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5日09:05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本報記者董學彥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烜
夜幕降臨,許昌市科技廣場流光溢彩,熱鬧非凡。誰能想到,地面上五顏六色,會吸水、能透氣、耐磨損的環保型步磚,竟然全是建筑垃圾制成。
“不一樣”的科技廣場,是許昌市建設“無廢城市”、構筑綠色生態家園的一個縮影。
前不久,生態環境部公布了11個“無廢城市”試點城市名單,許昌名列其中,成為河南省唯一入圍的城市。
入圍“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對許昌意味著什么?“垃圾圍城”的難題,許昌如何破解?
重生之旅——建筑垃圾變身上億塊環保磚
6月19日一大早,10余輛滿載建筑垃圾的清運車,駛進了位于許昌城西的許昌金科公司再生建材生產基地。這些垃圾來自魏都區的一處建筑工地。
按一下按鈕,履帶可移動破碎篩分機伸出4條長長的“手臂”,源源不斷地將建筑垃圾“吃”進肚子里。在它“鐵胃”的作用下,兩三分鐘后,隨著傳輸帶轉動,四種大小均勻、規格為2毫米至30毫米的細小骨粒從出口處“變”了出來。
建筑垃圾粉碎成可再生骨料后,通過配料、攪拌、配型、燒制等一系列環節,形成了型號不同、規格各異的步磚和墻體磚,且制作過程不產生任何污水與煙霧。
“加大科技投入,讓企業開拓了市場藍海,實現了做大做強。”金科公司總經理李福安喜滋滋地掰著指頭算收支賬。幾年來,他們累計投資1.6億元,引進技術設備,建設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生產線,自主完成了40多項再生產品技術攻關;如今,建筑垃圾可再生利用產品有八大類50多種,年產值近3億元,成為國內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引領者。
“許昌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是在摸索中一點點完善、成熟起來的。”許昌市建筑垃圾管理辦公室主任董剛說,和其他城市一樣,許昌市也曾面臨“垃圾圍城”的窘境:一方面全市城鎮化率以每年約兩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另一方面建筑垃圾則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增長。為了處理建筑垃圾,最初采用填埋和露天堆放的傳統方法,既損害城市形象,也影響了市民的居住和出行環境。
改變,迫在眉睫。許昌市委、市政府迎難而上,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創新機制體制,以市場化運作和特許經營的方法,尋求解決建筑垃圾圍城的治本之策。
2008年,許昌市通過對市區建筑垃圾清運特許經營公開招標,將建筑垃圾清運、無害化處理工作推向市場,打造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特許經營、循環利用”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許昌模式”:城市管理部門不需要支付一分錢費用,較好地解決了建筑垃圾私拉亂運、圍城堆放、無序管理等難題,監管之手卻并未放松;中標企業金科公司吃下“定心丸”,舍得在資金等方面加大投入,積極主動地探索以科技手段綠色處置建筑垃圾的方式方法。
目前,許昌市每年處理、再利用建筑垃圾450多萬噸,建筑垃圾利用率達95%,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巡視員楊鐵生在調研許昌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工作后說:“許昌地處中原腹地,但是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的理念超前,效果明顯,他們的路子值得學習和借鑒。”將建筑垃圾“吃干榨凈”的“許昌模式”,吸引了北京、廣州、武漢等60多個城市考察團參觀學習。
美麗蝶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6月17日,不到早上5時,許昌市區建安大道紡織廠家屬院的保潔員宋愛軍就上崗了。他穿著環衛黃馬甲,將家屬院每個單元樓門口的垃圾箱清理干凈,再用環衛車拉到建安大道垃圾中轉站,分類倒進垃圾集裝箱內。
6時30分,許昌市環衛處清運公司司機龐志剛開著清運車,將裝好的垃圾集裝箱運往10公里外的許昌市旺田生活垃圾綜合處理中心。
許昌市環衛處清運公司負責人訾國廣介紹:“我們每天到市區52座中轉站清運垃圾600多噸,做到垃圾隨產隨清,保證無積存。”
上午8時,在許昌市旺田生活垃圾綜合處理中心,篩選車間班長龐建明帶領著7名工作人員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是一個龐大的垃圾處理車間,巨大的吊機吊起成堆的垃圾,放進垃圾分揀罐的進料口,經過機器分揀篩選,篩下物被專用車輛運送到堆肥場,篩上物被專用車輛運送到熱電公司用作發電燃料。
一袋生活垃圾,產生于居民家中,經過環衛收集、轉運、分揀等環節,最后,或運入堆肥場成為肥料,或通過垃圾焚燒轉化為電能。目前,許昌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實現了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目標。
“以前,市區的生活垃圾主要是通過高溫堆肥和衛生填埋來處理,存在諸多弊端。如今,我們的生活垃圾全部實現了無害化、資源化利用,變廢為寶、扮靚家園。”許昌市環衛處主任申曉明說。
在許昌市近郊的龐莊社區,占地150畝的香山公園是市民親近自然、鍛煉身體的好去處。這座景色優美的山地公園,原本是一座“垃圾山”,經過歷時5年的改造,如今成了綠意濃濃的大公園,新增綠化面積50000多平方米。
香山公園按照園林景觀標準建設,水系景觀、道路廣場、游園小徑采用了再生混凝土、再生透水磚、再生仿石材等再生產品,既解決了生態問題,又豐富了地形地貌,同時大大縮減了建造成本。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在許昌,像抓經濟一樣抓綠色發展,像呵護生命一樣呵護生態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在香山公園山下,是許昌市投資逾20億元謀劃建設的許昌市固體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園。這是一個以垃圾焚燒發電為核心,涵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醫療及危險廢棄物處理、電子垃圾處理、建筑垃圾處理等功能的綜合性垃圾處置產業園,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回收、分揀、拆解、加工、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等完整產業鏈條,進一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提高群眾生活環境質量。
如今,許昌市固體廢棄物循環經濟產業園一期工程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實現供熱發電雙運行,最大供熱能力達150噸/小時,既為西部城區的穩定供熱提供有力保障,又為“無廢城市”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示范引領——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許昌模式”
