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3日17:38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尚杰 張燕 萬瑪加
驅車行進在青海玉樹巴塘草原的214國道上,一座座風景各異的大山從兩側掠過,高聳入云的埡口和山脊、攀繞于半山腰的柏油路,詮釋著海拔高和距離遠給這片土地帶來的發展障礙。高寒、缺氧、基礎設施滯后、公共服務不足,讓囊謙成為深度貧困的代名詞。
發展機遇和資源優勢并存——這里是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腹地,曾是玉樹歷史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歷史上茶馬古道、唐蕃古道、古鹽道的重要節點。
現實困難和脫貧挑戰巨大——這里南接橫斷山脈,北臨高原主體,境內大小山脈縱橫交錯,山高溝深、環境惡劣、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自然條件讓囊謙成為脫貧攻堅戰的“堅中之堅”。
幾年間,這片高原發生了哪些變化?在脫貧攻堅中又面臨哪些困惑?記者為此進行了一線調研。
產業發展后勁從哪里來——
產業園建起來了,后續營銷管理需要新思路
位于囊謙縣城東南部的扶貧產業園,兩座高大的廠房拔地而起。廠房一側,投資900多萬元的現代化研發中心已經建成。展示中心大廳里,青稞制品、黑陶工藝品、藏香、藏酒、民族服飾……各種產品獨具地域文化特色。
“產業園于2017年建成,目前已有12家企業入駐,共生產6大類產品,對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帶動脫貧起到了關鍵作用。”囊謙縣扶貧局副局長桑周介紹。
囊謙縣吉曲鄉山榮村古陶器遺傳工程中心就是其中的一個入駐企業。“原來,遺傳中心設在距離縣城近百公里外的山榮村,產品運銷不便。搬到產業園,生產儲藏條件好了,產品外銷也更加便利。”山榮村古陶器遺傳工程中心負責人才交仁曾介紹。
拉坯、晾曬、修整、壓光、繪制,22歲的白瑪央措學習黑陶技藝已有五年時間,她和弟弟一同在產業園從事黑陶制作工作。“每天早九點上班,晚七點下班,月收入在3000到4000元。”白瑪央措說,藏黑陶制作技藝不僅是囊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也是當地手工藝人重要的生計來源之一。
而在黑陶制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白瑪群加看來,囊謙黑陶產業要實現更好的發展,不僅要注重技藝傳承,更需要創新產品設計。
“囊謙的黑陶產品已經在業界小有名氣,多次參加國內國際比賽并斬獲大獎。我們制作黑陶不僅是為了發展產業獲得回報,而且是要把這項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白瑪群加說。
和白瑪群加有著同樣想法的是43歲的企業負責人才丁。一看有外地人來,他連忙迎接,遞名片、推銷產品。
這位囊謙縣尕羊鄉邁麥村的致富能人,注冊成立了一家地方土特產公司,目前以生產藏香為主。“現在開發有6個品種,大小型號的都有,還有專門的禮品套裝,以及車用的香包、香囊。產品質量沒的說,就是市場仍有待開拓。”才丁說。
“目前扶貧產業園的企業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中小型企業為主,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品創新能力不足,設計包裝營銷人才匱乏成為制約產業做大做強的重要因素。”桑周分析說,正是這三大因素導致產業園面臨產業選擇難、對外銷售難、后續發展難的問題。
有了產業,脫貧才能有根基。為促進特色產業發展,2018年囊謙縣全縣產業扶貧項目總投資2億元,重點實施了以到戶產業、旅游扶貧、生態畜牧業發展和特色農業為主的產業項目,受益群眾3萬余人。
“然而,在目前群眾的增收結構中,大部分依然來源于國家政策支持。讓產業做大做強,還要依靠創新的思路、高水平的人才、先進的管理經驗來推動,為農業注入現代科技力量,為產業發展構建科學體系支撐。”囊謙縣扶貧局局長郭曉榮說。
教育扶貧難題如何破解——
不僅要“有學上”“有教師”,還要“上好學”“教得好”
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滾滾江水。車在泥濘的土路上爬行,從囊謙縣城出發一個多小時后,記者到達了囊謙娘拉鄉中心寄校。
