一墻一路,都是大家自己動手修繕改建的,你們看,咱村干部正帶著村民在砌一口仿古水井!”
楊新文手指的方向,三位村民正在太陽底下汗流浹背地砌一口青磚仿古水井。他介紹說,2013年10月,縣委、縣政府倡導建設美麗鄉村,村委會和大家合計決定通過自愿捐款的方式改造村中的廢棄地。經過改建后,彎曲的小路,流水環繞,紛繁的鮮花,四季溢香,曾經的臭水塘變成了湖泊,放養了紅珍珠、鵝紅頭等觀賞魚,節假日周邊縣區游客紛紛趕來休閑垂釣,享受一份淡然寧靜的鄉村時光。
游客多了,村里的生意就跟著紅火起來。楊獻禮的兒子白天在縣城上班,晚上回村里賣烤鴨腸,每晚收入七八百元,一個暑假賺了將近兩萬元。村民楊躍說,以前出去打工,扣掉吃喝穿用,一年也剩不下幾個錢,現在坐在家門口,一個暑假光賣冷飲和礦泉水就收入一兩萬,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豫東生態竹海是楊新文帶領大家多次考察后從江西吉安引進的優質雷竹種植項目。如今400畝翠竹已經蔚然成林,成為豫東大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擔任過村會記的楊獻禮給大家算了一筆經濟賬。以雷竹為例,每畝竹筍可收獲600多斤,收益將近五千元。竹子產業鏈長,為了讓村民掌握竹刻竹編技術,楊新文還從商丘請來了“留青竹刻”傳承人賈海斌,讓他在村子里開設工作室,為大家免費培訓。走在村里,竹籬笆墻、竹工藝品已經隨處可見,成了郭土樓特色之一。
“幫扶困難群眾早日脫貧,帶領全村人共同致富,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在村委會的積極引導下,村民們自發地砍掉了有污染、經濟價值低的楊樹林,種上了玫瑰和果樹。200多畝玫瑰盛開時是美景,采摘后制作的玫瑰露是經濟價值很高的化妝品原材料。楊新文還計劃在村里開設原生態醋坊、磨坊、醬坊,開發原生態天然食品。
宜花栽花,宜果種果,村委會所有的工作都圍繞著一個目標,就是帶領大家脫貧致富。如今,全村20多名貧困戶全部安置到各特色產業區務工,人均年收入兩萬多元,直接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四年多時間,郭土樓村變成了商丘遠近聞名的文旅生態村、經濟發展富裕村、孝善文化示范村。她不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 她是美麗、富裕的鄉村縮影。
“盡管前面路還很艱難,但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不能辜負村里父老鄉親的厚望。讓村民人均收入過萬元不是最終目標,讓全村人都過上比城里人還幸福的好日子,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楊新文說。(王娜/文圖)
文章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