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6日10:55 來源:中國之聲
一般幾百元或者一兩千的運動鞋,球鞋已經是很好,不僅舒適還耐用。如果說,一雙球鞋賣到2萬元,你還會買嗎?
據中國之聲了解,就是一雙普通的球鞋,不過是裹上限量發售的外衣,在實體店貨架上根本看不到它的身影,得到它需要排隊抽簽購買,增加了話題性而已。一雙發售價1000多元的球鞋,在發售當天就被二級市場炒到近兩萬元。那么,問題就來了,在巨額利潤的驅使下,就會有鞋販子抱團炒高價格,一些假貨也會隨之而來,攪亂市場。那么,倒賣球鞋該怎么看?怎么管?
商販通過抽簽時做手腳囤鞋炒高價格
一款藍色藝術館限定耐克球鞋,發售價1199元,發售當天價格已經被炒到了19219元,關注兩個月之久的鐘先生只能放棄,“七八千也就買了”。近十年來,球鞋文化在中國市場開始流行,一雙球鞋,會因為限量發售、明星帶貨等各種原因,受到球迷的熱捧。北京的江先生告訴中國之聲記者:“我是80后,我上初中那會兒其實包括喬丹、阿迪的那些鞋對我來說,我很喜歡,但是我的能力不足以讓我去擁有它們,所以當我有能力擁有它們的時候就像是夢想的實現,情懷吧。”
一般來說,針對限量發售的鞋款,廠商或經銷商會采取抽簽的形式來決定購買權:“一雙限量球鞋的信息,比如從一些潮流品牌微信公眾號,算是官方平臺吧,會發送一些發售信息,根據發售信息會有一些發售規則,比如說當天某一個時間段,會線下排隊進行第一輪抽簽,然后第一輪抽簽過后篩下來一部分人進行第二輪抽簽,每一個不同的發售渠道都有不同的發售風格,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都需要抽簽。”
“沒有抽中又十分想擁有”,這種市場需求,促使了倒賣球鞋市場的興起,一些人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拿到鞋,轉手以幾倍的價格售出,“通過倒賣球鞋甚至可以月入十萬”。王先生,就曾“以倒賣養買鞋”:“之前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我比較喜歡球鞋,我剛開始收藏,后來我覺得球鞋太多了,我也可以把我的鞋分享給別人,或者我自己買多了一雙,我就買賣一雙,但是最近就感覺這些球鞋市場就比較亂?!?/p>
亂象不只是玩家和早期賣家有感受。某知名運動品牌工作人員說:“有些購買量比較大的販子(re-seller)會有一些勾結,他們會互相認識,之間會有些利益往來,比如說,這次這雙鞋到店500雙,我拿出一小部分來給這些販子來賣?!?/p>
還有一些商販通過在抽簽時做手腳囤鞋:“這些販子也會從人力資源市場找一些民工也好、阿姨也好,來到專賣店的門口,參與排隊抽簽,這次抽簽比如人數要求在500人,鞋販子就有能力找來一半兒的人或者以至于更多,想壟斷球鞋的市場。網上抽簽,有一些販子就會買軟件,用機器人搶鞋。”
不過,二級市場上動輒上萬的價格究竟誰說了算?是鞋本身真有這么大的收藏價值嗎?一位鞋販子告訴記者:“比如這雙鞋有100雙,我們能做到在門店買走75雙,我們會把這些鞋都捂在手里面,一開始不會賣,我們就集體把鞋的價格抬高,就都說這個鞋好,這次誰都不要先出手,我們都會在群里商量,把鞋抬到多少再出手,比如如果你這個人你在北京提前把這個鞋放出去多少流入到市場,大家就會很排斥你的,下次再買鞋再賺錢就不帶你玩了。”
此種操作下,一些本來不那么稀缺的球鞋,價格也被短暫炒高,王先生:“限量好看的球鞋它會去炒,發售量大、不好看的球鞋它也會去炒。”
某些平臺自定“鑒定”標準 消費者需謹慎對待
隨之而來的,還有泛濫的假貨。近些年來,興起了一大批專門交易球鞋的app平臺,貨是真是假,很多人心里都打了個問號:“有個別平臺會聯合一些造假鞋的人,通過一些造假或者手段合作,把假鞋變成真鞋再賣出去?!?/p>
據中國之聲了解,這些平臺往往還會以“鑒定”球鞋真偽的服務來增強可信度,比如消費者可以在平臺上選擇鑒定師“免費”或“付費”鑒定,按要求上傳鞋子的圖片,等待鑒定師鑒定結果。但是在品牌從業者看來,這種鑒定沒有太大價值:“很多球鞋平臺自許自己是鑒定平臺,一個行業來說,你怎么又當規則的制定者又當行業的從業者,就是這個球鞋它說是真是假,它同時還販賣球鞋,我覺得這是很可怕的一點?!?/p>
倒賣球鞋行為本身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又應該由誰監管?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表示,球鞋在價格上受市場支配,但消費者仍需注意:“所謂的倒賣,例如先囤積,因為它不是一種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他買了以后過段時間再加價去銷售,這也是個市場行為,對這塊來講,法律上并沒有禁止性規定,他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我們要提醒消費者,購買一定要理性消費,要明白消費,例如你買這雙鞋價值多少,跟銷售商是不是要簽訂相關合同,現在他跟你講的是某某品牌,某某人使用過,如果你們沒有約定,沒有電子數據,你發現是假的、或者不是哪個人穿過的,就不值一萬或者兩萬了,由于你沒有交易數據就很難維權?!?/p>
此外,邱寶昌提示,一些專營平臺也應按照法律規定承擔起自己的職責:“電子商務法律規定的經營者有兩種,一種是平臺經營者,一種是平臺內經營商品銷售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者,平臺經營者要對平臺內的經營者有一定的義務,《電子商務法》第38條規定得很清楚,平臺有連帶責任、有相應責任,如果你明知有些人在你平臺上賣的是假冒偽劣,你不采取措施,就要承擔連帶責任?!?記者周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