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4日10:46 來源:人民網
原來,英雄一直隱藏在我們身邊。
今年91歲的老人張文魁,在湖北十堰生活了60年,是一名退役軍人。
去年,社區組織填寫退役軍人信息采集表,在“是否榮獲軍功”一欄中,只有一個字:“無”。
這張表是張文魁兒子代填的,他不知道父親有什么軍功,幾十年來從沒聽父親提到過。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張文魁17歲參加抗日戰爭,19歲入黨,先后參加大小戰役百余場,獲得過淮海戰役獎章、渡江戰役獎章、中南戰役獎章、西南戰役獎章、抗美援朝紀念獎章、和平萬歲紀念獎章,更有國防部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金質解放獎章。
在床頭一個舊柜子里,他把這些獎章和證書用一塊布包得嚴嚴實實。幾十年來,深藏功與名,連妻兒都不知道……
侵略者打殘父親,17歲少年參加革命
雖然在丹江口市居住了整整60年,但張文魁的故事起源于他的老家。1928年,在山西省長治市韓店鎮南仙泉村,張文魁呱呱墜地。
張文魁在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七,但由于家庭貧窮和環境落后,張文魁前面的6個哥哥姐姐全都夭折,張文魁也因此成了家里的獨苗。而在張文魁出生后的第三天,母親也不幸亡故。少年時的張文魁,只能與父親相依為命。
后來日本侵略者占領山西,張文魁的父親也被鬼子打折了胳膊而落下了殘疾。看到鄉親們和親人遭受殘害,張文魁暗下決心:“我要上戰場,殺敵報國!”
1945年6月,年僅17歲的張文魁扛起武器,參加了革命。因積極勇敢,表現突出,被任命為當地的抗日民兵隊隊長。在之后的兩年時間里,張文魁帶領著鄉親們積極配合解放軍作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1947年3月7日,張文魁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那年9月,他帶領6名老鄉上前線
1947年9月,張文魁先后動員了村里的另外6名年輕人報名參軍。
“你是獨子,父親又是殘疾,家里需要人照顧,就不要去參軍了,在村里帶領民兵一樣是干革命。”部隊到村子里接兵時,上級領導在知道張文魁家中的情況后,主動給他做工作。
“另外6名同志都是我做的工作,現在讓我留下,我怎么跟他們交代?再說作為年輕人,我又有打仗經驗,應該到前線去。”張文魁的倔強,讓給他做思想工作的部隊領導無可奈何。
“娃,你去當兵打仗我不反對,但是到了部隊上別給我開小差當逃兵丟人。家里我一個人能應付,你就放心地走。”得知唯一的兒子要去打仗,張文魁的父親揮淚送到了村口。就這樣,張文魁成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九縱隊中的一員。
1948年2月,為了配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第九縱隊在司令員秦基偉的率領下強渡黃河,挺進豫西,攻占了八百里伏牛山,緊接著又馬不停蹄接連攻克了15座縣城。緊接著,張文魁所在的部隊又攻洛陽,戰南陽,不斷開辟中原戰場。
1948年8月,攻打鄭州的戰役打響。當時,張文魁在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27旅,是攻打鄭州圍殲戰的主力部隊,仗打得很激烈,雙方傷亡都很大。同年10月22日,中原戰略重鎮鄭州解放,張文魁所在旅還活捉了一千多名俘虜,張文魁被部隊首長安排押送這批俘虜去伏牛山革命根據地。
在之后的淮海戰役中,張文魁被抽調至45師師部警衛團,做后勤和首長安全警衛工作。
那時,張文魁所在部隊有炮兵沒有大炮,在戰場上繳獲了敵人的大炮,再立即投入戰場。但是有很多繳獲來的大炮無法使用,需要修理。1948年12月,張文魁被部隊首長選派到剛解放的鄭州學習修理大炮。炮修好后,張文魁就接手了這批大炮,當上了正式的炮兵。從此,張文魁一直與大炮打交道。
參加渡江戰役,轉戰半個中國
1949年2月,張文魁所在的第九縱隊整編成為第二野戰軍四兵團十五軍,秦基偉任軍長。軍隊整編后就挺進到了長江邊上,做渡江戰役的前期準備。到長江北岸后,張文魁和戰友們就一邊找船、造船,隨時等候下達作戰命令。
張文魁說:“渡江戰役打響時,我在炮營,主要負責朝江面上打煙幕彈,掩護部隊渡江。炮兵萬炮齊發,百萬雄師,猶如洶涌的怒濤以勢不可擋之勢,直撲長江南岸,那場面十分壯觀,至今還歷歷在目。”
當時汽車很少,馬匹也不多,公路少之又少,笨重的大炮等輜重主要靠人拉肩抬,炮兵的艱辛程度難以想象,但沒有人叫苦叫累。
張文魁所在的部隊是在江西九江對岸渡江,六點開始,七點就過江了。打過長江就是江西。過長江后,乘勝追擊敵人一直打到江西上饒。然后,又千里追擊,一直打到福建、浙江,后又打到廣州。
之后,張文魁所在的部隊又接到命令進軍廣西,打白崇禧。打完廣西,1950年又打貴州,發起了解放大西南戰役,解放了貴州、云南。云南的國民黨部隊投誠起義了,張文魁所在的部隊根據命令駐防云南。再后來,張文魁所在部隊又接到命令,繼續進軍,入川剿匪。
在張文魁的家中,至今還保留著他在解放戰爭期間獲得的淮海戰役獎章、渡江戰役獎章、中南戰役獎章、西南戰役獎章等獎章證書。
此外,張文魁的家中還保存著一份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鋼印的獎章證書,頒發時間是1956年3月1日。
兩次入朝鮮作戰,經歷上甘嶺戰役
