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9日19:36 來源:求是網
上世紀80年代初,甘肅省古浪縣六位普通的老漢,在承包沙漠的合同書上摁下手印,誓將沙漠變綠洲。38年過去,六老漢和他們的后代,帶領群眾治沙造林21.7萬畝,植樹4000萬株,形成了牢固的綠色防護帶,拱衛(wèi)著這里的鐵路、國道、農田、扶貧移民區(qū)。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引起強烈的社會共鳴和反響。
這不僅僅是六個人的故事,也不僅僅是六個家庭的奮斗,更不僅僅是三代人的夢想,這是人類探尋生存之路的堅韌不屈,是對大自然的莊嚴敬禮!
黃沙不退人不退
一株株瘦削的枝條上,綻放著一簇簇耀眼的黃花,梭梭、沙棗、紅柳等沙生植物郁郁蔥蔥,勾畫出一條綠色隔離帶,阻擋著風沙侵蝕的步伐,孕育著綠色的希望。
誰能想到,38年前,這里是一片漫天黃沙的不毛之地。八步沙,是騰格里沙漠南緣、古浪縣北部的一個風沙口。據說,100多年前,這里只有八步寬的沙口子,所以叫做“八步沙”。還有一種說法,這里的沙子又細又軟,人踩上去,腳就陷到沙里了,只能一步一挪地艱難“跋涉”,所以也叫“跋步沙”。隨著氣候干旱和過度開荒放牧,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已是寸草不生、黃沙漫地。沙丘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南移動,嚴重侵害著周邊10多個村莊和2萬多畝良田,給當地3萬多群眾的生產生活以及過境公路鐵路造成巨大危害。面對步步緊逼的沙丘,一些人上新疆、去寧夏、走內蒙,開始逃離家鄉(xiāng)。
上世紀80年代,甘肅省古浪縣石滿、賀發(fā)林等6位花甲老人,卷起鋪蓋在地處騰格里沙漠南緣的八步沙安營扎寨,治沙造林數十年如一日,終使沙丘披綠裝。圖為石滿(左)、賀發(fā)林(右)在檢查花棒病蟲害。 新華社記者 李生才/攝
當風沙襲來時,總有人迎風挺立,讓諾言成為傳承的信仰,用擔當創(chuàng)造奇跡。有人逃離家園,更有人留下來守護家園!為了遏制不斷惡化的自然環(huán)境,1981年,作為三北防護林前沿陣地,古浪縣著手治理荒漠,對八步沙試行“政府補貼、個人承包,誰治理、誰擁有”政策。改革開放初期,承包沙漠對于當地人來說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誰能有勇氣向茫茫沙漠發(fā)起挑戰(zhàn)?關鍵時刻,在土門公社漪泉大隊當主任的石滿老漢站了出來,他說:“多少年了,都是沙趕著人跑。現在,我們要頂著沙進!治沙,算我一個!”緊接著,郭朝明、賀發(fā)林、張潤元、羅元奎、程海也站了出來。六位老漢,四位共產黨員。他們以聯戶承包方式,組建了八步沙林場。老漢們的想法很簡單,不能都走了,一定要想方設法保住耕地和家園,再難也要試一試,不能讓風沙這么輕易就侵占過來。“舍不得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啊,這可是我們自己的家和土地,自己不去管誰管?”說起38年前為何選擇治沙,張潤元老人濕了眼眶。
這幾位普普通通的西北治沙老人,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六老漢”。
面對一眼望不到頭的沙漠,沒有任何治沙經驗的六位老漢,只能按“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辦法栽種樹苗。他們頭頂烈日,腳踩黃沙,整日在沙漠中拼命,辛辛苦苦種上了近1萬畝的樹苗。可是,一春一夏過去,幾場大風刮過,活下來的樹苗連30%都不到。這樣的結果令六位老漢十分沮喪,但他們卻沒有因此而減弱守護家園的倔強。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再嘗試,一邊多方打聽求教,一邊在沙地里反復摸索。終于,老漢們欣喜地發(fā)現,在樹窩周邊埋上麥草可以把沙子固定住,刮風時也能把樹苗保住。在沙漠中,樹就是希望。有了希望,老漢們更加堅定:“能干成!”從此,“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治沙辦法在八步沙開始推廣,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讓茫茫沙漠披上綠裝,何其艱難!六老漢居住的土門鎮(zhèn)距離治沙點7公里,他們只能選擇最原始的方式——人背驢馱,帶著樹苗、草種和工具挺進沙漠。春秋時節(jié),是壓沙栽樹的黃金期。為了搶進度,六老漢動員家里人“參戰(zhàn)”,六戶人家40多口人齊上陣,年紀最小的只有10多歲。卷起鋪蓋住進沙漠里,三塊石頭支起鍋,開水泡饃當飯吃。大風一起,沙子刮到鍋碗里,吃到嘴里把牙硌得吱吱響。黃沙不負有心人。轉眼到了治沙的第四個年頭,那年春天雨水多,地里墑情好,樹苗子大部分成活了。望著一棵棵親手栽種的花棒、梭梭長出了芽,老漢們高興地笑了,吃的苦總算有了回報!
