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9日12:34 來源:映象網
踏過盧氏縣鐵索關,沿著當年紅二十五軍入陜后的道路,8月14日,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報道組驅車一個半小時,行駛32公里的山路,來到了陜西省丹鳳縣庾嶺鎮。在這里探尋紅色足跡,追憶崢嶸歲月。這也是半個月來,河南廣電全媒體報道團首次出省。
秦嶺深處的紅色記憶
“天上升起大明星,東邊來了徐海東。徐海東,真英雄,率領紅軍鬧長征……”在秦嶺深處的陜西丹鳳縣庾家河畔,至今還流傳著這首與紅二十五軍長征有關的歌謠。當年紅軍戰斗過的庾家河小鎮,后來更名為庾嶺鎮。
1934年12月10日,從獨樹鎮浴血突出重圍的紅二十五軍,在庾家河鎮春茂永藥鋪召開中共鄂豫皖省委第18次常委會,會議決定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改中共鄂豫皖省委為中共鄂豫陜省委。同日,發生了關系紅二十五軍生死存亡的庾家河戰斗。
血色染紅了腳下的土地,也留下了一段紅色的記憶。“春茂永藥鋪”掌柜楊春榮讓妻兒照顧傷員,自己則背著藥箱,去為其他紅軍戰士治病。一旦有國民黨軍來查,楊春榮就把紅軍藏起來,受傷最嚴重的戰士在他們家住了將近2年,楊春榮把他們都認作自己的兒子。
庾家河鎮街心拐彎處,當年為紅軍指戰員醫治傷痛的春茂永藥鋪如今依然存在,門口掛著“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會議遺址”的紅色牌匾,屋檐高挑,室內紅磚鋪地,干爽清靜。春茂永藥鋪掌柜楊春榮之孫楊青山,講起爺爺和紅軍的故事,讓記者聽得幾度入神。
在紅二十五軍長征的隊伍中,有7名女戰士顯得格外惹眼,她們就是紅二十五軍醫院中的周少蘭、戴覺敏、曾繼蘭、曹宗凱、田喜蘭、余國清、張秀蘭7名護士。戰士們親切地稱她們為“七仙女”。
庾家河戰斗中,許多指戰員身負重傷,7名女戰士日夜守護在傷員們身邊,精心照料。軍政治部考慮軍情緊急,怕7名女同志在急行軍中掉隊出危險,動員她們留在根據地,并給她們每人發了8塊大洋。但她們卻堅決表示:“部隊走到哪里,我們就跟到哪里,我們活著是紅軍的人,死了是紅軍的鬼,叫我們離開部隊,堅決不走!”
親臨前線指揮的副軍長徐海東被一顆子彈穿透左眼底,經過緊急搶救,血總算止住,可他的喉嚨被異物堵塞,呼吸困難,生命垂危。危急關頭,18歲的周少蘭走過來,果斷地用嘴將堵在徐海東喉頭的血塊和濃痰一口口地吮出。徐海東的呼吸變得均勻了,命得救了。
周少蘭的這一舉動不僅救了徐海東的命,也成就了一段佳話——1935年10月,周少蘭在陜北永坪鎮嫁給了她精心護理多日的徐海東,并改名周東屏,取“海東屏障”之意。
傳承長征故事
如今,小小的春茂永藥鋪,已經成了紅二十五軍革命歷史展覽室,也是當地的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楊家幾代人一直精心維護著這里的每一樣物品,打掃紅軍墓碑,傳承長征故事。
9月11日上午,河南廣播電視臺在廣播大廈召開“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座談暨總結表彰會,對在采訪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新農村頻道和表現優異的劉寅等23名記者給予通報表彰。
8月16、17日,“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河南廣電全媒體報道團沿著紅二十五軍當年進發的路線,從陜西丹鳳縣又回到河南,來到紅軍鄂豫陜革命根據地——淅川縣荊紫關鎮。
8月18日,鄭阜鐵路鄭州南至界首南區間正式開始聯調聯試,綜合檢測列車、檢測確認列車同步上線檢測,標志著河南“米”字形高速鐵路網“一捺”進入開通運營倒計時。
盧氏,西接陜西,南靠湖北,是豫西地區唯一的老蘇區縣。近日,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報道組沿著當年紅軍先輩們的足跡一路向北,來到了這塊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紅色土地。
河南廣播電視臺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追尋初心——再走紅二十五軍長征路” 報道組最近來到了南陽方城縣。提起這里,就不能不提起被列為長征著名八大戰役之一的——鏖戰獨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