教學樓、宿舍樓整修一新,澡堂、衛生室、標準化操場正在建設中。“目前學校的硬件設施比較完善,除了本地區的學生,還吸引了西藏地區的100多名孩子就讀。”33歲的校長尕瑪土丁說,在鄉里任教10年,近幾年是學校硬件設施改善最快的時期。
硬件不斷在改善,學生年年在增加,但教師的數量卻明顯跟不上。“現在全校362個學生,一到六年級8個教學班一共有14個專任教師,每名老師要帶兩門主課,一些老師甚至要跨年級帶課,工作量非常大。”尕瑪土丁說。
娘拉鄉中心寄校的情況,折射出囊謙縣教育的發展現狀。
在囊謙縣城東南部、扎曲河畔,一個占地450畝的現代化教育園區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當地人習慣稱之為“三四五六教育園”,因為教育園區涵蓋了囊謙第三民族寄宿中學、第四完全小學和玉樹州第五寄宿制民族高級中學,還有正在規劃建設的香達鎮第六幼兒園。
“園區建成后,在囊謙‘有學上’的問題將得到全面解決。”囊謙縣教育局長西然多杰說,尤其是總投資1.3億元的玉樹州第五寄宿制民族高級中學建成后,將成為囊謙縣境內第一所高中。這意味著,學生們不必再奔走150多公里到州上甚至更遠的地方讀高中。
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后,囊謙縣舉全縣之力抓教育扶貧,不斷改善辦學條件,讓更多的孩子走進校園接受義務教育。數據顯示,目前囊謙縣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7%,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6.43%,十五年免費教育和貧困家庭大學生、中高職學生資助覆蓋率達100%。
“29所義務階段學校、在校生15820人、789名在編教師和260名聘用教師、99個‘大班額’,23個‘超大班額’……”作為一名已經在教育戰線奮戰了25年的“老兵”,西然多杰對囊謙的教育情況可謂了如指掌。數據背后,師生比失衡、教師資源不足、教育質量亟待提升的難題也凸顯出來。
與日益完善的硬件設施相比,教師資源缺乏和教育水平不高等“軟實力”的不足,成為制約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數量少、專業素質不高,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不穩定,嚴重影響了教育水平的提升。”西然多杰坦言。
為了破解教師短缺難題,囊謙縣財政拿出一半財力用于教師聘用,光明日報等定點幫扶單位也通過推進“互聯網+教育”提供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常規化開設網絡雙師課堂,彌補當地教師力量不足短板。為破解牧民子女幼兒園“入園難”的問題,囊謙縣還創新通過幼兒園“走教模式”,讓更多孩子享受更優質的學前教育。
“僅僅依靠囊謙本地的小財政來保障教育的大民生,困難很大。要實現‘上好學’的目標,需要在增加教師編制、資金支持上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讓深度貧困地區的孩子共享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西然多杰說。
“造血”能力提升怎樣實現——
學會一種技能,帶富一個家庭
“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在囊謙縣慈行職業培訓學校,門前牌匾上用漢藏雙語書寫的宣傳語頗有深意。
走進培訓學校二樓,服裝設計、烹飪技能、機械手工,各個教室里,教師和學員都在緊張忙碌著。“服裝設計技工正在為縣一中的學生們設計校服,烹飪技師正在指導學員學習特色藏餐制作。目前培訓中心共有從16歲到45歲的學員87人。”培訓學校負責人阿周介紹。
新技能,為貧困戶打開了新的就業之門。36歲的貧困戶南加措瑪就體驗著這種變化,并從一名學員成長為培訓學校的烹飪教師。
以前,家在囊謙縣吉曲鄉改多村的南加措瑪僅靠種地謀生,家中有兩個孩子、年邁的婆婆、智障的丈夫需要靠她一個人供養,收入微薄。“如今,在培訓學校一月收入5000元,家也搬到縣城,孩子上學問題也解決了,生活更加穩定。”南加措瑪露出欣慰的笑容。
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離不開外界的支持幫助,更離不開貧困戶自身脫貧動力的提升。從“輸血”到“造血”,是一個發生質變的過程。
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作為囊謙縣的重點精準扶貧項目,慈行職業培訓學校自2016年8月建成以來,在貧困戶職業培訓上不斷發力,2017年到2018年共培訓學員1130人。今年將再拿出1000萬元,用于貧困戶職業培訓。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走進培訓中心大門,并在這里獲得一技之長。