從3年前入圍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到今年入選全國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在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家園上,許昌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許昌市成立了由以市委書記胡五岳任組長,市長史根治任常務副組長,生態環境、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市直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參加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推進小組,明確職責分工,建立部門責任清單和重點工作任務清單,統籌推進許昌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著眼補短板、促提升,許昌市將構建精細化管理制度體系,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管理體制機制,開展綠色設計、污染控制等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危險廢物收集服務、區域集中利用處置服務等管理機制。
結合本地特色,許昌市重點構建“再生金屬加工向裝備制造”產業鏈,形成相互銜接、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的循環型制造體系;圍繞“電力裝備制造向清潔能源生產”和“環保裝備制造向環境治理服務融合發展”兩條主線,延長補齊節能環保產業鏈;打造“特色煤化工—能源—新材料”循環產業鏈,推動傳統資源型產業實現“無廢”轉型;鞏固提升“建筑材料—建筑垃圾—再生建筑材料”循環產業鏈,打造全國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標桿城市。
同時,許昌市還將推動固體廢物行政管理、治理服務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實現制造業與環境治理服務業二產、三產融合發展,構建農業生產技術指導、農業廢物回收及綜合利用、農村環境治理協同發展的三產融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無廢城市”的建設,將是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工程。
“無廢城市”的建設,更是一項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離不開每一個普通人的參與。
近年來,許昌市組織開展了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綠色企業等群眾性創建活動,初步構建起全民參與和監督固廢管理的社會格局,今后將進一步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引導公眾成為“無廢城市”的參與者、建設者,提高群眾對環境改善的獲得感,真正把許昌建設成為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的“宜居之城”。
市委書記胡五岳表示,許昌將進一步推進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探索建立邁向“無廢城市”的制度、技術、市場和監管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許昌模式”,為2021年后全國“無廢城市”建設全面推開探索路徑、打造樣板!
名詞解釋
什么是“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無廢城市”并不是沒有固體廢物產生,也不意味著固體廢物能完全資源化利用,而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介紹,在篩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時,一是考慮國家戰略布局,在國家戰略規劃區域內選擇有代表性、帶動能力較強的城市;二是綜合考慮東中西不同區域、不同發展水平及產業特點,優先選取開展過或正在開展各類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試點并取得積極成效的城市。最終,深圳、三亞、許昌等11個城市入選。
對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不僅解決了建筑垃圾堆放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還可生產再生建材,用于城市建設,減少城市建設對于采砂、采石的需求。 中建八局二公司項目負責人 周承亮:普通混凝土大約500塊錢每立方米,再生混凝土大概450塊錢每立方米,每立方米差了50塊錢。
(記者 阮煜琳)“無廢小區”“無廢工廠”“無廢學校”“無廢公園”……重慶、紹興、深圳等中國首批“無廢”試點城市正在全方位打造“無廢”城市。據報,目前重慶市九龍坡區已完成12個“無廢學校”、4個“無廢工廠”、23個“無廢小區”、5個“無廢公園”、6個“無廢飯店”、8個“無廢機關”等62個“無廢細胞”的創建驗收評估。
記者21日從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了解到,京津冀協同創新正持續發力,能源環保、城市發展等區域發展重點領域受到關注。總體上,上半年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1527項,成交額89.4億元,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城市建設與社會發展等領域。
近幾年,相關部門已經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的試點工作,為開展綜合性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方案提出,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試點城市在固體廢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明顯進展。
“無廢城市”建設的遠景目標是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和處置安全。方案提出,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試點城市在固體廢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明顯進展。
清華大學教授李金惠告訴記者,日本、歐盟、新加坡在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方面開展了積極的嘗試與探索,可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提供借鑒經驗。“近年來,我國各地各部門也開展了一系列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的試點工作,為開展綜合性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