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3日15:37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光明日報記者 顏維琦
晚上11點多,上海市虹口區。大街上的喧囂已退,一群從浙江天臺來到上海做生意的農民黨員,還在忙里偷閑開黨支部生活會。這樣的組織活動,他們已經堅持了20多年。
1995年1月14日,也是在虹口區,曲陽路一間工廠的二樓會議室,全國第一個跨省流動黨組織——天臺縣在滬流動黨支部宣告成立。兩地組織部門簽訂雙重管理協議書,明確職責,定期互訪溝通,舉行研討會,共同推進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由此破殼的“雙重管理”黨建管理體制,打破區域界限和體制束縛,成為有效破解流動黨員教育難、管理難問題的密碼,并在實踐中迸發強勁活力。
24年共同探索,天臺與虹口形成了以“流出地與流入地共同管理、服務創業地與服務家鄉”為主要內容的流動黨員“雙重管理、雙向服務”工作模式——既雙重管理,又雙向服務,管活、管順了流動黨員,也將黨的建設與經濟社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將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實現了雙贏。目前,這一模式已走出長三角地區,向全國各地推開,成為在全國有影響的黨建品牌。
如今,因流動黨員“結緣”的天臺與虹口再度聯手發力。8月1日,天臺·虹口深化流動黨員“雙重管理 雙向服務”助力長三角一體化主題活動在上海召開,雙方簽訂一體化發展協議,合力打造兩地跨區域合作的平臺。記者了解到,兩地確定的十大項目,涉及黨建共建、產業共贏、治理共抓、人才共育等方面,謀求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實現聯動發展。
讓流動黨員始終“流動不流失”
20多年前,迎著改革開放的大潮,天臺縣平橋鎮黨員龐品芳離開家鄉,來到上海謀生。生意做得順利,但懷揣黨證的龐品芳卻覺得自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
20世紀80年代后期,像龐品芳這樣到上海闖蕩的天臺人有3萬多人,其中有為數不少的黨員。與老鄉聊天時,有人向龐品芳抱怨:“過組織生活太難了,回趟老家至少要坐6個小時的車。”一個念頭閃過龐品芳的腦海:“能不能申請成立臨時黨支部,讓大家在上海也能每月過組織生活?”
其時,流動黨員教育學習缺失、基本權利無法正常行使、黨性逐漸弱化是普遍困境。如何在大開放、大流動的背景下開展黨建工作,是組織部門一直在探索的課題。天臺縣委組織部聽到在外流動黨員的心聲,馬上與虹口區聯系。其時,虹口區有關部門也已關注到這一龐大的天臺人群體,他們期盼發揮流動黨員的作用,實現對流動人口有效管理,并將天臺在滬流動黨組織納入區域性大黨建格局。
很快,第一個跨省流動黨支部在虹口成立,打破傳統封閉的“體制內”黨建模式,此后,采取依托式、區域式、聯合式等多種方式,因地制宜建立流動黨組織。虹口區還與天臺縣建立了定期聯系通報、職責分工等各項制度。每屆區黨代會代表選舉,虹口區都安排1個名額給天臺駐滬流動黨組織。
20多年來,兩地領導換了好幾屆,但流動黨員教育管理的合作不曾間斷。在兩地黨委的精心呵護下,天臺在滬流動組織不斷發展壯大,截至今年6月,已建立1個流動黨委、9個流動黨支部,為天臺在滬近500名流動黨員安下了溫暖的“家”。
讓流動黨員始終“人散心不散”
每月15日,是天臺在滬各流動黨支部雷打不動的黨性教育日。活動內容務實管用,錘煉黨性初心。
剛從天臺來到上海,黨員陳孝興一度以為流動黨支部只是開會務務虛。參加了幾次組織活動后,他改變了看法:“這里有濃濃的鄉情,黨組織把溫暖化為行動,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與流動黨組織的理念密不可分:“服務價值有多大,凝聚力就有多強。”一直以來,流動黨組織融黨情、鄉情、商情為一體,加強常態教育,通過設立流動黨員幫扶基金,開展組團幫困系列活動,讓廣大流動黨員感受到黨情深、鄉情濃。
在上海地平線通信市場,天臺籍經營戶占了6成,不少商鋪柜臺上擺著“共產黨員專柜”的銅牌,接受顧客監督。黨員經營戶羅尚楷說:“剛開始,還擔心被人嘲笑,后來發現黨員的牌子過硬,顧客放心,生意就火了。”
“以前出門在外只顧賺錢,有時真忘了自己的黨員身份。現在可不一樣了,我們經常學習討論,連做生意時也得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黨員身份。”在滬經商的天臺人丁榮相說。
流動黨組織的凝聚力來自哪里?“我們充分發揮黨委和支部的政治功能,用教育來提升黨員素質,用制度來規范黨員管理,用載體來推動黨員作用的發揮,用服務來凝聚黨員,把鄉情、商情、黨情融為一體。”天臺縣在滬流動黨委書記許瑞明道出個中答案。
20多年來,天臺在滬流動黨組織通過成立創業服務中心、設立關愛基金、組織交心談心、開展暖心行動等,為在滬黨員和天臺人提供政策咨詢、信息交流、法律援助、扶貧幫困等各項服務。這里,不僅是一個加強研討交流、提升黨性修養的學習平臺,也成了一個整合信息資源、提供眾多商機的服務平臺。
