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21日15:25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唐婷 陳瑜
“總書記勉勵文化工作者講好敦煌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作為從事文物保護的科技工作者,我們很受鼓舞?!?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談及當天下午參加的座談會,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處處長陳港泉研究員十分激動。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始建于公元366年,集建筑、彩塑、壁畫于一體,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上世紀50年代起,國家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用于莫高窟文物的保護、維修與研究。在過去幾十年里,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借助科技手段,讓莫高窟減少病害,延年益壽。
新思路治
“頑疾” 讓壁畫延年益壽
整個莫高窟有400多個窟保存有壁畫,如今面向公眾開放的僅有70來個,由于很多洞窟病害程度嚴重,或許永遠不可能跟游客見面。
未與游客見面的85窟幾乎集中了敦煌壁畫的所有病害,其中最重的是會造成壁畫整體脫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纏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為重點“拯救對象”。由于當時保護、管理的科技水平相對較低,專業技術人才短缺,保護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選擇和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聯合攻關。為找到修補材料,專家花了整整4年,試驗了80多種材料,發明一種“灌漿”技術,將泥漿注射到空鼓的壁畫中,這種液體會充滿空隙和裂隙,變硬后固定壁畫。
但問題接踵而來,含有水分的泥漿將壁畫中的鹽分帶至表面,影響了壁畫價值,同時誘發壁畫鹽害——又稱壁畫“癌癥”,要進行較好的修復,難度較大。
2006年,作為“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古代壁畫脫鹽關鍵技術研究”課題負責人,陳港泉與團隊提出采用新型材料結合脫鹽技術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質鹽分的新途徑。經過3年的反復試驗和研究,基本解決了我國古代壁畫鹽害治理難題。
“十二五”期間,在國家科技支撐課題“干旱環境下古代壁畫保護成套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支持下,研究人員進一步依靠科技手段,拓展研究領域和研究深度,研究壁畫病害誘發原因和微觀破壞機理,深入開展保護技術集成與裝備研發,形成了壁畫保護修復方法體系。
實時監測預警
守護文物“微環境”
狂風卷起的揚沙浮塵、降雨帶來的濕度升高……各種自然環境因素和旅游開放給莫高窟文物帶來一定程度侵擾。
“為保障洞窟壁畫和彩塑保存環境穩定,我們采用現代物聯網技術構建了莫高窟監測預警體系,制定了科學的洞窟開放管理制度?!倍鼗脱芯吭憾鼗褪弑O測中心主任王小偉介紹。
在監測中心的大屏幕上,洞窟內微環境監測數據、莫高窟小區域氣象站數據、區域游客數量分布圖、接待信息及窟區主要區域視頻一覽無余。監測系統實時監測著70個開放洞窟內的溫度、相對濕度和二氧化碳指標。
自2002年起,敦煌研究院開展了以“莫高窟游客承載量”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預防性保護研究,確定了洞窟內相對濕度不能超過62%,二氧化碳不能超過1500ppm的洞窟微環境監測預警指標。
一旦洞窟環境超過預警指標,系統可自動向莫高窟開放管理委員會發布預警提示。洞窟管理部門和接待部門根據情況啟動應急預案并及時調整游客參觀路線,啟用調節洞窟,及時對預警的洞窟進行通風和除濕,使溫濕度和二氧化碳指標回落至安全范圍內。遇到強降雨、沙塵暴等極端天氣情況時,莫高窟采取停止開放的管理措施,并向社會及時發布洞窟暫停開放通知。
在王小偉看來,監測系統收集和存儲各類數據,并結合每個洞窟內彩塑和壁畫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為莫高窟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和制定科學的開放管理制度提供數據依據,有效解決了保護和旅游之間的矛盾,實現了旅游開放和洞窟保護的平衡發展。
數字化技術
讓千年石窟“活”起來
莫高窟,雖然規模宏大、洞窟眾多,但每個洞窟的空間極其有限,窟內的彩塑和壁畫采用泥土、木材、麥草等脆弱的材料制成,時間一長,容易產生多種病害,并緩慢老化。
如何存住文物容顏,讓更多的人有機會領略千年石窟的魅力?采用數字化技術,讓千年石窟以另一種方式“活”起來,是解題答案之一。
據報道,經過近30年的探索實踐,敦煌研究院完成了敦煌石窟206個洞窟的數據采集和100多個洞窟的圖像處理、140個洞窟的三維掃描和虛擬漫游節目制作。中英文版本的“數字敦煌資源庫”先后面向全球上線,實現敦煌石窟30個洞窟整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
前往洞窟之前,游客們可以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觀賞高清數字電影《千年莫高》和球幕電影《夢幻佛宮》,了解莫高窟自然、歷史、文化背景和數字化洞窟景觀。
實際上,由于洞窟采光不好,游客可能看不太清楚文物細節?!岸?D虛擬環境中觀賞敦煌壁畫和彩塑,大屏幕上高分辨率圖像的效果好于觀看洞窟本身?!标惛廴f道。
10月18日, “絲路華光——敦煌、云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在洛陽博物館開幕。這次“絲路華光”展覽共有來自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的近300多件(套)珍貴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絲路華光——敦煌云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18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展。展覽設有“鳴沙圣跡赫赫敦煌”“塞上皇冠巍巍云岡”“中原明珠泱泱龍門”三大主題展廳。
阿爾寨石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也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建筑、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榜題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
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近日屢上熱搜她的父母外出打工7年早早自立自強的她考出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 鐘芳蓉收到樊錦詩先生贈予的口述自傳后激動地連夜回信“很慶幸自己能在樊先生的影響下確定自己的興趣希望為考古獻身……”
2、敦煌藏經洞陳列館、敦煌研究院院史陳列館、敦煌研究院美術館、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等場館均按莫高窟整體參觀模式和管理要求免費參觀;A類票游客:在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驗健康碼、測量體溫并檢票后觀看數字電影,觀影結束后乘坐擺渡車前往窟區。
婁婕認為臨摹別人的作品根本不算創作 當時的院長段文杰對他們說 “年輕人,喝慣這兒的水 吃好這兒的飯 十年,在這荒漠上能做什么呢 婁婕在想,吳健也在想 敦煌158窟里中長15.8米的涅槃像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下班回宿舍,遠遠聽見他哇哇哇哭,這我很放心,他肯定好,沒事兒,哭吧,要不哭我就提心吊膽。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 樊錦詩:跟外國人合作,他先是環境監測,溫度、濕度,洞窟里他也測,然后他說治沙,就那兒開始。
19日下午,正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敦煌莫高窟,步行察看景區整體風貌,沿途聽取莫高窟基本情況介紹,走進洞窟實地察看歷史悠久的彩塑、壁畫。習近平主動走上前去,同他們熱情握手,互致問候,并向遠處的游客揮手致意。
一個面積3.12萬平方公里的邊塞城市,西向沙漠,三面環山,位于中國最干旱的地區之一,卻有著一個寓意“盛大、輝煌”的名字——敦煌。(央視記者張宇拍攝) 除了莫高窟,敦煌研究院還對天水麥積山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慶陽北石窟寺進行綜合管理和研究。
(原標題:方臘寶藏成千古之謎,“前漆布,后漆布,中間漆漆布”口訣流傳久遠,可財寶在哪里 千島湖附近發現20多個古石窟 引發眾多猜想) 千島湖邊可能藏著千年寶藏,尋寶秘訣只有一句話:“前漆布,后漆布,中間漆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