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4日21:1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南昌7月14日電 題:堤壩上的“臨時廚房”
新華社記者范帆
用鐵絲將幾根竹竿固定,竹竿頂部再套上一層彩色的塑料布,搭起了一個簡易的彩色帳篷……14日,在江西省余干縣楓港鄉楓富聯圩上,這個彩色帳篷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帳篷是干什么用的呢?記者彎腰走進帳篷后看到,由兩條板凳和一塊木板搭成的方形桌子上,雜亂擺放著電飯煲、煤氣灶以及鍋碗瓢盆等廚具,一位村民正在砧板上切辣椒,準備中午的飯菜。原來這是巡堤隊員在圩堤上搭建的一個“臨時廚房”。
楓港鄉黨委書記朱學賽告訴記者,楓富聯圩防御著來自鄱陽湖和信江的洪水,由于連日來強降雨導致長江水位迅速上漲,鄱陽湖湖濱地區的防汛壓力加大,圩堤長期在水中浸泡,容易出現滲漏、管涌等險情。“我們從7月9日開始便組織人員對楓富聯圩進行24小時巡堤,因為堤壩距離巡查隊員居住的地方比較遠,為了方便巡查值守,隊員們索性吃住都在堤壩上。”朱學賽說。
在“臨時廚房”的旁邊,還放置了一個簡易的帳篷,一張行軍床擺放在內,供夜晚值班輪換的隊員短暫休息。由于通風條件差,帳篷里有些悶熱潮濕。
楓港鄉遷移村黨支部書記宋禮木已連續幾個晚上沒有好好休息,他告訴記者,楓富聯圩關系著周邊5萬多名村民和6萬多畝良田的安全,防汛責任重大,不能有絲毫馬虎,“困難再多也要克服。”
作為湖濱地區的余干縣擁有總長近800公里的圩堤,在這場堤壩保衛戰中,當地投入了近萬人參與巡堤除險的工作中,確保第一時間發現險情、處置險情。
7月10日,楓富聯圩趙家套段出現了泡泉險情,當時正在家里吃飯的83歲的老黨員劉長城聽到后,放下碗筷就和村干部一起朝圩堤上趕。村干部告訴他,圩堤上有搶險隊伍在,他可以不用擔心,劉長城卻搖了搖手說:“我從17歲就參加抗洪搶險,堤壩的情況我最熟!”面對村干部的勸阻,劉長城不但沒有返回,反而和年輕人一起投入到搶險工作中。
目前,當地政府已經要求加密巡查頻次,每兩個小時派出一組隊員開展巡查,確保圩堤安全度汛。在蜿蜒曲折的堤壩上,身著橙色救生衣的巡查隊員背著鐵鍬來回巡查,遠處一面面鮮紅的黨旗迎風飄揚。
今年6月,孫金龍因訓練受傷左肩植入一枚鋼釘,出院僅5天,連隊便接到抗洪救災任務。其實在出發抗洪前,孫金龍就已答應未婚妻,利用休假回家結婚,可汛情來勢洶洶,他“食言”了。
今年6月,孫金龍因訓練受傷左肩植入一枚鋼釘,出院僅5天,連隊便接到抗洪救災任務。其實在出發抗洪前,孫金龍就已答應未婚妻,利用休假回家結婚,可汛情來勢洶洶,他“食言”了。
入汛以來,我國多地遭遇強降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這些在狂風暴雨中傲然挺立,在洪水激流中奮勇向前的身影,構筑起防汛抗洪的堅固“堤壩”,守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千千萬萬個你我他“戰”在一起,團結在一起,就沒有爬不過去的坡、跨不過去的坎,就一定能打贏防汛抗洪這場硬仗。
入汛以來,我國多地遭遇強降雨,發生嚴重洪澇災害。這些在狂風暴雨中傲然挺立,在洪水激流中奮勇向前的身影,構筑起防汛抗洪的堅固“堤壩”,守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千千萬萬個你我他“戰”在一起,團結在一起,就沒有爬不過去的坡、跨不過去的坎,就一定能打贏防汛抗洪這場硬仗。
內有3條入湖河流,外有10.8公里巢湖大堤,合肥市包河區義城街道處在防汛一線。聞令而動、聞“汛”出擊,目前已有5萬多名黨員干部投身防汛應急搶險 早上6點,天剛亮,李業炳騎上電動摩托車就往大壩趕。
歷史會記住這個時刻:2020年7月20日8時31分,淮河王家壩13孔閘門相繼開啟。湖南常德,曾參與“98抗洪”的68歲施大剛,自愿背負棉被、沙袋下水,先后三次堵住堤壩漏水口;江西彭澤,退伍老兵王熙元和王飛,分別從遼寧沈陽和貴州遵義,不遠千里來到此處參加抗洪;
今年的雨水有點多,多地由于連日暴雨,防汛告急。7月19日凌晨,安徽肥西縣境內豐樂河堤防突發險情,國防科技大學電子對抗學院緊急集合120余名官兵組成首批抗洪突擊隊,星夜馳援,固堤壩、構子堤、堵管涌,盡最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進入防汛關鍵時期,險情不斷,鏖戰正酣。人民子弟兵無愧于能打硬仗的光榮傳統,無愧于發揮突擊隊作用的使命責任,是沖不垮的堅強大堤。為人民而戰,為生命出征,防汛抗洪的勝利一定屬于我們!
記者:魏驊
22日上午,安徽廬江縣石大圩連河段出現20米塌陷漫溢,洪水不斷涌入決口附近的同大鎮,第72集團軍某旅28名黨員骨干立即組成突擊隊,用繩子攔在腰間組成人墻幫群眾撤離。今天我們收到一個好消息,22號被洪水卷走負傷的抗洪勇士冒小馳,終于蘇醒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