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30日08:47 來源:新華網
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樓的《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編輯部辦公室里,張效房向記者講述自己的從醫經歷(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年近期頤,依然堅守崗位
早上9點,當記者來到位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樓18層的《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編輯部時,張效房教授已經坐在古樸的書桌前改稿子了。并不寬敞的書桌上除了國內外各類眼科專業期刊和一些外文工具書之外,只有一盞臺燈和幾支不同顏色的筆。張效房教授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老人頭天改稿子改到了凌晨5點07分。
近幾個月,張老專心編寫《張效房眼外傷學》一書,他說:“我現在每天沒有2點前睡覺的。有人說,你這樣不行啊,你睡覺少等于慢性自殺啊,你最少少活兩年啊。我說我少活多少年都沒關系,我已經活了99年了,還在乎這兩年嗎?只要把這本書編起來,交出一個合格的稿子,我少活多少年都沒關系。”
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樓的《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編輯部辦公室里,張效房在整理資料(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豁達、開朗的人生態度,骨子里是張效房對學術、對事業的認真與負責。
1978年,張效房等人白手起家,籌備創辦《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經過40多年的發展,該雜志成為國家級核心期刊。隨著年歲漸長,他的主要精力也放在雜志的編審上。下班回家,他總是手提一個裝論文的白色布袋子,晚上修改論文,經常到凌晨2點。
改一篇稿子,短則需要一兩個小時,長則六七個小時。在扶持眼科新生力量方面,張效房一直都非常有耐心。“有的文章,我在上邊寫的字數跟作者寫的都差不多了。”張效房笑道。
不能到前線,就學醫報國
1920年,張效房出生于醫學世家。六七歲時,當醫生這個念頭已經在張效房心中萌芽。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我不能到前線去打仗,那就學好醫學,為國家服務。”張效房說,身為醫生的父親一直教導他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抗日戰爭打響后,正在讀高中的張效房堅定地選擇了醫學作為一生的事業。
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樓的《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編輯部辦公室里,張效房和工作人員交流稿件問題(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上學時,一次一位眼科教授展示的白內障復明手術為他開啟了神奇的眼科醫學的大門,讓他立志做一名眼科醫生。
1945年從醫學院畢業后,張效房就來到河南大學附屬醫院(今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工作。“當時我被分到外科,后來醫院要開眼科,我就自告奮勇去了眼科。”
新中國成立之初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迅速。由于環境限制和操作不當,由眼外傷導致失明的患者不少。“當時國內眼外科治療基礎薄弱,祖國和人民的需要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張效房說。
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樓的《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編輯部辦公室里,張效房在修改稿件(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1955年,張效房開始攻克眼內異物這個世界性難題,他夜以繼日地對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出進行系統研究。沒有合適的手術器械,就自己設計,沒有手術案例可以借鑒,就一點一點結合實際摸索。
經過不懈努力,張效房改進、創新發明了30多項眼內異物手術專用的器械、手術方法,而這些發明他并沒有申請專利。“沒必要,經驗是從病人身上來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方法推廣開來。”后來,張效房所編寫的《眼內異物的定位與摘出》出版,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部系統探討眼內異物的專著。這些理論廣泛應用于臨床,使大量患者免于失明。
由于張效房在眼科醫學界的突出成就,他經常被國外邀請講學、做報告。一些大學開出各種優厚條件希望他留在國外,都被他婉言拒絕了。
“我哪兒都不去。我沒什么成就,我的經驗都是從一個一個中國病人身上來的,我要報答生我養我的地方。”張效房說。
99歲老人的“不老人生”
這樣為老百姓造福的事業,張效房一生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新中國剛成立時,衛生條件差,沙眼患病率居高不下。張效房就領著一群眼科醫生下鄉搞沙眼防治,風餐露宿,為全國的沙眼防治做出示范。
改革開放后,慢性病漸漸突出,白內障成為致盲首因。傳統術式不易在基層推廣,張效房引進國外的小切口白內障手術并進行簡化改進,至今仍在應用……
張效房(右)在為患者進行眼部檢查(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張效房堪稱河南眼科醫學發展史上的“活化石”。而在醫院不少年輕人眼里,他卻是一枚“萌萌噠”的新青年——
青少年時,他是著名愛國音樂家冼星海“黃河歌詠隊”隊員、學校話劇社社長、籃球隊隊長;99歲高齡,他還在為研究生批改英文病例、修改來自全國各地的眼科論文……
他堅持和學生用英語交流,是因為他認為醫學的國際交流非常重要,不可局限于國內,醫學專業英語中還有眼科專業,需要不斷鉆研。
張效房(右二)在為患者進行眼部檢查(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雜志用的英語容不得一點差錯,要盡量避免‘中國式英語’。”這是張效房教授時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國際交流日益密切,現在國內的專業期刊也需要附上英文摘要。2017年,中華醫學會的137本專業雜志評選英語等級,張效房任榮譽主編的《中華眼外傷職業眼病》被評為英文滿分。
作為國內眼科學的創始人之一,70多年來,張效房培養了大量眼科學臨床人才,見證著眼科學在我國的發展。有人夸他德高望重,他呵呵一笑說:“什么是德高望重,無非就是年齡大一點,糟蹋糧食多一點……”
談及工作,他滿臉幸福,“活一天,能工作一天,有事情做,這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完)
中國援布隆迪醫療隊給受援醫院醫務人員進行新冠肺炎知識和穿戴防護服培訓。自1963年向阿爾及利亞派出第一支援外醫療隊以來,中國已累計向非洲國家派遣醫療隊993批次、醫療隊員2.2萬人次,診治患者2.2億人次。
6月12日,此前因感染新冠肺炎犧牲的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的第二個孩子在武漢出生。3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追授李文亮“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
荔枝新聞消息,6月12日,此前因感染新冠肺炎犧牲的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的孩子在武漢出生。” 付雪潔告訴荔枝新聞,她于今天凌晨在武漢的一家醫院順產下一名男嬰,6斤9兩,母子平安。
3月9日,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朱和平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這是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期間,武漢市中心醫院第四位殉職的醫生,也是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繼李文亮醫生、梅仲明醫生后,殉職的第三位眼科醫生。據武漢市中心醫院官網資料介紹,朱和平醫生擅長眼底病診斷治療,眼前后節激光治療。
丁淑怡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馳援武漢的護士,晚上10點,她正在洗手為進入隔離病房做準備,眼鏡鼻托的螺絲忽然掉落了。配鏡前,他還和丁淑怡視頻通話,根據她的臉型配色、選框,“我學過美學,要給她配一副舒服又好看的眼鏡”。
武漢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經全力搶救無效,于2020年2月7日凌晨2點58分去世,對此,醫院方面深表痛惜和哀悼。
武漢市中心醫院醫生李文亮因新冠肺炎病逝,這場疫情又奪走了一個鮮活的生命。李文亮醫生未能最終贏得與病毒的搏擊,從個案層面反映了這場“戰疫”的復雜和艱巨。我們為李文亮醫生和幾百位被病毒奪去生命的同胞哀悼。
獲悉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在抗擊疫情中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經全力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值此抗疫關鍵時期,希望全體醫務人員在抗擊疫情的戰斗中切實做好防護工作,更好地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堅定信心、齊心協力打贏這場防疫阻擊戰!
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不幸感染,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于2020年2月7日凌晨2點58分去世。”這是北京感恩公益基金會對武漢醫生李文亮的評價。
武漢中心醫院 眼科醫生李文亮,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經全力搶救無效,于2020年2月7日凌晨2點58分去世,對此我們深表痛惜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