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7日00:1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記者施雨岑)記者從6日國家文物局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新進展工作會上獲悉,“南海Ⅰ號”保護發掘項目在2019年對船貨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余件文物精品。
據介紹,“南海Ⅰ號”宋代沉船發現于1987年,2007年運用沉箱進行整體打撈,安置于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2014年啟動系統性的保護發掘工作,目前已開始著手沉船的整體保護。
專家表示,“南海Ⅰ號”出土的文物精品,展現了我國宋代繁盛的海外貿易體系,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南海I號”整體打撈和保護發掘工作伴隨我國水下考古30余年發展歷程,是我國水下考古事業快速發展的縮影,堪稱世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之作。
當日的工作會還發布了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工作進展。棗樹林墓地是一處春秋中、晚期曾國公侯墓地,目前已發掘包括兩組曾國國君及夫人合葬墓在內的高等級墓葬54座,出土千余件工藝精美的青銅器、漆木器等隨葬品。
12月6日,記者獲悉,今年3月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據了解,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將中國藝術中鳥類的表現提前了8000多年。
12月6日記者獲悉,近日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考古Archaeology》雜志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其中,出土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微型鳥雕像入選。這是繼2007年、2008年出土8萬至10萬年前的許昌人頭蓋骨化石和大量精美細石器之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又一次重大考古發現。
考古專家和學者在查看河南洛陽徐陽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發掘現場(11月27日攝)。
考古專家和學者在查看河南洛陽徐陽墓地標號為M15的墓葬發掘現場(11月27日攝)。徐陽墓地自2013年發掘至今,共清理墓葬150座,其中大中型墓12座,大中型墓葬均有與之對應的陪葬車馬坑或馬牛羊頭蹄祭祀坑。
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石質制玉工具——系列石刻刀(2019年1月8日攝)。新華社發(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出土的石質制玉工具——系列石銼(2019年1月8日攝)。
11月14日,在埃及吉薩,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在彩繪木棺發現現場講話。埃及旅游和文物部長哈立德·阿納尼14日宣布,在吉薩省塞加拉地區出土100具距今約2500年的彩繪木棺,這是埃及本年度最大的考古發現。
當地時間11月14日,埃及吉薩,吉薩省塞加拉地區出土100具距今約2500年的彩繪木棺,這是埃及本年度最大的考古發現。 當地
考古發現證實距今200萬年前的中華大地上已有古人類活動,在安徽、山西、云南等地發現距今200萬年到170萬年的人類活動遺存。在山西陶寺遺址出土了距今4200年左右的迄今最早的銅鈴和銅容器殘片,為夏商周青銅禮樂文明奠定了基礎。
近日,鄭州市發改委批復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景觀工程初步設計,概算總投資85581萬元。這里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的沃土,出土了大量帶有太陽紋、日暈紋、星座紋等天象圖案的彩陶,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
10月28日,參觀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相由心生——山東博興佛造像展”上欣賞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