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xxxxbbbb国产,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free性欧美媓妇喷水,亚洲 欧美 国产 日韩 字幕

新聞中心 > 融媒熱頭條 > 正文

【2019網媒行專稿】遙望昆侖山的雪——納赤臺兵站見聞

2019年08月11日10:30  來源:青海新聞網

5034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記者樊永濤 報道)新中國建立之初,說起青藏高原,人們腦海里總會浮現“可怕”的詞語:無人區、缺氧、暴風雪、生命禁區……

 10多年前,青藏鐵路開通,此時的人們說起青藏高原,眼前總會跳出這些概念: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可可西里、在那遙遠的地方……

 如今,還是那個青藏高原,卻已成為許多人向往的地方,旅行的目的地。

媒體記者與兵站戰士共吃晚飯。

 “世界屋脊”、“生命禁區”、“地球第三極”,這一個個形容詞讓人聽了“毛骨悚然”,英雄部隊人民解放軍卻在此建成了綿延1937公里的青藏公路,而且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常年堅守在這里。

 這條東起青海省西寧市,西止西藏拉薩市的公路大動脈,在修建的4年中,平均2.5公里就有一名軍人倒下;在通車后的65年中,有300余名汽車兵長眠于雪山凍土之中。

 青藏公路是無數前輩用青春、汗水和熱血鑄就的雪域坦途。回顧這69年,你會發現,它始終一脈相承著這樣一種精神,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此行,我們踏上青藏公路,期待能從中尋找到些什么。

 ……

 青藏公路通車初期,為解決汽車部隊和進出西藏人員的食宿問題,中央軍委于1956年正是頒發了青藏公路沿線兵站的編制。

 寒來暑往,一晃63個春秋,歲月流逝,兵站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列隊中的戰士們。

 8月10日,“壯麗70年·奮斗新青海——2019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看青海”大型采訪活動采訪團從青海海西州格爾木市出發,沿青藏公路向西南出發,我們目的地是海拔3500米的納赤臺兵站,聽戰士們講述發生在兵站里的那些事。

 兵站,兵站,燒火做飯。兵站的工作離不開鍋碗瓢盆,但一切并非那樣簡單。在高原工作,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道理很簡單,有個好身體,才能談到工作,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戰士。

 在青藏公路上有一半兵站是建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區,最高的唐古拉兵站海拔高度達5200米。這些地方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50%,自然環境異常艱難,有民謠為證:“六月雪,七月冰,八月封山九月冬。”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兵站的官兵們沒有被嚇倒,憑著赤膽忠心,戰風雪、斗嚴寒、抗缺氧,遙望著昆侖山頂的雪山,像雪蓮扎根于這亙古雪域之中。

       納赤臺兵站里幾乎都是“老兵”,皮膚黝黑,面頰上的“高原紅”就是最好證明。第一次與戰士們的眼神交換,令我們有些吃驚,多數戰士嘴皮發紫,是的,這群“老兵”并沒有適應高海拔生活環境,依舊在缺氧。

 高原是無情的。人們在與高原的搏斗中獲得了一些成就,得到了勝利的喜悅,但付出的卻是健康,甚至于生命。缺氧的環境,對人們的大腦、心臟、肝臟、血液、呼吸等都會造成很大的損傷,在納赤臺兵站,工作年限長的戰士就會臉紫唇烏,指甲凹陷,不同程度地出現反應遲鈍、記憶衰退、全身浮腫、血壓增高等癥狀。

 在納赤臺兵站門口,經過短暫的自我介紹后,戰士們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隊列中,一位戰士的走路的姿勢與其他人不同,整個腰身看上去有些僵硬,行動不太自然,他就是來自四川雅安的戰士鄭力豪,帶著疑問,兵站副站長周慶華為我們講述了鄭力豪的故事。

