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2日18:24 來源:映象網綜合
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小編偷偷掰指一算,9732美元折合人民幣6.67萬元,平均每個月5560元。呃~~~
不少小伙伴看到這個新聞后“大吃一鯨”,“又拖后腿了,我的收入沒這么高啊?”
好吧!先不要忙著說“被平均”,因為你可能誤解人均國民總收入了,它跟通常所說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不是一個概念。
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國民總收入(GNI),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獲得的初次分配收入總額。它等于國內生產總值加上來自國外的初次分配收入凈額。它跟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是一個概念。
GNI是從收入分配角度核算,反映初次分配的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是衡量居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指標。
人均國民總收入遠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用來衡量收入分配,又有什么區別呢?
國家統計局微信1月份曾刊發解釋性文章指出,在宏觀經濟學中,GNI是初次分配總收入,經過扣除折舊、間接稅、社保稅、所得稅等,再加上轉移支付,才得出個人可支配總收入。
所以,國民總收入既包括企業所得和政府所得,也包括居民個人所得。人均國民總收入遠遠大于居民個人收入。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按照1:6.8匯率計算,約為4151美元,可見是遠低于人均國民總收入9732美元的。
衡量國內居民收入用可支配收入更可靠
國家統計局表示,GNI 不僅包括了居民收入還有政府、企業收入,無法精確反映一國國民的收入情況。
據了解,人均GNI 和人均 GDP 主要用于國際上進行國家間的比較,幫助了解一國或地區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
如果要了解中國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更客觀可靠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
所以,很多小伙伴看到人均國民總收入的數據,紛紛覺得被平均、拖后腿,其實是對比錯了,應該是跟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對比。
人均國民總收入9732美元意味著啥?
那么,2018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這意味著啥?
根據世界銀行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12476美元及以上為高收入國家,4036-12475美元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1026-4035美元為中等偏下收入國家,1025美元以下為低收入國家。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表示,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意味著中國可能已經邁過了中等收入陷阱,兩只腳步入下一階段的門檻線、起始點,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可以被扔到海里去了。
這段視頻是中國1970-2017在全球GDP總量及人均GDP指標上的排名變化,結合此次報告及相關數據梳理,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中國經濟的巨大變化。
一、去年GDP突破90萬億大關
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19元。到2018年達到90030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5倍,年均增長8.1%。
二、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195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為119.6億元,而在2018年為30.5萬億元。
三、貨物貿易規模躍居世界首位
1950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僅為11.3億美元,而在2018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6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223倍,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
四、消費品零售總額超38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1952年時為276.8億元,而到了2018年已經超過了38萬億元。
五、外匯儲備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
1952年,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為1.57億美元,到2018年末,外匯儲備余額為3.07萬億美元,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
六、財政收入突破18萬億元
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到2018年達到183352億元。
七、城鎮化率達59.6%
建國初期,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到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6%,比1978年末上升41.7個百分點。
八、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上方
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下面這張世界銀行統計的《世界各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分布》的圖能夠讓我們看到自己所處的位置:
圖中平均線代表某類別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的平均數,取自世界銀行統計的2018年數據,中國位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線上方。
綜上,小編想說,我們國家需要走的路還很遠,但未來可期!為祖國打call。
來源:映象網綜合自中新網、每日經濟新聞、國家統計局網、世界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