四川解放不久,張文魁所在部隊又接到新的命令,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于是,張文魁所在的部隊又緊急從重慶乘船抵達武漢。
1951年農歷2月,張文魁跟隨部隊抵達鴨綠江邊。同年4月,部隊在遼寧丹東舉行了入朝誓師大會,張文魁所在的部隊改編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兵團15軍45師134團,開會的當天晚上就跨過鴨綠江。
剛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部隊就遭受敵機的狂轟濫炸。有一次,敵人的一發炮彈在張文魁的附近爆炸,身邊一名戰友當場犧牲,還炸死了一匹馱輜重的牲口。彈片把張文魁干糧袋里的炒面都炸飛了,胸前的衣服也被彈片劃破一個大口子,棉絮飛得到處都是。
朝鮮戰場的條件異常艱苦,在朝鮮的三年多時間里,張文魁幾乎從來沒有喝過開水。走到哪里,見到路邊有水,哪怕是一個泥坑,就趕緊把水壺灌滿。
在上甘嶺戰役中,張文魁和黃繼光、邱少云同在第十五軍。當時的張文魁是所在連隊的一排副排長,白天根據團部命令,每隔五分鐘打一發炮彈,專門對付破壞陣地的敵人。到了晚上,張文魁和炮兵連的四十多個戰友就負責給坑道里的步兵送子彈、手榴彈、水和食品。路上敵人用機槍封鎖,到處都是犧牲的戰友和敵人的尸體。天黑看不清路,就踏著尸體往前跑。
上甘嶺戰役后,張文魁所在部隊又去了仁川,防備美國軍隊再次從那里登陸。
1953年,張文魁被部隊選派回國到軍校深造。回國后,張文魁一直牽掛朝鮮戰事,主動請求回到朝鮮戰場上。在得到上級許可后,張文魁又返回到朝鮮戰場。回到朝鮮戰場后,張文魁被留在了師部,一直到1954年5月回國。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張文魁先后獲得了抗美援朝紀念獎章、和平萬歲紀念獎章等。
轉業到地方,深藏功名參加國家建設
1958年5月,張文魁響應國家號召從部隊轉業到地方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轉業后,張文魁先后到工廠做過工人、到農場做過農民。后來得知國家大型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開建,張文魁主動請纓,到丹江口大壩建設工地上去干活。
1959年9月,張文魁帶著妻子岳桂英和八個月大的大女兒,來到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建設工地。那時候新中國成立不到十周年,各行各業百廢待興,條件十分有限。抵達丹江口市后,張文魁和廣大工程建設者們住在一起,住在油毛氈搭建的簡易棚子里。
岳桂英回憶說,當時住的油毛氈棚子周圍別說見不到一棵樹,連草也沒有,天熱得人透不過氣。棚子頂大窟窿小洞,每到下雨的時候,外頭下大雨,屋里則到處漏雨。“孩子小,抵抗力差,經常生病。” 岳桂英說,兩千多人在一起吃大食堂,排隊打飯,每次打點兒湯都舍不得喝,得留著給孩子。
生活艱苦,但他倆拖著孩子,沒有一句怨言,積極投身到工程建設中,堅守自己的陣地。1960年,張文魁任丹江口工程局團部保衛股長,兼右岸工區武裝干事。1965年,張文魁又被調至丹江口水利樞紐管理局武裝部工作。
1966年7月,張文魁在一次基層調研時遇到突發火災,他主動要求與消防員一起出警。結果途中發生意外,張文魁從車上掉下來,不幸嚴重摔傷,大腦受到撞擊,七竅出血,生命垂危。“當時醫療條件也有限,醫院一天下了三次病危通知,單位幫忙把棺材都準備好了。好在他命大,后來又挺了過來。”岳桂英說。
不過這次意外,讓張文魁的大腦嚴重受損。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都大不如從前,聽力也下降得特別嚴重,幾乎失聰。出院后,張文魁又向組織請求上班。在談話時,張文魁主動提出,自己的身體情況不宜再在領導崗位上工作,請組織給自己安排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即可。
在張文魁的一再堅持下,1966年底,單位安排他負責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局大禮堂的管理工作,直至1983年9月光榮離休。
“這些榮譽是黨和國家對過去工作的肯定,留作自己人生歷程的見證、記憶,而不是炫耀的資本。每當想著這些東西的時候,就想到了那些經歷過的不平凡的歲月,想到了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想到了為革命犧牲的戰友,仿佛又和戰友們站在了一起。這些獎章都是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自己有什么權力和資格去炫耀呢?”談及獲得的榮譽,老人眼眶里溢滿了淚水……
60年來,老人深藏功與名,他獲得的榮譽甚至連妻兒都不知道。這次意外被發現,緣于一個善意的謊言。
今年初,丹江口市作協主席高飛在與張文魁女婿李令君閑聊時,得知張文魁是退役老兵,參加過很多戰役,于是想挖掘一下老人的事跡。
但在老人家中找了很久,也沒找到相關榮譽獎章或證書。問老人時,老人怎么也不肯說。
于是,他們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說現在組織要求,需要把所獲榮譽獎章和證書拿出來登記,老人這才把藏了60年的軍功章拿出來。
這才是超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