治沙,是一場人與沙漠的斗爭。要贏得這場斗爭,不但要有迎難而上的決心和勇氣,還必須吃得下常人難以想象的苦。一開始,老漢們的家人以為,六位老漢都是響應黨和政府號召的積極分子,苦干一陣子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誰承想,老漢們將自己的下半輩子都放在沙漠里,哪怕豁出命來也在所不惜。當初承包沙漠時第一個站出來的石滿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堅守在治沙一線!臨終前,他給兒女們提的唯一要求,就是把自己埋在看得見八步沙林子的地方。賀發(fā)林老人守護林場時煤煙中毒,家里人勸他好好休息,可他一天也閑不下來,一門心思要去治沙。他說,我是個黨員,說話得算數,身體有了點小毛病就打退堂鼓,那不是一個黨員的做法!
這就是八步沙人。在他們眼里,樹比命還要金貴。
當黃沙肆虐的時候,八步沙人抱著護莊稼、保飯碗的質樸愿望,扛起共產黨員應有的擔當,不畏惡劣環(huán)境,無懼艱苦勞作,默默地用生命和汗水抵抗風沙的侵蝕,澆灌出了蔥蔥綠蔭,不僅保住了自己的小家園,也守護了古浪的大家園。他們的樸素情懷、堅定信念、勇往直前,點亮了治沙造林的希望之光,譜寫了讓沙漠披綠的生態(tài)壯歌。
薪火相傳綠色夢想
治沙,是人和歲月的較量。在治理八步沙的過程中,有四位老漢相繼離世,在世的也慢慢干不動了,接下來怎么辦?六家人約定,無論多苦多累,每家必須有一個繼承人,接著把八步沙管下去。
面對父輩們的約定,第二代治沙人當年在“治”與“不治”間也曾經徘徊猶豫、艱難抉擇。
上世紀80年代末,只有30歲的郭萬剛接替父親進入林場時,還在古浪縣供銷社端著“鐵飯碗”,并不甘心當“護林郎”,一度甚至盼著林場散伙,自己好去做生意。他曾埋怨父親:“沙漠大得看都看不到頭,你卻要治理,以為自己是神仙啊!”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黑風暴,徹底改變了郭萬剛。
2019年4月,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和第三代治沙人郭璽查看梭梭嫁接肉蓯蓉情況。 天水日報記者 周文濤/攝
1993年5月5日17時,古浪縣西北方向平地刮起“沙塵暴”,整個天地瞬間變得伸手不見五指。郭萬剛當時正在林場巡沙,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吹成了滾地葫蘆,狂風掀起的沙子轉眼將他埋在了下面。郭萬剛死里逃生。
第二天早上,一個消息傳來:黑風暴致全縣23人死亡,其中有不少小學生。郭萬剛抱頭痛哭,“因為風沙,我們連身邊的娃娃都保護不了,沙必須接著治!”此后,他再也沒有說過離開八步沙。
親眼目睹父輩們治沙之苦的賀中強也猶豫過。他當時覺得,做啥事都比治沙強。“早出晚歸不說,日頭最大的時候還要去巡護林子,為了個啥?”然而,父親臨終前的叮囑,成為他一生堅守在治沙路上的信念。
1991年夏天,常年勞作在沙漠中的賀發(fā)林病倒了,他對兒子賀中強說:“我怕是不中了,但是治沙的事還得干下去。我沒有給你留下什么,就那一攤子樹,你好好看去吧。”臨終前,躺在病床上的賀發(fā)林還想到八步沙去看看。賀中強套上毛驢車,拉著父親來到八步沙。這時,梭梭、花棒已經開花。賀發(fā)林指著那片樹林說:“干啥事都要費心用力,豁不出一頭子是干不成事情的。你要好好把樹種下去,要是樹毀掉了,就是對不起我……”那一刻,抱著骨瘦如柴、病得不成樣子的父親,賀中強的淚水奪眶而出。那年冬天,賀發(fā)林走了。賀中強背著被褥,毫不猶豫住進了八步沙。
就這樣,在老一輩治沙人的感召下,郭老漢的兒子郭萬剛、賀老漢的兒子賀中強、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羅老漢的兒子羅興全、程老漢的兒子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陸續(xù)接過老漢們的鐵鍬。“六兄弟”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2017年,郭朝明的孫子郭璽加入林場,成為八步沙年輕一代的治沙人。六老漢、三代人,將治沙的接力棒手手相傳,將綠色夢想鑄成黃金信仰,將莊重誓言融入傳世家風,把自己人生的精彩華章寫在了八步沙。
