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6日15:56 來源:中國青年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
8月7日,北京財政部禮堂座無虛席。由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與中核集團聯合舉辦的“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宣講報告會在這里舉行。這是繼2019年1月宣講啟動以來舉辦的第28場宣講,活動遍布20余個省市自治區的100余家單位、覆蓋全國10多萬觀眾,演出行程達37650公里。
是什么樣的故事,能引起網友這么多共鳴和感動?故事到底有多“硬核”,10萬觀眾看不膩?
“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宣講報告會劇照。資料圖
“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么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為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大家共同努力!”這是毛主席在聽完錢三強等人關于原子彈研發匯報后的總結。“我們不愿意搞原子彈。但要反對原子彈,就必須掌握原子彈。”
在這樣的形勢下,一個讓祖國強大的信念,讓鐵道兵和交通部工人浩浩蕩蕩、十萬火急搶修通往中國西部的鐵路和公路,讓全國各地的戰士、工人組成萬人施工大軍,晝夜不停地建設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試驗基地,讓無數留學國外、功成名就的科學家放棄優越待遇、遠離城市、家人,獻出了青春、甚至生命,卻依然眷戀。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1970年,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
這當中,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核工業人,他們身上的共性就是“信仰”二字,他們的偉大在于把一件事干到底,而且干好了。而他們自身就像燈塔,在發光發亮的同時,那些被燈光照亮的地方,也越來越亮。
“原三刀”
原子彈關鍵核心部件理應由最出色的車工來加工完成。當時已經是六級車工的原公浦在2000多人中脫穎而出。在經過六個月的集中訓練后,原公浦體重掉了30斤。上陣時,原公浦手中的最后三刀是關鍵的三刀,精確度必須達到小數點后三位數,否則核心部件將前功盡棄。他極其專注,車第一刀,停下來量一下尺寸,然后進第二刀,再停下來,量一下尺寸,再進一刀。最后一刀車完了,原公浦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幾乎癱在地上。正是因為這關鍵的三刀,原公浦后來被大家親切地叫做“原三刀”。1964年4月30日午夜,檢驗員報來了喜訊:核心部件各項數據全部達到設計標準!
老領導祝麟芳(右二)與原公浦(左一)等在一起進行技術攻關。資料圖
“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
在核工業的創業大軍中有這樣一位奇女子,她叫王承書。在我國熱核聚變領域一片空白的時期,面對完全陌生的領域,早已在自己熱愛的專業上功成名就的她,接到錢三強邀請時,卻毫不猶豫地說“我愿意!”1961年3月,錢三強希望她負責當時屬于國家最高機密的高濃縮鈾研制工作,面對又一次改行,王承書毅然回答“我愿意!”1964年,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錢三強問她是否能夠繼續為國家的核事業,隱姓埋名一輩子,她的答案依然擲地有聲:“我愿意!”她用三次“我愿意”和一生許國的堅定信念,實現了最初誓言。
王承書油畫。資料圖
第一艘核潛艇,沒用外國一顆螺絲釘
在全力組織原子彈、氫彈研制的同時,中央領導十分關心我國核潛艇的研制。毛主席十分堅定地表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在開始核潛艇研究時,中國科學家手中所掌握的資料,僅僅只有五張模糊的照片和一個潛艇玩具。留蘇歸來的彭士祿接到任務,他帶領大家學外語、挖野菜。每人每月只有5元錢,要省著用。當時,整個研究室核專業出身的人寥寥無幾,彭士祿便和幾位留蘇的同事當起了老師,一邊教學一邊鉆研。當時正值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為保兩彈成功,核潛艇于1962年下馬,但彭士祿帶領50人的隊伍,把重點放在關鍵技術的攻關上,保持研制工作不斷線……艱難曲折的道路擋不住科研人員的腳步,1974年8月,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正式交付海軍使用。這艘核潛艇,沒有用到外國的一顆螺絲釘。
彭士祿。資料圖
“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彭桓武,1938年冬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系,投奔鼎鼎大名的玻恩教授做博士研究生,在固體理論和量子場論兩個領域中取得突出的成就,獲得了兩個博士學位,這在那時的中國留學生中可是獨一無二的。有人問彭桓武,為什么要那么堅決地放棄國外的優越待遇,非要回到災難深重的中國,他的回答是:“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
“兩彈一星”精神和核工業精神宣講報告會劇照。資料圖
一只公文包
郭永懷,被美國人描述為“既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人,也是可以征服宇宙的人”。1968年12月5日凌晨,59歲的郭永懷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當人們找到郭永懷的遺體時,發現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夾在他和自己的警衛員牟方東中間,保存得完好無損。郭永懷全程參與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導彈及衛星事業,在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表彰“兩彈一星”元勛時,他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接受榮譽的。