為將優秀人才牢牢凝聚在黨的周圍,天臺在滬流動黨組織還探索建立“兩推兩選、兩票兩權、兩考兩公示”等制度,公推優秀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從中發展黨員。24年間,已發展黨員426人。
流動黨組織成為“一面旗”
“大上海、天臺山,均為創業地;外出闖、回鄉干,都是有為人——黨在心中。”上海北京路支部活動室的一副對聯,訴說著天臺流動黨員的心聲。
有了流動黨組織,黨情深了,鄉情濃了,信息靈了,合作多了,發展快了。最初到都市淘金的天臺人,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積極擔當起社會責任。初步統計,目前在滬打拼創業的天臺人有5萬多人,天臺籍人員在上海創辦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1800多家,創辦各類市場10多個,資產1億元以上的經商辦實業能人就有100多人,總資產超600億元。
一個黨員就是一顆火種、一塊基石,團結起身邊的人,一同前進。20多年來,天臺在滬流動黨委推動“浙商回歸”工作,幫助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先后“帶”回企業70余家,投資總額達10多億元;幫助村莊發展、村民致富,每年為家鄉捐款捐物超過500萬元,回鄉擔任村干部的達200多人。
從上海起步,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南國春城到大漠邊疆,伴隨天臺人的腳步,一個個在外流動黨員的“家”建了起來。流動黨組織,成為天臺人經濟的“一根藤”,成為溝通兩地的“一座橋”,成為天臺黨建的“一面旗”。目前,天臺已在全國20個外出人員集中的城市建立了2個流動黨委、3個流動黨總支,38個流動黨支部。每個流動支部成立時,都與所在地簽署《雙重管理協議書》,建立定期溝通聯系制度。
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下,如何評價黨建工作的成效?天臺與虹口一致認為,關鍵在于對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推動作用,在于對兩地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方面的社會效益,在于黨組織建設和黨員個人價值的有機統一。
“上海作為黨的初心萌發地,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區域核心,也是天臺人在外創業創新集聚人數最多、黨員最集中的城市。”天臺縣委書記管文新告訴記者,流動黨員牽線,天臺虹口結緣,將進一步健全流動黨員“雙重管理、雙向服務”工作機制,開啟以兩地黨建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全新探索。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03日 01版)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各類人員在產業之間轉移和城鄉之間流動越來越常見,黨員的流動也越來越頻繁。………… 通過多種渠道,采取不同方式,街面黨支部把服務的落點,放在解決流動黨員最關注的難點上。
為方便群眾,12月23日后港區可受理集體戶口、社保代理和職稱申報業務,受理材料后帶回紅旗路辦公區辦理。具體地址:中國中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西配樓一樓大廳(鄭州航空港區華夏大道與通航路交叉口向東50米路北)。
目前,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除人事代理服務部、人才交流服務部外均已整體搬遷至鄭州航空港區。具體地址:中國中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西配樓一樓大廳(鄭州航空港區華夏大道與通航路交叉口向東50米路北)。
18日,記者獲悉:目前,省人才交流中心除人事代理服務部、人才交流服務部外均已整體搬遷至鄭州航空港區。具體地址:中國中原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區西配樓一樓大廳(鄭州航空港區華夏大道與通航路交叉口向東50米路北)。
第二批主題教育涉及的單位和人員范圍廣、類型多、數量大。如何堅持從實際出發,改進組織指導方式,保證學習教育全覆蓋?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面對萬千游客黨員,文竹耐心地向他們推介北極黨建工作和驛站服務功能。中共漠河市委書記白永清也表示:“從一名大學生村官成長為鄉鎮干部,文竹扎根北疆的初心始終未改。
漠河市北極鎮,是中國最北端的鄉級行政區。她就是漠河市北極鎮人大主席團主席,流動黨員驛站黨支部書記、站長——文竹。位于黑龍江源頭處的洛古河村,是文竹職業生涯的第一站(潘迪/攝) 放棄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回到邊疆,文竹承受著周圍人們的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