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6日14:50 來源:映象網
據光明網8月15日報道,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村口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10個大字,這是所有外來游客都會參觀的地方。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但受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地方急于求成,甚至存在犧牲生態利益換取經濟利益的情形。違背了發展規律,其結果就是,靠犧牲生態利益而取得的短暫經濟利益沒有可持續性,曾經的光環也變得暗淡無光。
從余村的經歷來看,很多地方的發展都與余村上個世紀發展類似。只看到了短期經濟利益忽視了長遠利益,導致生態環境出現惡化。有句古話說的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從自然界獲取資源,這看似是一種規律,但如果我們沒有節制、毫無原則地掠奪資源,就違背了自然規律,環境就會趨于惡劣、生態將被破壞。譬如過度破壞丘陵地區的植被,就增加了泥石流發生的幾率。
回望過去,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在建國之初,我們工業底子薄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早日實現綜合國力提升,國家提出多個“五年計劃”,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圍繞國家提出的計劃一個一個加以落實。目前我們正處于“十三五”計劃期間,最主要的任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仔細回顧這幾年,扶貧工作、機構改革、供給側改革等等都是落實“十三五”計劃的具體表現,必須牢牢樹立新發展理念。
發展是第一要務,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追尋的最終目標。無論哪一個階層或者哪一個群體,都是一個整體。每個人的言行舉止和活動,都會對周邊人和事物產生影響。“只管當代不管下代”,這是一種自私的表現。可喜的是,基層黨員干部已經逐漸從只注重經濟利益的舊有觀念束縛中走了出來。事實上,作為新時期的基層黨員干部,也必須要有帶領群眾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念,絕不能違背自然和歷史規律。我們必須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堅決杜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行為,在發展的同時,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翁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