郭永懷。資料圖
“不能說、不能說、不能說”
鄧稼先,26歲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他,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毅然回到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一天,他與妻子交代要調走,當妻子問道“去哪”“做什么”“去多久”,他的回答是三個“不能說”。從那天過后,鄧稼先開始了和家人聚少離多的生活,直到28年后身患重病,他才和家人在一起,但一年后,他在妻子懷中離開了人世。
鄧稼先。資料圖
國產土專家一號
1967年6月17日8時20分,新疆羅布泊的上空出現了兩個太陽,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個人造“太陽”的設計者,就是神秘的“國產土專家一號”于敏。
早在原子彈研制工作緊張進行著的時候,于敏就帶領團隊開始著手我國第一顆氫彈的理論研究。計算工作到了緊要關頭,于敏說,“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高效利用機器。這樣,大家分三個組,每組每班八小時,要做到人停機不停,保證計算數據絕不能出半點差錯!氫彈能不能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出來,就取決于我們的計算結果了!”
于敏。資料圖
中國核工業六十多年發展,就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奮斗史。我國核事業的背后是無數個這樣無私奉獻的科研人員和他們家庭的支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昨天,他們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今天,他們鑄就國之重器、打造國家名片。(撰稿:劉洋 楊維瓊)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要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展示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深圳市南山區蛇口太子灣郵輪母港(2019年10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再來看看蓬勃向上的朝氣。
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這座終年排著長隊的石庫門老房子,如今是繁華大上海人氣最高的“打卡地”,也是全國共產黨員追尋初心的“朝圣地”。要像總書記要求的那樣,牢記入黨誓詞,經常加以對照,堅定不移、終生不渝,為黨的事業和人民福祉奮斗終生。
11月8日,2020年職業教育活動周全國啟動儀式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改革試點賽開幕式在濰坊舉行。進入新發展階段,樹立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重要。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事業奮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在新中國尖端技術領域的集中體現。“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是成就“兩彈一星”事業的重要保證,充分體現了依靠集體智慧協同攻關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新華社記者 李 賀攝 國慶假期首日,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景區的講解員朱淑華和同事在忙碌中度過。國旗教育館負責人王叢偉說,建設國旗教育館,是希望通過弘揚國旗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奠定國之基石,國護佑萬家平安。讓中國共產黨人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大任。首都群眾在天安門廣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攝)。“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在種花家。
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出席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當中華民族面臨一次次危難,無數烈士前仆后繼,用鮮血捍衛國家尊嚴,用生命換來今日和平。對剛剛經歷了新冠疫情大考的中國人民來說,今年的烈士紀念日意義更加非凡、感受更加深切。
9月27日下午,由河南省藝術品行業協會主辦、鄭州瑞光創意工廠文創園承辦的“迎國慶《共和國脊梁肖像展》走進藝術瑞光”活動在瑞光藝術空間內隆重開幕,來自省會文化界、藝術界、收藏界以及新聞媒體的150余人參加了開幕式。” 此次畫展展期至10月27日,并向市民開放,讓市民在聆聽英雄事跡,學習英雄精神,銘記英雄功績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近年來,我省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讓他們放開手腳、自由探索,極大激發了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