“六兄弟”的治沙之路也絕非一帆風順。上世紀90年代,由于國家三北防護林政策調整,加上連年干旱少雨,八步沙林場發(fā)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很多人甚至提議,干脆解散林場,但“六兄弟”不答應。郭萬剛說:“一提到散伙,當年老人們的約定就在我們耳邊響起。老人們條件那么艱苦能干成的事,我們決不能放棄,更不能散伙。”對老人們的承諾,讓他們在最艱難的時候都沒有賣過一棵樹。大家商議,在林場附近打井開地,發(fā)展集體經濟,貼補造林費用,再難也要把治沙的事干下去。
井打好了,他們開始為抽水做準備。一天,賀中強到井里埋水泵時發(fā)現,水泵上的吊鉤纏在一起導致無法工作。賀中強在井下摸索著用鉗子剪斷了鐵絲,就在這時,險情發(fā)生了,吊鉤突然躍出水面,兩條鋼繩纏繞著賀中強躥升了二三十米后,又迅速向井底跌去!這一次,賀中強與死神擦肩而過。回到家里,他跪在父親遺像前,大哭了一場。他的心里有委屈、有膽怯,更有對父輩們治沙艱辛的感動。
在浩瀚的沙漠面前,人的確顯得格外渺小。然而,這些不服輸的西北漢子,以十足的耐心、苦心、恒心與風沙作持久斗爭。他們早上披星戴月出發(fā)巡護,夜里蜷進沙漠窩棚,每日步行達30多公里,用壞的鐵鍬頭堆滿了整間房子。幾經周折,通過貸款打井、開墾荒地,八步沙的治沙人終于走出困境,治理后的荒漠慢慢有了經濟效益。
30年如風而過,“六兄弟”也變成了老漢。但是,八步沙更綠了。據測算,八步沙林場管護區(qū)內林草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現在的70%以上,形成了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長廊,確保了干武鐵路及省道和西氣東輸、西油東送等國家能源建設大動脈的暢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八步沙人堅信,“今天種活一棵樹,明天就會種活千萬棵樹”。他們以再造秀美山川的非凡勇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懷,一代又一代接續(xù)奮斗,終將不毛之地變成了綠色家園,集中展示了實現中國夢的甘肅篇章。
讓沙漠生出“金蛋蛋”
如今,從天空俯瞰下去,一條防風固沙綠色長廊像一位堅強的母親,將黃花灘移民區(qū)10多萬畝農田緊緊抱在懷里。當地林業(yè)部門的干部說,在林場的保護和涵養(yǎng)下,周邊農田畝均增產10%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有了‘綠’著的八步沙,才有‘活’著的黃花灘!”當地人這樣評價。
八步沙的興衰再次證明,當人類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當人類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
八步沙人堅信,“今天種活一棵樹,明天就會種活千萬棵樹”,他們以三代人的接續(xù)奮斗終將不毛之地變成了綠色家園。上圖為沙漠治理后,公路、鐵路得到有效保護(中共古浪縣委宣傳部供圖)。下圖為八步沙草方格壓沙現場(八步沙林場供圖)。
在多年的治沙實踐中,八步沙的治沙人從最初探索“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治沙土辦法,到創(chuàng)新應用“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再到全面嘗試“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等新技術,從防沙治沙、植樹造林到培育沙產業(yè)、發(fā)展生態(tài)經濟,因地制宜、勇于探索,以不服輸的闖勁和拼勁,走出了一條“以農促林、以副養(yǎng)林、農林并舉、科學發(fā)展”的路子。如今,八步沙人通過堅持科學治沙與科學管護相結合,使昔日黃沙漫天、環(huán)境惡劣的沙地貧困林場發(fā)展成為一個物種豐富、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機盎然的沙漠林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高度,堅定不移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八步沙治沙造林迎來了新的春天,“點沙成金”的夢想也逐漸變?yōu)楝F實!
