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3日11:02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王韶卿 文/圖)“我的父母都是紅旗渠的建設者,20歲時的我就跟隨林縣‘10萬大軍’走出太行,投身建筑行業。從此,建筑成為我事業的全部,工匠成為我畢生的追求……”9月2日,記者在河南新城建設有限公司見到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全國誠信之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原城鄉建設大工匠獲得者李江福。
1983年,20歲的李江福就開始投身建筑行業,他立足本職,不斷學習,敢于創新,繼承發揚了紅旗渠精神,積極開展技術攻關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先后建造1000多棟樓房,從未發生質量問題,從未延誤工期,從未拖欠民工一分錢,創國家優質工程、中州杯、汾水杯、軍隊優良工程等獎160多項。
受父親影響,從學徒到統領幾百人的項目經理
上世紀六十年代,林縣人民歷經十年奮戰,修建了舉世聞名的紅旗渠。紅旗渠修建中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的修建造就了林縣一大批能工巧匠,也使林縣成為著名的建筑之鄉。李江福的父親就是紅旗渠建造者之一,也使十里八鄉的大家熟知的能工巧匠。
“小時候,經常會有人請父親去蓋房子,我跟隨父親走家串戶,父親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深深影響了我。”
在父親影響下,李江福投身建筑行業。“起初,我只是一名小學徒,在工地上搬磚頭、扛水泥,不斷向老師傅虛心請教施工技術,同時報考了西安建筑學院建筑培訓班。”
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很快他成為了工地上的建筑骨干,憑著勤勉刻苦、學無止境的勁頭,一步一個腳印,從學徒到質檢員、項目工程師再到高級工程師,成為了具有國家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統領幾百號人的項目經理。
推廣應用“四新”技術,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李江福在項目施工過程中,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積極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及時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為了充分發展勞模帶頭示范和引導作用,更好的創新和攻關,激發廣大職工的創新激情,公司成立了李江福勞模創新工作室。
針對建筑業不斷涌現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方法,特別是建筑業“十項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每年他都投入大量的資金,大膽引進新工藝、新設備,積極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技術,提高項目施工環保意識,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他先后在工程中推廣應用了冷軋帶肋鋼筋、有粘結(無粘結)預應力成套技術、剛性防水砂漿技術、新型墻體材料應用技術、外墻保溫技術、供熱采暖系統溫控與熱計量技術,高聚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應用技術、CCP倒置保溫屋面施工技術、UPVC新型排水管材以及PPR新型給水管材等40多項“四新技術”。
同時,他及時將自己的經驗做法編寫成企業的的工法進行推廣應用。每年,為國家、為社會、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堅持拆除有問題墻體,返工損失50000多元
2005年,在濮陽職業技術學院辦公樓工程施工過程中,李江福發現部分框架填充墻砌體的砂漿標號偏低,雖然框架填充墻不承受什么重量,砂漿標號也只是稍低了一點兒,但李江福堅持讓已砌好的五道墻全部拆除重砌,返工損失50000多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們依靠誠實的做事態度、完善的技術管理,精湛的施工技藝,使該工程最終榮獲河南省建設工程質量最高獎‘中州杯’獎,而且,這是該校‘千畝校園、萬人大學’整個新校區數十項工程項目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工程。”
此后,李江福在每個施工現場都設立樣板展示區,將工程從基礎開始到最終裝修安裝的每一個構件做法、每一道操作工序,包括構件內部鋼筋的構造做法都一一進行展示,接受用戶監督。
他承建施工的鄭州商務中心工程,框剪33層,地下基底開挖深度近20米,為確保工期和安全,他在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深基坑支護新技術、新方法的基礎上,大膽提出了復合土釘墻深基坑支護方法,將傳統的護壁樁擋墻支護、環粱支護、預應力錨桿支護、鋼筋網噴射混凝土護壁技術融為有機的整體,僅此一項就節約投資上百萬元,該項目獲河南省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
晝夜奮戰,僅用70天工程主體封頂
2014年4月,李江福承接了解放軍某軍事院校近2萬平方米工程項目,甲方要求必須趕在國慶節之前交付使用,這意味著正常工期11個月的工程必須在5個月內完成。
由于工期緊,工人們住帳篷,白班和夜班輪流倒。身患糖尿病的李江福把車當作辦公室與宿舍,白天現場指揮,晚上到作業面進行監督檢查,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小時,兩個月時間里在現場就暈倒了4次。
經過晝夜奮戰,工程主體封頂僅用了70天。施工進入后期時,一連十多天的連綿陰雨,使工程外墻瓷磚無法粘貼。為確保工期,李江福高價買了防雨布,將樓房的四周及頂面全部圍起來,進行封閉施工。
9月25日,工程順利通過部隊質監站驗收,該工程也被評為軍隊優質工程。因延誤治療,李江福的糖尿病轉成酮中毒,工程交工后不得不住院治療。
“我認為工匠精神就是一絲不茍、追求卓越、追求完美、認真敬業,它不僅僅局限于在工人隊伍當中,它還體現在各行各業。”李江福說。
自小在紅旗渠工程邊上長大的李江福,對“紅旗渠”有著深厚的情結,對于“自立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也有著特殊的理解。這是李江福和其所帶領的農民工之間的協議,30多年來,李江福堅持不拖欠工人一分錢工資,也不允許工資跨年度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