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6日11:05 來源:鄭報融媒
名稱
保安族自稱“保安人”,歷史上也被稱為“保安回”,“保安”是由地名演變為族名,名稱源于其原居住地——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邊的保安城。
大約自明朝初年起,保安族居住在當時的“保安三莊”,即保安城、下莊、尕撒爾一帶,周圍的土族、藏族則稱其為“回回”,其自稱“保安人”。清同治元年遷徙到甘肅省積石山地區。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被正式定名為“保安族”,并在大河家和劉集兩個地區成立了保安族自治鄉,1956年改為民族鄉,1981年建立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人口與聚居
保安族是中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人口較少的一個民族。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總人口約為2萬人。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的大墩、甘河灘、梅坡三個村和劉集鄉的高趙李家村、柳溝鄉的斜套村,其余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其他各縣和蘭州市以及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地。
歷史淵源
關于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主要有蒙古人為主說、回族為主說和色目人為主說等。
第一種說法認為保安族是元、明時期信仰伊斯蘭教蒙古族的一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與回族、藏族、土族等民族通婚逐漸形成。
第二種說法認為保安族是以四川、陜西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回”人為主,與當地其他民族交往通婚逐步形成。
第三種說法認為保安族原先居住在青海同仁地區,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時期,包括同仁在內的河州地區,成為蒙古軍隊駐扎的軍事據點,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隨蒙古軍隊進入并留居而形成。
保安腰刀
保安族的民間工藝以冶鐵造刀為主,其制作的“保安腰刀”號稱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一。傳統的保安腰刀制作技術經過不斷發展,其品種、工藝及其樣式都有所改善,在打坯成型、加剛淬火、刻花刺字、鑲嵌磨光等方面近幾年來也有長足的進步。如今保安腰刀作為生活用具、旅游紀念品和饋贈品,暢銷于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西藏、內蒙古等省區,并遠銷港澳及日本、印度、沙特阿拉伯等地區和國家,受到許多國際友人的喜愛。
服飾
早期的保安族服飾,先后受蒙古族、藏族、土族的影響,多穿皮袍,戴皮帽及白色高筒帽,腰系各色腰帶。東遷甘肅后,受回族、東鄉族影響,服飾上改觀較大,男子戴白帽,女子戴蓋頭,同回族相似。在過節或參加喜慶活動時,常帶禮帽,并穿黑色長袍扎彩色腰帶,掛保安腰刀,足蹬牛皮制成的長筒靴;婦女戴蓋頭,穿紫紅色或墨綠色大襟上衣,藍黑色的土布褲子,有的穿過膝的長袍,外套深色的坎肩。
飲食
保安族多以小麥、玉米、豆子為主食,通常做成饅頭、面條、油香、散飯或攪團。食用肉食必須要阿訇屠宰,忌吃豬、馬、驢、騾及一切兇禽猛獸,一切自死之物和動物的血均不能食。忌飲酒,通常飲用以磚茶、青茶沏泡的蓋碗茶。據說保安族在青海同仁地區居住時,飲料為酥油奶茶,后來這個習俗發生了變化。保安族還自制一種飲料,叫麥茶。即將麥子炒熟后碾碎,與鹽同煮,解渴清火,非常可口。
文學藝術
保安族的口傳文學內容體現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其民間故事、詩歌、諺語等以敘述民族歷史傳說和民俗文化生活為主。
保安族能歌善舞,其民歌可分為花兒、宴席曲、小調、婚禮各等類型。“保安花兒”是保安族獨具一格的民歌形式,在回漢花兒的基礎上,吸收了蒙古族、藏族藝術的特點,高亢嘹亮,優美動聽,內容和形式十分豐富。
保安族舞蹈也吸收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既具有藏族舞蹈的粗獷彪悍,也有回族、土族等民族舞蹈的抒情性,其舞蹈形式主要包括“斗來”舞、“五比”舞、“騎馬、抹旗、耍槍”舞、宴席舞等。
體育
保安族的傳統娛樂體育活動一般在冬閑時候舉行,保安族既保存了一些與蒙古族相似的習慣,如喜愛摔跤、善于騎馬、打槍等,也有自己的傳統活動,其主要項目有打五槍、抹旗、射箭、甩拋尕、抱腰比賽、羊皮筏子競渡、奪腰刀等。
語言文字
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與同一語族的蒙古語、達翰爾語等有同屬關系,與東鄉語較為接近。由于和周圍漢族、回族長時期的交往,保安語中漢語借詞較多。沒有本民族文字,現在通用漢字,大多數保安族人兼通漢語,并以漢語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