新時代的八步沙人,通過引進市場機制,完善經營管理,成立了古浪縣八步沙綠化有限責任公司,先后承包實施了國家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轉移支付項目、三北防護林等國家重點生態(tài)建設工程,并承接了國家重點工程西油東送、干武鐵路等植被恢復工程。
隨著治沙腳步的不斷延伸,八步沙人在實踐中探索出“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yè)發(fā)展模式,在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qū)流轉1.25萬畝土地,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枸杞、紅棗等沙生作物。他們將治沙與產業(yè)培育、精準扶貧相結合,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八步沙人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的目標正從最初的護衛(wèi)家園向建設美麗家園轉變。近年來,八步沙的治沙人發(fā)揮八步沙林區(qū)優(yōu)勢,發(fā)展林下經濟,與周邊農戶合作成立了林下經濟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修建雞場養(yǎng)殖沙漠土雞。為了打造特色品牌,向外推廣產品,年輕的治沙人向當地餐廳、酒店推銷沙漠土雞,并注冊了“八步沙溜達雞”商標,線上線下同時銷售。經過一年多努力,“八步沙溜達雞”在當地家喻戶曉。去年春節(jié)前后,訂單供不應求,5000多只土雞一個月就銷售一空。
2018年底,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陳樹君在網上看到有關公益組織發(fā)布的治沙項目后,及時與對方銜接,爭取到1000多萬元的公益治沙資金。同時,還聯系到一些社會公益組織和志愿者到八步沙治沙造林。老一輩人說,從網絡上爭取社會力量參與治沙,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天,在八步沙活躍著2000多名生態(tài)建設工人,有300多名治沙志愿者長期堅持義務治沙。八步沙的治沙力量越來越壯大!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深刻指出,“建設生態(tài)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多年來,以“六老漢”三代人為代表的甘肅各族干部群眾,依托三北防護林等生態(tài)工程,以護衛(wèi)家園、勇挑重任的擔當,以不畏艱難、實干苦干的拼搏,以矢志堅守、接續(xù)奮斗的韌勁,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為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和構筑西部生態(tài)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甘肅生態(tài)環(huán)境整體仍然比較脆弱,國土面積中45%屬荒漠化地區(qū)、28%屬沙化地區(qū)。作為地處生態(tài)保護前沿的甘肅,生態(tài)文明建設是必答題,不是選答題。我們一定緊跟“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足跡,用頑強的意志迎接挑戰(zhàn),用扎實的行動破解難題,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工作,始終把建設生態(tài)文明、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必須擔好的政治責任和底線任務,不斷提升生態(tài)文明建設水平。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偉大事業(yè)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持續(xù)奮斗。甘肅發(fā)展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必須以負重前行、頑強拼搏的意志,以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以勇于探索、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勞的雙手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上世紀80年代初,甘肅省古浪縣六位普通的老漢,在承包沙漠的合同書上摁下手印,誓將沙漠變綠洲。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引起強烈的社會共鳴和反響。
有這樣六位老漢,不但把自己“埋”進沙漠,還立下了父死子繼的誓約;就這樣,郭老漢的兒子郭萬剛、賀老漢的兒子賀中強、石老漢的兒子石銀山、羅老漢的兒子羅興全、程老漢的兒子程生學、張老漢的女婿王志鵬接過老漢們的鐵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