西藏軍區青藏兵站部格爾木某大站納赤臺兵站。

 1993年出生,26歲的鄭力豪已有9年兵齡。2015年7月的一天,兵站要為過路的300多名戰士提供食宿保障,鄭力豪從早上6點,就開始準備食材,燒水、熬粥、蒸饅頭,連續忙碌兩個多小時后,鄭力豪腳下一滑,摔倒在從廚房跨入飯廳的門檻上。地面發出一聲沉悶的響聲,鉆心的痛隨即從腰間傳至他身體的每一部分。戰友們立馬跑過來,扶起了他,詢問他情況,鄭力豪連忙對戰友說:“沒事,沒事,趕緊干活,一會兒吃飯的人一多,就忙不過來了。”

 忙碌了一天,鄭力豪腰間總是隱隱作痛,他覺得是一點小傷,并沒有在意,覺得睡一覺就好了。第二天清晨,聽見起床號的他,條件反射的起了身,那一刻,鉆心地痛,又把他拉回床上。休息了幾天之后,鄭力豪能正常去工作了,但腰間疼痛慢慢擴大到了背上。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疼痛一天比一天嚴重,從偶爾疼成了整天疼,最疼的時候,他連站都站不穩。

 堅持不了的鄭力豪被戰友送去了醫院,經過全面檢查,他得了強制性脊柱炎。身體狀況時好時壞,時間一長,鄭力豪也習慣了疼痛,但作為一名軍人,戰友進行體能訓練時,他因病痛不能參見,這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這些傷痛,納赤臺官兵們都能承受,但一直釋然不了的是自己“伙頭兵”的身份。 “同樣是兵,為什么自己成了一個掄勺弄鏟的‘伙頭兵’?”新入兵站的戰士總會這樣想。

 “納赤臺兵站的首要職責,是為入藏出藏部隊提供后勤保障,作為一名戰士,誰不想扛槍,但我們卻成了‘伙頭兵’。”周慶華說。

 兵站的每一名戰士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每逢過往的部隊在納赤臺兵站休整,在為他們做好晚飯,安排好住宿后,總會有幾名戰士借著夜色,悄悄溜到一排排戰車前,先是來回細細打量,然后把臉貼近窗口,把目光投向里面的各種裝置,此刻,他們的內心是自卑的。

 那是2015年7月的一天,從頭天午后兩點直到第二天凌晨六點,納赤臺兵站的戰士們一刻不停地忙碌著,為1000多名演習官兵安排好住宿,做好晚飯和早餐。清晨,他們目送一輛輛戰車離開兵站,然后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營房。

 在樓道的墻壁上,貼著一張紅紙,周慶華上前細看,這是一封感謝信,滿滿兩頁紙上,寫了許多話,有的夸飯菜做得好,有的說下次見面當面道謝,有的為他們的辛勞點贊……

 但當看到“在納赤臺,有一種家的溫暖”時,一股暖流從他眼里傾瀉而下!同樣是兵,有扛槍的,就會有掄勺的,你們再牛,也得吃我們做的飯,不管是哪種兵,只要干的好,就不會被埋沒。直到那一刻,戰士們感到自己心中的憋屈徹底釋然了。

 在納赤臺兵站廣大官兵眼中,個人的事兒再大也是小事,兵站的事兒再小也是大事兒。他們總是舍“小家”而顧大家。

 損了身子,哭了妻子,誤了孩子,虧了父母,這不是句牢騷話,而是青藏公路沿線官兵們的真實寫照。在這里工作,做出犧牲和奉獻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還有他們的家庭,妻子、兒女、父母。

