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6日15:51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7月1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長征路萬里行》移動直播報道團隊繼續在重慶綦江采訪報道。
7月15日,再走長征路第35天,重慶綦江。
遵義會議后,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央軍委于1月20日下達了《關于渡江的作戰計劃》,其中紅一軍團從松坎進占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慶之勢,牽制川軍兵力,減輕中央紅軍主力壓力,然后迅速轉道赤水。
在重慶綦江區石壕鎮有一座紅軍烈士墓,1935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紅一軍團長征途經石壕時,犧牲了5名戰士。1976年至1983年,當地將這5名紅軍戰士的遺骨遷葬在了這里。1991年這里開始擴建成為今天的紅軍烈士墓。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海霞:“在重慶綦江石壕紅軍烈士墓,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塊墓記,它講述的是1991年修建整個墓園的時候的情景。其中介紹當時的墓園是由縣里面的一十五萬六千五百三十五人自發募捐修成的,那當時募集了多少錢呢,一共募集資金四十五萬八千多元。這樣的一筆數字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綦江這樣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縣城來說,著實不是一筆小數目。那當地老百姓為什么對紅軍會有這么深厚的感情呢?這是我們這一站尋訪的重點。”
重慶市綦江區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陳平:“我們黨史部門一直在對紅軍長征過綦江過石壕這塊的歷史進行征集和研究,我們走訪了很多當時的親身經歷者,我們的老百姓對紅軍的印象非常的深刻。當時一個老人叫彭吉珍,據她回憶,紅軍把當地的地主的谷子拉走就分給了窮苦人,大家都很高興。”
其實,當年紅軍途經石壕鎮的時間并不長,大概只有兩天的時間,也就是在這兩天的時間里,當地百姓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一支軍隊形象。
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副調研員 文俊:“農民的房子是不能夠隨便進的,紅軍他們大多數都是借群眾的門板和稻草睡在大街小巷,在紅軍離開之前,會把群眾的院壩打掃干凈,還會為群眾的水缸挑滿水,紅軍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就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在石壕紅軍墓陳列室,我們看到趙正先老人的回憶,同一年的臘月十五,白軍路過她家時,把她家的包谷都拿走了,甚至把連屋后樹上結的柑橘也都被摘吃了,而兩天后的臘月十七日,紅軍從她家過,向他們要點兒水喝,還要說聲謝謝。紅軍用自己的言行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在石壕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石壕哪年不過兵,過兵百姓不安寧。唯獨當年紅軍過,一來一去很清靜,不拿東西不拿錢,走時地下很干凈。”
重慶市綦江區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陳平:“這些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我們中央紅軍他們當時的一個初心是什么,是一心為著我們的老百姓,為了我們人民的翻身解放,能夠不受壓迫,能夠過上好的日子,他們可以犧牲一切去英勇奮斗,正因為如此給我們老百姓結下了生死相依,榮辱與共的魚水深情。”
以心換心,在陳列室我們看到這樣一則故事。當紅軍大部隊離開時,家住李漢壩漆樹坪的一位普通農民李樹清將4名受傷的紅軍戰士收留在了自己家里。如今,老人已經過世多年,我們在當地尋訪到了他的兩位孫子李克春和李克友。見到他們時,他們正要去修繕當年爺爺給紅軍戰士藏身的紅軍洞。
李樹清的孫子 李克春:“那陣我爺爺在的時候,每年都要來維修一次,這個棚棚原來不高,現在比原來整得要高大點。我們小的時候,就聽到爺爺說紅軍是好的,為了老百姓,他說輩輩代代都要好好地紀念他們。”
說是紅軍洞,其實只是山上大石頭夾出來的一塊凹陷,當年為了躲避國民黨地方武裝的搜捕,李樹清把受傷的紅軍轉移到了這里,也是這樣搭了一個小的窩棚,為紅軍戰士遮風擋雨。那會兒,家里人每天輪流給紅軍戰士送水送飯,為了給紅軍戰士取暖,他們專門去買來木炭。
李樹清的孫子 李克友:“如果燒明火的話,會起煙,容易被發現。”
李樹清的孫子 李克春:“兩個戰士傷要重一點,我爺爺就走到貴州請醫生給紅軍戰士醫治,花了兩三斗谷子,給他治療病,也沒有治療好,還是犧牲了。”
最驚險的還是一次國民黨地方武裝挨家挨戶搜查紅軍,聽到風聲一定讓李樹清交出紅軍,李樹清拒不承認,最后上繳了5擔谷子才勉強過關,而這幾乎是他一家半年的收成。
后來,一名紅軍戰士傷好后,出發去追趕部隊,另一名最后留在了李家,但他在一次出去賣米的途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此后只來過一封信就音信杳無。李克春說爺爺生前始終惦念他們的消息,每年都要來修繕紅軍洞,給學校的孩子們講當年的故事。
李樹清的孫子 李克春:“窩藏紅軍是要砍頭的,怕還是怕,但是我爺爺不后悔。每年清明節,那些讀書娃來的話,帶他們走這些來看,都是跟他們講這些,紅軍就是不怕犧牲自己,為了我們下一代人的幸福生活,你們要學習紅軍精神,要好好讀書,以后為國家創造一番事業出來。”
如今,綦江正在深挖紅色文化資源,修建王良故居、打造重走長征路的徒步線路等,希望讓更多的人能夠體驗當年紅軍長征的艱辛,牢記和學習他們長征的“初心”。
【記者手記】望蒼山而默默,懷忠烈以悠悠。石壕紅軍烈士墓正是一切為了人民,軍愛民,所以民擁軍的真實寫照。當地人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讓后輩銘刻紅色記憶,把紅軍精神、長征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