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9日12:3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愛國情 奮斗者】
光明日報記者 嚴紅楓
深藏功與名的老英雄張富清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感動了很多人。而在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同樣有位“張富清式”的英雄——93歲老黨員胡兆富。他在部隊保家衛國,到地方隱姓埋名救死扶傷的故事正在感染著成千上萬的人。
胡兆富,1926年出生在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15歲步入了革命生涯。1958年,轉業到金華蘭溪蘭江冶煉廠的職工醫院工作;1963年作為南下干部,從蘭溪蘭江冶煉廠調到常山;1985年從常山縣人民醫院離休。
今年7月初,常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核對工作時,發現醫院退休的老干部胡兆富檔案里,記錄了一段不為人知的英雄傳奇:先后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經歷大小戰役戰斗46次,26次立功受獎,曾榮獲“華東三級人民英雄”稱號,榮立兩次特等功、七次一等功、八次二等功、五次三等功。
“真正有功的人,是在我前面倒下的人”
“原來我的父親在戰場上,是一名戰功赫赫的英雄!”看到泛黃破舊的榮譽登記證,60歲的胡玲這才開始真正認識了父親。
胡兆富,1943年參加泰寧抗日游擊隊,后被編入八路軍魯南軍區警備旅。由于上過幾年學、認識一些字,經過培訓學習后他成為一名衛生員,長期在一線救治傷員。
魯南戰役、開封戰役、洛陽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南戰役……這些原本在歷史課本和戰爭電影里看到、聽到的著名戰役,胡兆富全都參加過,經歷的大小戰役戰斗共有46次。
在戰場上,每當有戰友犧牲或者受傷,胡兆富都不顧槍林彈雨、毫不猶豫地沖上去。情急危難之時,為了團隊他也曾扛過槍和戰友們并肩作戰。
一次戰斗中,排長、班長先后犧牲,部隊無法推進,胡兆富作為幸存的支部委員,放下醫藥箱,一邊組織戰士正面實施火力壓制,一邊指揮其他人利用戰壕掩護繞后,成功攻克敵人地堡,俘虜10余名敵人,繳獲馬槍、沖鋒槍數支,被評為特等功。
1948年,在開封戰役中,胡兆富跟隨突擊部隊沖進城里,突遇敵機轟炸,他頭部和胸部都被流彈擊傷,渾身是血,但他顧不上自己,仍舊忙著包扎傷員,直到失血過多昏倒在戰場上。
被戰友們救回做了手術后,至今都可以看到胡兆富額頭上一塊明顯的凹入傷痕。因彈片后遺癥,隔三岔五他還會犯頭痛發作,熬不住時就吃止痛片,有次頭痛發作時他突然摔倒,導致腰椎骨折。
身上的傷痕,都是戰斗的印記。“大大小小的戰斗,已經說不清打了多少。真正有功的人,是在我前面倒下的人。”雖浴血沙場戰功赫赫,胡兆富卻深情地說,“我只是盡我所能,讓受傷的戰友少吃苦,讓犧牲的戰友不要暴露在外面。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走南闖北打仗近10年,胡兆富說他從沒丟下過一個戰友,不管情況如何危急,無論戰友是死是活,他都沒丟掉過一個,最艱難的一晚上大部隊整夜行進作戰,胡兆富包扎了200多名傷員。
“我還是一名醫生”
戰爭結束后,胡兆富放棄金華市衛生防疫站黨總支書記的領導崗位,主動申請來到當時血吸蟲病疫情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醫療條件落后的浙西山區衢州市常山縣,支援血吸蟲病防疫和治療。
“救一個,再救一個,無論到哪兒,我還是一名醫生。”無論是戰場上搶救傷員,還是在醫院救治血吸蟲病人,胡兆富總會拼盡全力。胡玲告訴記者,小時候家里約定:父親不回家不能開飯。但是父親經常下鄉、加班,晚上八九點吃飯是常事,有些時候實在等不住了,母親跑到醫院去找父親,得到的回答總是工作。“不是在看病人,就是外出出診了,或者值班。父親真的很敬業。”
今年76歲的楊麗君是胡兆富在醫院的老同事。“當時內科門診的醫生很少,每天要接診150多個病人,胡醫師每天來得比我們早,走得比我們晚,吃住基本都在科室或者值班室,雖然住在同一個宿舍樓里,卻沒和他碰過幾次面。”楊麗君說。
楊麗君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因為交通條件不便,胡兆富會花上一天時間,徒步到距縣城以東40多公里的偏遠鄉鎮毛良塢給病人看病,有時候碰到病人沒錢治病,他就把自己的錢拿出來給病人。
“他對我們幾個子女很嚴厲。”繼承了父親胡兆富‘衣缽’的胡玲是一名護士,她經常會聽到同事、病人家屬對父親的贊美:“你是胡醫師的女兒吧?你爸爸真好!”“你父親救了我的命。”“你爸爸真是個好醫生。”胡玲說,她從小以父親為榮,長大后選擇職業,也是受了父親影響,希望自己能像父親一樣,治病救人。
離休后,胡兆富還會在社區免費義診,給附近的居民量量血壓、測測血糖,“我這么大年紀了,能幫到別人,也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價值,這都是應該的”。
把別人的生看得很重,把自己的死看得很輕。立功建勛,深藏功名60年的胡兆富好似一枚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勇往直前地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09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