 納赤臺兵站是沒有春天的,唯一能稱得上風景的,就是昆侖河畔的那一片黃草灘,每當家屬來探親時,戰士們能帶他們去逛逛的地方只有這里。

 今年4月,剛剛休完婚假,戰士崔建廣攔不住執拗的妻子,只得帶著她上了納赤臺。每天黃昏,戰士們透過營房2樓的窗口,總能看到小兩口手拉著手,肩并著肩,向河邊走去,在茫茫戈壁上,蜜月的底色顯得如此蒼白,他們漸行漸遠的背影,被包裹在寒風中,被無際的莽原幻化成一個點,這里沒有如歌的行板,也沒有西去的雁陣,甚至連一抹綠色都是渴望而不可得的。即便如此,崔建廣和妻子郝文靜的牽手,在納赤臺兵站其他戰士的心目中,仍是一種奢侈的甜蜜。

 我們曾隨口問周慶華,你的妻子來探望過你嗎?他苦笑著搖搖頭,孩子一歲多了,才見了爸爸第一面,到三歲的時候,記得休假回來踏進家門,見到他,兒子惶恐地回頭喊道,媽媽,媽媽,手機里的人回來了,周慶華邊說邊憨厚地笑,但眼中分明蒙上了一層淚光。

兵站教導員吳建忠接受媒體記者采訪。

 在納赤臺兵站,每名戰士每年平均休假僅有50天,這就意味著一年中,他們要在兵站工作生活足足310天,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手機只能用3小時,和家人朋友通通話視視頻,便會被班長收走。

 常年與戈壁為伍,與風沙作伴,他們都能忍,但在納赤臺,最難忍的就是孤獨,照周慶華的話說,戰友們相處大都超過了5年,放個屁都能聞出是誰放的。

 在納赤臺兵站有一座四季如春的溫棚,墻壁上的青藤和油綠的蔬菜讓罕見綠色的兵站生機盎然,坐在休閑區的藤椅上,旁邊就是貼著瓷磚的魚池,里面既有昆侖河里的蛇板魚,又有觀賞的錦鯉,這些錦鯉,都是每年休假或去格爾木輪訓的戰士們,買來裝點魚池的,這一做法已成了納赤臺兵站一條不成文的慣例。

 在納赤臺有一只流浪狗,每逢飯點,就會準時出現在兵站中,久而久之,戰士們也習慣了,起名為“小伙子”,把它當作兵站中的寵物狗。4年的時間,“小伙子”陪戰士們工作生活。然而今年5月,戰士羅超發現“小伙子”不吃飯了,看上去一副病殃殃的樣子,戰士們二話不說,帶著“小伙子”就去了90公里外的格爾木市為它看病。

 原來“小伙子”得了犬細小病毒,戰士們傻眼了,周慶華說,不管花多少錢,都要看好“小伙子”的病,但由于條件有限,病并沒有看好,“小伙子”被帶回了兵站,戰士們把它安置在了兵站鍋爐房內,只能無奈看著它離去。那幾日,周慶華不敢去鍋爐房,總是繞著道走開,看到陪伴了4年的老朋友離去,他的內心無比痛苦。講述故事的時候,我們分明從周慶華的眼里看到了淚光,同樣,我們的眼中也噙滿了淚水。

 在納赤臺兵站榮譽室,屋內的兩面墻壁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獎牌和錦旗,戰士們最引以為傲的就是那面原解放軍總后勤部授予的“高原紅旗兵站”榮譽稱號,除了納赤臺兵站,青海境內其它11座兵站,再未獲此殊榮。

 兵站營房外,有著幾棵十幾年樹齡的楊樹,這是退伍老兵栽下的,但一代代士兵,精心呵護著他們,如同呵護自己的生命,這是從納赤臺到唐古拉山口近6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上,你所能看到的僅有的幾棵樹。

 在兵站,戰士們情緒的高峰和低谷可以用三個“最”來概括,最渴盼休假,最期盼下格爾木,最厭煩閑而無事。于是,在沒有后勤保障任務的時候,他們會想盡法子,打發自己的空閑時間。

