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5日11:00 來源:廣州日報
從本月起,上海部分家政企業試推“員工制”模式,家政企業成為雇主與家政員之間的“橋梁”,收入通過銀行等第三方平臺規范化發放,受到行業關注,但同時也引發了家政員社保繳納難題。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家政服務的需求不斷擴大,對家政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精細化、品質化和專業化。市場上提供的家政服務已無法滿足居民對家政服務品質的需求,成為當前家政服務業的主要矛盾。
目前大部分家政企業都是中介模式,即家政人員并非企業員工,只是通過企業介紹給雇主,企業從中收取中介服務費。家政員和家政公司之間的關系非常松散。一些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和道德素質較差,服務質量不高,引發了不少糾紛。而家政員虐待老人和孩子的事件不時見諸報端,讓家政行業遭遇信任危機。一旦出現糾紛,雇主和家政員雙方的權益都難以得到保障。用員工制取代中介制,一直被認為是解決家政業問題的良方。
早在2010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發展家庭服務業的指導意見》就提出,鼓勵創辦員工制家政服務企業。財政部與國家稅務總局2011年聯合下發通知,免征員工制家政服務公司的營業稅。201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個部門聯合發布的《家政服務提質擴容行動方案(2017年)》提出,將力促家政企業實行“員工制”。今年6月,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提出了36條具體利好政策。
家政企業員工制既有政府支持,又對規范行業發展有利,還有現實需求,按理說,應該在市場上很受歡迎,可是,推行起來卻頻頻遇“冷”。究其原因,除了上海家政企業面臨的社保繳納難題之外,在其他地方也存在著雇主和家政員均不愿意的情況。因為不少家庭只需要簡單鐘點服務,不愿意為此支付更高成本,而有的家政員也寧可不繳社保多拿現錢。
這并不是說家政服務員工制的方向不對。中介制實行多年,雖問題多多但存在市場慣性,而員工制初來乍到,短期出現水土不服屬于正常現象。有必要針對現存的問題,廣泛收集各方意見,來進一步進行市場規范和制度完善,找出三方共贏的解決方式。
比如,為家政員繳納社保,是行業規范的重要一步,可這筆費用由誰來出?這也是目前行業爭議的焦點。由雇主支付,會增加不少成本。而家政業向來屬于微利行業,家政員數量龐大,企業也難負荷。成本的問題不妨一分為二來看,一方面,對于北上廣深等大城市里收入較高的年輕人來說,其對家政服務的專業化和精細化要求更高,對服務優質優價也更能接受。目前,政策也是鼓勵在大中以上城市先推行員工制,循序漸進,再逐步推廣到其他城市。另一方面,政策也鼓勵各方降成本。比如,最新出臺的“家政36條”中明確提到了要加大社保補貼力度,利用城市現有設施改造作為員工制家政服務人員集體宿舍等措施。其實,這也是幫助企業降成本、促發展之舉。隨著政策在各地的進一步實施落地,相信家政服務會迎來提質擴容的新階段,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