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7日10:25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7月15日消息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藥治療的一種特色療法。“三伏貼”是“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灸”法的一種,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即在夏日三伏天內,通過藥物和穴位共同調節,從而增加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癥狀。
三伏貼一般在每年初伏開始,中伏、末伏各敷貼1次,共敷貼3次。根據每人體質不同,每次留置2至6個小時,醫生都會根據不同情況有不同的醫囑。“冬病夏治”貴在堅持,3-5年才是一個療程。“三伏貼”也并非一貼就靈的靈丹妙藥,只有平時也注意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堅持按療程治療,才能有好療效。
心腦血管疾病等患者不適合貼
“冬病夏治”適用于陽氣不足,肺氣虛弱,虛寒疾病和一些免疫功能的低下類疾病。主要有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慢阻肺、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凍瘡、蕁麻疹、多行紅斑、銀屑病,以及部分男科疾病、體弱易感冒者、兒童體質虛弱者等。
但三伏貼也不是想貼就能貼,患者需要考慮自身的健康狀況和身體反應。自己是否適合貼敷,應該怎樣貼敷,選擇哪一種貼敷,都應該先請教中醫專家。
伏貼適合陽氣受損或體質濕寒等人群,如果體質相反,隨意貼敷反而會有副作用。以咳嗽為例,分寒性咳嗽與熱性咳嗽兩種,如果是熱性咳嗽,使用三伏貼可能會加重病情。
肺炎及多種感染性疾病急性發熱期,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特殊體質及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貼敷穴位局部皮膚有破潰者,妊娠期婦女,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等都不適合貼敷。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都不適合貼敷三伏貼。
另外,如果買到不合格產品,還有可能會灼傷皮膚。
關于三伏貼的效果,有調查數據顯示,在肺系疾病方面,三伏貼對78%的患者有效。貼敷三伏貼作為疾病治療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療手段。
貼敷后若發熱 切不可貪涼
貼敷前一天,要用溫和的沐浴產品洗澡,去除皮膚表面油脂。貼敷時最好身穿寬松、透氣性較好的純棉衣物。為防藥膏染漬,當天可以穿深顏色衣服。貼敷期間應作息規律,飲食清淡,不吃肥甘厚膩、海鮮、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吸煙、不飲酒,保持皮膚清潔。貼敷后應減少運動、避免出汗,防止藥貼脫落。
貼敷后會出現發熱等感覺,可以待在涼快通風處,但切不可貪涼,防止遇冷使毛孔收縮影響藥物吸收,禁止直接對著電風扇吹風和待在空調室內。
貼敷后局部有輕微灼熱和癢,屬于正常現象,每次貼敷時間成人4-6小時,兒童2小時,如出現奇癢、灼痛難忍等應立即去掉藥膏。如出現小水泡,可不處理,若出現大水泡,則需要及時消毒或去醫院處理,以防感染。
針對網絡關注的河南商丘“女干部開會摳腳”事件,商丘市官方8月8日晚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報稱,8月3日,涉事女干部開展扶貧工作,不慎崴了腳踝,當天晚上貼敷膏藥,加上(4日)開會會場有蚊子,腳部不適,忍不住撓了一下。經核實,楊某在8月3日入村開展扶貧工作,不慎崴了腳踝,當天晚上貼敷膏藥,加上開會當天會場有蚊子,腳部不適,忍不住撓了一下。
三伏貼是一種簡單、方便、價廉、效優的冬病夏治療法,但要理性看待三伏貼,認清誤區,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冬病夏治并不能代替日常治療,尤其是慢性病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要治養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7月16日晚9時許,就“多名兒童貼三伏貼后被灼傷”一事,江西省兒童醫院向澎湃新聞回應稱,7月12日至13日,接受治療的881名兒童中92人出現瘙癢、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應癥狀。經查,7月12日至13日,該院共進行“三伏貼”治療兒童881人,其中7月12日接受治療兒童中92人出現瘙癢、灼痛感、水泡等不良反應癥狀,均已接受了后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