 他們會把所有戰士組織起來,兩人一組,抬著竹筐,來到昆侖河邊撿石頭,然后把它們扛回兵站,認真細致地分揀出大小相同、形態各異的昆侖石,然后打好水泥基礎,將一粒粒石塊染成紅色,精心鑲嵌出“吃苦不怕苦,缺氧不缺志”這十個大字。兵站營房后,有這樣兩條鵝卵石小道,一條通向溫棚,一條通向晾衣間,踩在這兩條小路上,低下頭,你會看見這樣八個大字——誠信可靠,誠實守信。

 望向兵站對面海拔近5000米的高山,一顆米粒般大小的紅旗在山頂若隱若現。聽戰士們說,這面旗在山頂上已整整佇立了10年。

 今年7月1日上午,周慶華帶著戰士,細心疊好紅旗,揣著簽字筆,再次登上營房對面這座高度5000多米的大山。因為當天是建黨節,山頂上的那面旗已被風吹爛,習慣于一走出營房就抬頭看看它的戰士們,因為看不到那抹紅色,如同丟了魂魄,為此,他們必須重新插上一面旗。

 盡管周建華一再叮嚀爬山時要慢,但戰士們依然暗地里較著勁,僅用一個半小時,便爬上了幾近垂直的崖壁登頂,山頂氣溫低,他們僅逗留了20分鐘,因為寒氣迅速掏空了他們體內的熱氣,狂風讓大腦開始慢慢失去意識。下山前,大家在旗上一筆一劃地簽上名字,然后并肩站成一排,重溫入黨誓詞后,在勁風中,向著紅旗——敬禮。在兵站戰士眼中,這是對高寒孤絕毫不妥協,是對青藏公路數十年守望的信念。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在青藏線生活和戰斗過的老兵們,如今當他們重返青藏公路時,無一不發出由衷的贊嘆:“變了,變了。青藏公路變了,兵站變了。當年,我們連做夢也沒想過兵站會建得像今天這樣好,真是人間奇跡!”

 是的,青藏公路,兵站也變了,“老兵”們的贊嘆絲毫沒有夸張。

 今年6月的一天,一輛車停到了納赤臺兵站門口,一位64歲的老人走進了兵站,站在門口,為高懸于樓上的國旗敬了一個禮,戰士們上前詢問,老人卻說,我曾是納赤臺兵站的兵,你們忙你們的,我一個人轉轉。那天的雨很大,老人沒有打傘,獨自一人走在兵戰中,這摸摸,那看看,不一會兒就坐車離開了……

 或許,“老兵”沒有想到,70年代以前,在兵站連吃上一頓飽飯熱飯都是件很困難的事,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是脫水菜或土豆、蘿卜、白菜“老三樣”,“放下飯碗就餓,端起飯碗就飽”。如今,戰士卻頓頓都能吃上香噴噴、熱呼呼的“四菜一湯”,主食都保證在三種以上。

 “老兵”沒有想到,兵站過去住的是帳篷、地窩子、土坯房,燒的是到野外揀來的牛糞和辛辛苦苦打出的煤磚,冬天盡管火墻一天燒到晚,室溫仍在零下5℃左右,戰士們不得不“全副武裝”地穿著“三皮”(皮帽、皮大衣、毛皮鞋),和衣而臥。如今,兵站住上了設施齊全、外型美觀、水電暖完備的現代化樓房,冬季室溫可保持在15C左右。

 在這滄桑巨變背后,誰也不知道,兵站的官兵們經歷了多少磨難,灑下了多少汗水,忍受了多少痛苦。這一切,或許那一個個“老兵”能說得清楚,昆侖山上的皚皚白雪,能夠記得清楚。

 納赤臺兵站,已經在這亙古高原“堅守”了65個春秋,遙望昆侖山的雪,今后還將繼續“堅守”下去……

媒體記者與納赤臺兵站全體官兵合影。

文章關鍵詞:【2019網媒行專稿】遙望昆侖山的雪 納赤臺兵站 見聞 責編:邵恰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慢新聞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網傳四川音樂學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