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5日17:5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昆明6月25日電 題:追逐甜蜜的拉祜人生活蝶變
新華社記者李自良、伍曉陽、楊靜
大山里的拉祜族人民,追求快樂,追逐甜蜜。但在很長時期內,拉祜人生活是苦澀的,像采到野蜂蜜這樣的美事兒,一年碰不到幾回。
精準扶貧的春風,吹到了西南邊疆。在云南省西盟縣的拉祜山寨,人們告別了吃不飽、穿不暖、沒有安全住房的日子。學習先進技術,改變精神面貌,發展養蜜蜂、種甘蔗等甜蜜產業,拉祜人的日子越過越甜。
追逐甜蜜,卻陷于苦澀
今年50歲的拉祜族村民扎襪,從小喜歡上山抓山蜂。
山花盛開時,他把蜂箱背進山林中,放在搭好的架子上。隔段時間來看看,有山蜂筑巢了就用泥巴封住蜂箱上的孔,把蜂箱背回家。
這種方法抓山蜂,成功率并不高,有時幾個月也取不回一箱。還有的時候,山蜂抓到了,但把蜂箱搬回家后,蜜蜂又飛走了。
“想要最后取到蜂蜜,得運氣非常好。”扎襪說。
他家住在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十四組。這個拉祜族寨子過去長期貧困,人們以刀耕火種為生。抓山峰、取蜂蜜,便是村民理解的甜蜜生活。
拉祜人向往甜蜜生活,但現實生活曾經是苦澀的。主要分布在云南普洱、臨滄和西雙版納等州市的拉祜族,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仍有相當一部分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就在幾年前,拉祜族聚居區的貧困現象依然突出。
生活在班母村貧困家庭的二妹,住過竹笆房、挨過餓、穿過破舊衣服。初中畢業后,她開始外出打工。端菜、搬磚……打了幾年工,她才存下3200元,但遭遇晴天霹靂——2015年,父親被查出肝腹水,母親精神失常。
生活的磨難,讓她感到自卑與無助。巨大的生活壓力下,她白天拼命干活,而到晚上,獨自一個人躲著喝酒、哭泣……
精準扶貧送來“甜蜜產業”
一股新鮮力量的出現,讓二妹的生活悄然改變。
去年4月,西盟縣與一家蜂業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給村民帶來了就業崗位和養殖技能培訓。結對幫扶的黨員扎莫把二妹帶到蜂業公司務工。
她從抬蜂箱、砍草做起,后來學會培育蜂王、簡單分群,現在每月工資達到2600元。“不知道被蜇了多少次,但總算把技術學會了。”她說。
最近在班母村十四組,政府和蜂業公司聯合開展“中華蜂養殖培訓班”,吸引了86名群眾參加。培訓老師普光偉說:“這里的村民有一定養蜂經驗,但不適應現代養殖需求,我們上門培訓,確保大家學到先進技術。”
甘蔗是拉祜族地區新發展的重要產業。在西盟縣中課鎮班箐村,一片綠油油的甘蔗地看著喜人。甘蔗地的主人、拉祜族漢子石忠新說,多虧了政府和糖廠的技術培訓,這兩年光甘蔗收入就超過了6萬元。
“要過上甜蜜生活,就要學習新的技術,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班母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波說。當地政府聯合企業開展養蜜蜂、種甘蔗等多種培訓。此外,包括青貯玉米、肉牛等新產業也在拉祜族地區逐漸發展起來。
在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班母村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24.78%下降到去年底的1.58%。告別貧困的拉祜人,開始嘗到了生活的甜蜜。
更甜的日子還在后頭
隨著生產發展、生活改善,拉祜人的精神面貌也在改變。
去年以來,西盟縣在每個村民小組成立“脫貧攻堅委員會”,由村民從村組干部、致富能人中選出委員組成。
二妹在王波的鼓勵下,成功競選宣傳委員。這個崗位的主要職責是宣傳脫貧攻堅政策,傳達最新的政策信息。她還負責對口聯系8戶貧困戶。
娜哈就是二妹的聯系戶。自丈夫去世后,她就開始酗酒,蓬頭垢面。二妹有時間就去給她唱歌,排遣負面情緒,幫助她走出陰影。村里還給娜哈安排了打掃衛生的公益崗位。現在,娜哈戒掉了酗酒的習慣,生活重回正軌。
“扶貧先扶志,扶志就要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西盟縣委副書記鄭青江說。如今,拉祜族村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見到生人就躲的現象基本沒了,酗酒的、不講衛生的習慣也改變了,大家對甜蜜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
曾經非常怯生的二妹,如今成了“脫貧明星”。作為養蜂能手,她經常給其他村民傳授技術和經驗。今年,她在村里收購了一批蜂蜜,賣到了貴州、江蘇等地。她相信:“這個甜蜜產業有很好的前景。”
今年7月,二妹即將成為一名預備黨員。她說,身邊黨員為她樹立了榜樣,她也希望通過努力奮斗,帶領村民一起追逐更甜蜜的生活。
扎培今年22歲,是云南省勐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曼班三隊的村民。” 扎培學會網購之后,帶著曼班三隊村民們掀起一股網購“浪潮”。扎培說:“小時候我沒有見過汽車,第一次看見大大的一輛車開過來,我害怕,就跑到山上躲著。
他叫李敬忠,如同他的名字一樣,敬業、忠誠。李敬忠生于1984年8月,拉祜族,中共黨員,2007年參加公安工作,生前任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公安局禁毒大隊副大隊長。
長期與土地打交道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一直在幫助貧困地區群眾通過種植土豆、三七等脫貧致富,土地和農民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也讓他有了“農民院士”的稱號。朱有勇院士(右一)拿著剛剛挖出的“比臉還大”的新鮮土豆,朝著鏡頭展示。
(記者張帆、楊文明)記者從云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獲悉:2015年以來,云南省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累計脫貧613.8萬人,年均減貧12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從17.09%下降到2019年底的1.32%。
題:太陽照耀“人類童年”——新時代直過民族脫貧攻堅紀事 穿越高黎貢山的獨龍江公路讓獨龍江鄉徹底告別了大雪封山的束縛,邁上了跨越發展的軌道(9月1日無人機拍攝)。
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民族風情濃郁,有“拉祜山鄉,邊疆寶地”的美稱。李石開說:“現在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老達保寨聽拉祜族的歌曲,欣賞蘆笙舞,老達保唱歌、跳舞脫貧致富了。
當日晚,云南民族村舉行2019昆明火把節狂歡活動,來自各地的游客踩著歡快的音樂,在火的海洋中與少數民族民眾一起共度“東方狂歡節”。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農歷六月舉行,節期二至三天。
李成香,德昂族,今年12歲,家住芒市三臺山德昂族鄉出冬瓜村,三臺山德昂族鄉九年制學校五年級學生。
他們是脫貧攻堅一線的奮斗者,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踐行者,是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是神圣國土和綠水青山的守護者……他們是14億中華兒女的一員,是40年改革開放故事的主角。56個“小家”的幸福故事折射出中華民族“大家”的輝煌歷程,講述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家國情懷。
12月5日,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云霧繚繞,蔚為壯觀(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楊宗友 攝影報道 12月5日,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云霧繚繞,蔚為壯觀(無人機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