“學員就業面臨的還是市場問題。為了拓展就業門路,囊謙計劃在每個鄉建一個摩托車修理店、補胎店、理發店。如果能再建立一個大型服裝制造廠,貧困戶的就業就將更有市場了。”阿周期待著。
培訓中心不遠處,在青山綠水掩映中,嶄新的異地扶貧搬遷村落已經建成。“這里的村民從40公里外的巴扎鄉也巴村搬來,共有158戶。住房標準按照一人25平方米、兩人50平方米、3人80平方米、6人96平方米、8人以上126平方米的標準進行分配。”囊謙縣副縣長永江說,更為重要的是,為確保貧困戶不僅“搬得出”還要“留得住”“能致富”,我們還督促貧困戶每戶學一門技能,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實現就業。
“眼下,囊謙縣已經進入脫貧摘帽、絕對貧困‘清零’的最后攻堅階段,作為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全州乃至全省脫貧攻堅‘難中之難’‘困中之困’的地區,全縣上下將以‘耽誤不起’的責任感和‘懈怠不得’的緊迫感,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破解,一戶一戶去攻克。攻堅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項都不能丟、一步都不能遲,確保如期實現全縣脫貧摘帽。”囊謙縣委書記張琨明說。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03日 01版)
近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活動來到青海玉樹。玉樹基層干部學院負責人李玉蘭校長認為,報答黨的恩情,通過這種基層干部培訓,讓學員們能力提升以后,回去在村上、在社區基層給老百姓服務好,這是最終目的。
近日,“民族團結黨旗紅”網絡主題活動來到青海玉樹。該學院負責人李玉蘭介紹,災后重建點點滴滴讓玉樹當地老百姓懷著一種感恩的心,近幾年精準扶貧,讓當地人民收入不斷提升,幸福感越來越強。
這是8月29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鄉白扎林場拍攝到的中華鬣羚。中華鬣羚現身青海玉樹 這是8月29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白扎鄉白扎林場拍攝到的中華鬣羚。
近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向奮戰在湖北抗擊疫情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們捐贈了價值320多萬元的冬蟲夏草,這一根根“心意”,牽起的是三江之源與長江之畔“共飲一江水”的深厚情誼。
中國天氣網訊 7月14日至15日,青海玉樹仲達鄉、上拉秀鄉等地出現降雪,最深處積雪達9厘米。在全國各地處于高溫酷暑的盛夏,
“最長的黑白唐卡”和“最大的牦牛氈黑帳篷”兩項世界紀錄在三江源頭的青海玉樹誕生。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7月6日22時35分在青海玉樹州雜多縣(北緯32.52度,東經93.57度)發生3.6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2月22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清水河鎮,一名司機在捆綁救災飼草料。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2月23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扎朵鎮治多村,一輛裝載機在清除路面積雪。
這幾天,我國南方陰雨不斷,北方局地降雪,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定影響。湖南衡陽石鼓區發生山體滑坡,數千方黃土泥沙裹挾著石塊沖進了一棟居民樓,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多次遭遇大范圍的降雪,全州1市5縣遭受不同程度的雪災。裝載機在前面除冰開路,運送飼草料等救災物資的車隊緊跟其后,緩緩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