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4日23:1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題:土地重回“綠色”和“健康”——我國多地探索耕地保護和治理
新華社記者王建、周勉、宋曉東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優質的土壤,是生產綠色健康農產品的基礎。在第29個全國土地日到來之際,記者在湖南、黑龍江、河南等農業大省調查發現,當地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大耕地保護力度,使土地重回“綠色”和“健康”。
阻隔修復:治理土壤污染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河口鎮雙豐村種糧大戶曾建伍,從2016年開始對種植的200多畝稻田搭配施用阻控劑、有機肥和綠肥,并施用石灰,進行全程淹水管理。盡管人工成本一年增加好幾千元,但水稻含鎘率降低30%以上。
近年來,當地依據稻米與土壤污染程度,分區治理,綜合施策。在重度污染區域,退出水稻種植,改種桑葉、花卉、麻類等非食用農作物和油菜、葡萄等鎘低吸收作物。
2017年,國家相關部門在湖南省湘潭市成立國家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防控協同創新聯盟。據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王漢中介紹,該創新聯盟主要致力于為全新的耕作制度提供依據,研究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的技術、理念和方向,部分示范區農作物重金屬含量降幅達到50%-90%。
通過植樹造林的形式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也是一種重要方式。目前,湖南省已經選育出十多個適宜樹種,將全面應用到省內數百萬畝礦區中。
在湖南省林科院林業研究所所長童方平團隊協助下,湖南省冷水江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部門包干等形式,開展大規模礦區復綠,曾經寸草不生的10萬畝錫礦山核心礦區,如今已有超過三分之一成功復綠。根據監測,2018年錫礦山土壤重金屬含量較2011年整體下降20%左右。
秸稈還田:黑土地肥力重回
今年春耕,在黑龍江省克山縣軍林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地塊里,玉米原茬地免耕覆秸播種機往返穿梭在田間,滅茬、開溝、播種、鎮壓、秸稈覆蓋一次完成。
合作社理事長郭軍說,玉米原茬地免耕覆秸播種機械化技術不用動土,秸稈不用離田,同時通過秸稈覆蓋還田,可以提高有機質含量,增加耕層厚度,減少環境污染,為黑土地永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東北地區為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但由于長期超負荷利用,重用輕養,黑土地資源惡化和損失呈現加重趨勢。
克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孫開學說,克山縣通過采取多項有效措施,耕地保護取得成效,試點區耕地地力比試點前提高0.5個等級以上,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達到44.9克/千克,比項目試點前提高3.2%,耕層厚度增加6.5厘米。
哈爾濱市雙城區嵐顯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承擔著黑土地保護試點項目。“這兩年夏天,拿鐵锨一挖,就看到秸稈翻埋的地方產生了一層有益的菌。秋天整地的時候,能明顯感覺到地變松軟了。”該合作社理事長吳嵐顯說。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土肥管理站了解到,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試點區域耕地土壤有機質增加,物理性狀、生物性狀等得到改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明顯提高,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項目預期。
引水筑渠:增加高標準農田
河南省鄧州市孟樓鎮地勢高,缺乏灌溉設施,有的地方機井打100多米深都沒水,過去種地全靠望天收,鋤地易傷苗。
為了更高效地治理好土地,鄧州市政府出資成立了土地開發公司,將農民的土地通過流轉集中起來,整治提升地力后再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過整治,孟樓鎮5.7萬多畝耕地引來了丹江水,11座提灌站將丹江水通過4.8千米干渠、12千米支渠、170千米地埋管道灌溉到耕地。
鄧州市農村土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航說,經過治理,當地耕地質量明顯改善,地力提高1至2個等級,現在小麥畝產超過1000斤。
孟樓鎮黨委書記李爽說,土地整治不僅讓耕地地力提升,耕地面積也明顯增加,過去溝溝坎坎的荒地、邊坡地整治后,全鎮增加耕地1600畝。
據河南省自然資源廳的數據顯示,河南共安排土地整治項目318個,整治規模2626.33萬畝。
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舒莊鄉杜店村,記者看到連片的農田里不遠處就有一眼機井。村黨支部書記杜天才說,10年前村里只有幾口老井,這些年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和高標準農田創建,平均50畝地就有一眼機井,全村3000多畝地不用3天就可普澆一遍水。
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余紀云說,“十二五”以來河南省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400萬畝,平均每畝提升糧食產能150斤。
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深入推進,為響應國家戰略,鄭州市市政工程總公司嚴格落實各級控塵督導,積極主動配合轄區鎮辦交辦工作。響應市控塵辦號召,積極主動參加老舊社區改造志愿者服務,成立總公司“學雷鋒志愿服務隊”,參加“綠城使者”等志愿服務行動。得到主辦單位一致認可。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相互促進、共同提升。
近年來,內蒙古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努力在保護礦山生態環境的同時,倒逼資源的集約高效和可持續利用。內蒙古生態環境廳巡視員張樹禮介紹,截至目前,內蒙古有52家礦山企業被自然資源部列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有191家礦山企業列入自治區綠色礦山名錄。
面對廣大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熱切期盼,生態文明建設仍存在一定短板,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刻不容緩。開展綠色生活創建活動,關鍵要加強教育引導,提升廣大青少年綠色生活創建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山上不栽樹,喝水跑遠路;坡地不壘埂,種糧要貼本;育得青山在,功德傳后代。三光片區涉及興街鎮三光等6個村委會2253戶,石漠化面積30平方公里,是西疇縣石漠化最嚴重地區之一。
不遺余力呵護綠水青山,北京懷柔的藍天,著實是一微克一微克摳出來的。 近年來,懷柔區以突破懷柔科學城為統領,以生態涵養為底線,加快推動會議休閑、影視文化等功能要素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促進生產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轉變,有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綜合整治,東山縣3年來累計清退或遷移無人島周邊漁排超3.5萬格、筏式吊養約4000畝。”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表示,東山將立足海洋特色產業,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持續擴大綠色惠民效應。
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綜合整治,東山縣3年來累計清退或遷移無人島周邊漁排超3.5萬格、筏式吊養約4000畝。”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表示,東山將立足海洋特色產業,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持續擴大綠色惠民效應。
圍繞貫徹落實中央“六穩”“六保”工作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采取實行差異化執法、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誠信體系建設等有效措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為了在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除大力節能,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間還要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李宏偉認為,未來,切實做好自然資源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等基礎性工作,應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體系。